..续本文上一页你们几位出家同学,你们出家了,你说:“我觉得我出家修得好”,那么你就不会还俗。假如你说,“还是在家修得好”,你就会去还俗去成家,这不是在鼓励出家人还俗吗?
普贤行愿品(8-6) (总第5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如果对真实语也起反感,
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
提要:
■ 如果对真实语也起反感,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
■ 我们有规章制度,有纪律上的种种管理,我们天天讲经说法,就是靠的
依戒依法,我们才能发展到这么多人
■ 以戒来摄持僧团,就有十种利益,把众生凝聚起来,那就要依戒依法
■ 要令僧欢喜,要使大众六和相亲,四缘调顺,身心无违
■ 僧团要使大众欢喜不诤,乳水相融
如果对真实语也起反感,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
如果你们认为在家修得好,你们千里迢迢到我这儿来学法修行干什么?你应该呆在家里呀。我摆的是事实,假如有人听了,心里仍有反感,可能他对这句话产生了盲目崇拜的感情作用吧?不要感情胜过理智,而应理智胜过感情。
我们有规章制度,有纪律上的种种管理,我们天天讲经说法,
就是靠的依戒依法,我们才能发展到这么多人
依戒依法组织僧团,僧团组织起来,就要天天讲经说法。拿我们来说,我们有规章制度,有纪律上的种种管理,我们又在天天讲经说法,就是靠的依戒依法,我们才能发展到这么多人。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这些人不好理解,还说“你们的老师凝聚力很强”。对我们这些学生也奇怪,差不多都是大学毕业生,还有硕士博士,在社会上工资又很大,竟然工资不要了,女朋友、男朋友也不要了,会跟傅老师学佛法,学了几年还不走,怪!不好理解。有人说了一句闲话,“这些人都给傅老师迷住了。”(众笑)
现在外边很多大庙盖得富丽堂皇,里边坐几百个人都不在话下。进去一看,最多十几个人,还不是固定的。就是留不住人,凝聚不起来。现在当师父的身边只有几个徒弟,也凝聚不起来,师父天天苦恼,要忙着给他们做和事佬。
不是我凝聚力大,我也一样是人,一样是佛弟子,人有什么作用啊?是靠法发挥作用的。是戒的凝聚力、法的凝聚力,不是我这个老师的凝聚力。假如我这个老师既不懂法,又没有规章制度、纪律,也没有组织的能力,要么人都走光,要么人留下来打架。(笑声)佛弟子发心弘扬佛法、树立法幢,搞好佛教事业,能不依戒依法吗?
以戒来摄持僧团,就有十种利益,
把众生凝聚起来,那就要依戒依法
所以制戒的意义很大,戒的作用很大,佛制定戒律,以戒来摄持僧团,就有十种利益。第一种利益“摄取于僧”,摄取就是把众生凝聚起来,那就要依戒依法喽。打个比方你要把散乱的大头针吸在一起,哪怕你把高级的茶杯放在大头针中间,也不能摄持。假如放一块吸铁石,就全都吸过来。反过来说,粪缸的粪便只能吸引苍蝇,吸引不住佛弟子。
要令僧欢喜,要使大众六和相亲,
四缘调顺,身心无违
怎样摄取于僧呢?能海上师说“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最要紧是戒,要在戒上达到和合。
第二“令僧欢喜”,能海上师说:“如法知事”,你们在这个团体里分担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做这些工作必须要“如法”,而且要“知事”,你必须要知道该怎么做。“如法羯摩”,要有民主作风,要经常开会研究讨论。
“增德除罪,六和相亲,四缘调顺”,衣、食、卧具、医药要安排好,不要热天吃火锅,冬天吃冰淇淋,你凭着个人喜好乱搞,四缘怎么调顺啊?“身心无违”,不要做扰乱身心的事情,要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僧团要使大众欢喜不诤,乳水相融
“欢喜不诤”,大家都要欢欢喜喜,有一个人心里不欢喜,就会你说我、我说你,争起来了。“犹如水乳”,好比牛奶放在水里,就能够融合在一起。说,“我在这个团体里怎么老是融合不起来?”因为你是油,油跟水怎么融合了?世俗人有句话:“我就是我,叫我跟你们一样,办不到。”那你就是油,(笑声)叫油头小光棍,只好到社会上去找女阿飞,这是打打比方。
普贤行愿品(8-7) (总第51)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你来学法,种下菩提心的因,会得到成佛的果,
这在狭隘的世俗观念里当然会产生障碍
提要:
■ 能使大众都满意,才能“后令入佛智”
■ 你来学法,种下菩提心的因,会得到成佛的果,这在狭隘的世俗观念里
当然会产生障碍
■ 能在弘扬正法的修行道场里留得住,这才是主流
能使大众都满意,才能“后令入佛智”
昨天新来的同学,提了些问题,你们对我的解答都很欢喜吧?欢喜就好,长期的欢喜,还要靠依戒依法。我昨天给你们布施欢喜,这叫“先以欲勾牵”,让你们欢欢喜喜的,把你们牵过来。怎么让使你们欢喜?我都同意你,你还会不欢喜吗?满足你的欲,给你欢喜,为的是“后令入佛智”,使你得到佛的智慧,那才是真正长期的和合共住、欢欢喜喜。
你们昨天说:有些老同学起烦恼,或者某些做法不恰当,你们看不惯。我同意你们,我也看不惯,所以大家对我没意见,因为咱们是同行。(众笑)
你来学法,种下菩提心的因,会得到成佛的果,
这在狭隘的世俗观念里当然会产生障碍
昨天有人说:“我来这儿学习,家里人因感情放不下,有点苦恼,我会不会背因果?会不会有障碍?”我说,“是有因果,是有障碍。”我同意你,你还跟我争什么呢?
