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才出來;有電話機的桌子上不敢坐,因爲怕接電話說不出話來,那是不是啞巴了,啞巴還沒有像我這樣苦啊,叫磕巴,連自己的名字都講不出來,那麼嚴重。
所以當初我也有出家的念頭,一方面是心裏有愛慕的心,出家好啊,實際上也包括我的痛苦。我跟媽說,“你讓我出家吧,我在人間實在應付不了。”結果到了廟裏一看,廟裏也要開口說話,也要學習,嚇得我又不敢出家了,真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我特別喜歡唸經,我唸經從不磕巴,真痛快,獲得了語言的自由,這時難免有一點凡夫心態:佛是大慈大悲,即使我前輩子謗了佛,你也原諒我吧,爲什麼要讓我今世受這麼多苦?後來我就明白了,這不過是由于緊張引起的恐怖心理,由執著引起的障礙,也起源于“自我中心”。
不被重視,無人要我,所以我是自己進了佛門
我年輕時候,只要我不開口,誰看見我都喜歡,說我很文雅,躲在房裏像一個繡房姑娘,看見人臉就紅起來,念小學的時候常受人欺負,我要走到我座位上去,一個男生一條腿一橫把我擋住,一個大女生說:“你怎麼欺負他?”當學徒時躺在沙發上睡覺,有一天聽到別人說了我一句話,“看他現在躺著多好,一說話就不行了。”其實我沒睡著,這句話我到現在還沒有忘記,夠刺激了。要不是我說話口吃,早就給社會上人拖走了,到後來沒人來拖我,我只好自力更生,如今我看那些有善根的,現在當老板做總經理的,還不如我磕巴好,半天說不出一句話,誰跟你做生意啊?誰把你拖走?所以我是自己進的佛門。
我進了佛門,磕巴就好多了,有時候一著急還會有口吃的現象