什么因果?你种下了菩提心的因,将来得到快快成佛的果,这就是因果。世俗家庭里是世俗观念、儒教思想,非常自私狭隘,他们希望你听他的。你今天发菩提心,要来学法,他们当然要有阻碍喽。
能在弘扬正法的修行道场里留得住,这才是主流
再比如说,从福鼎开始,很多人都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好。当时的宗教局局长也说:“老师,你这些学生挺乖的,你就少批评批评。”另外一面我也听到有人说:“这些老同学像什么样子?”他是看不惯。你说我学生好,我也同意,你说我学生不好,我也同意。我不能不同意啊,我不同意,他听了不高兴:傅老师不尊重事实,明明好说不好;明明不好,包庇学生。所以我来一个巧妙,双方说法我都同意。
再给你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的学生好,又有人说我学生不好?说好说不好的根据什么?你不弄清事实,何时才能明理呢?我老师做教育的工作,要帮助你们认清楚一切啊。你们能回答吗?(男:眼光不同,用高要求看问题,就觉得什么都不好,用低要求看问题,就觉得什么都好。)喔,要求不同。(女: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方面人看到他这个方面,那方面人看到是那方面!)
还有人能回答吗?(女:我们都走在学佛的道路上,大家的烦恼习气都没有断尽,这些人烦恼表现在这件事情上,那些人的烦恼习气表现在那件事情上。)就是各人根据各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但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习气。
你说。(男: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物一分为二,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是不是那个意思?(男:要看主流)要看主流就是不要去计较他的好坏,只要大家走在一条主流上就好,这话也对。(众笑)
为什么我说他对呢?因为听了这话我有种感想,你们这些老同学经常犯错误,可是你们听了批评训话,还在这儿留得住。人家想不通,“傅老师这么骂你,你还不走啊?”偏偏不走,(笑声)这就是主流:即使我有些地方不好,但是我不走,我还是能合得起来的,咱们还是一个团体,对于规章制度纪律我是全部同意,愿意遵守规章制度,仅仅是我现在没做到,我今后改正,这就是主流。因为抓到了主流了,那些被大家看成不好的学生,到今天还留着。
普贤行愿品(8-8) (总第52)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不要带情绪看人好坏,
要从法上看同学们的功德
提要:
■ 不要带情绪看人好坏,要从法上看同学们的功德
■ 哪怕这棵树上有鸟拉屎,但种树的人总是有功德的
■ 要以理智全面的观点来保持僧团的和合团结
■ 过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才能改正,何必老盯着人家缺点看
■ 见功德起欢喜心,见过失会退心,都不能因此而不帮助同学
不要带情绪看人好坏,要从法上看同学们的功德
还有人要说吗?(女:说这话的人,他内心欢喜的时候就说这些同学很好,不高兴了他就说这些同学不好)就是说话的人是带着个人情绪。
还有什么要说吗?我呢,从法上来给你们解答问题,就会很好理解。说我们同学好的人,他看到了我们同学的功德,没有看到我们同学的过失;感觉到这些老同学不像样,这是看到了过失,而没有看到功德。应该公正平等地看问题,希望看同学过失的人也要看看同学的功德,看同学功德的人也要看看他们有什么错,找找他们的缺点,帮助他们改正。
哪怕这棵树上有鸟拉屎,但种树的人总是有功德的
从功德方面来讲,没有这些老同学辛辛苦苦做贡献,咱们今天谁也来不了。他们是种树的人,我们今天是乘凉的人,哪怕这棵树上有两只鸟,拉屎拉到我头上,但种树总是有功德啊。
要以理智全面的观点来保持僧团的和合团结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也不可能完全是缺点没有优点。我常讲,要在好人身上找缺点,要在坏人身上找优点,不要一棍子打死人,也不要片面看问题。全面看问题,至少可以保持理智、全面的观点,能保持咱们的和合团结。你有缺点,我看到了,我不讨厌你,我来帮助你,或者我向领导提出来,帮你解决一下;你有优点,也不见得是完人,我还是要帮助你,看看你还有什么毛病,帮你改进。
过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才能改正,
何必老盯着人家缺点看
为了使僧团达到令僧欢喜,就要照佛说的去做,你们能做到佛的话,就能令僧欢喜。佛主张“要看同学的功德,不看同学的过失”。
人没有证阿罗汉果之前都会有过失,我们有眼睛有耳朵,总不见得把眼睛戳瞎,耳朵打聋。从前佛门就有这么一个传统的主张,你看见了做瞎子,听到了做聋子。我对这句话想不通,应该是你看见了不要起厌恶心,不要让自己起不欢喜心,而是发发菩提心,帮助他改正一下。过失要通过教育帮助才能改正,你光盯着他过失看,他还是不会改正的。假如你对他无能为力,提到领导那儿,让领导处理。
见功德起欢喜心,见过失会退心,
都不能因此而不帮助同学
假如看到这个同学好,你蛮高兴的,他本人请你提意见,或者开会请大家提意见,每个人都说:没意见。都没意见,可是他还是一个烦恼众生呀!有缺点还是要帮助他。看了同学过失还要看同学的功德,看了功德你会起欢喜心;看了过失你会退心的,对你没好处。
总的希望咱们这个团体要做到,令僧安乐,要多看大家的功德。但是,不等于不帮助同学。今天就讲到儿。
《普贤行愿品(40~5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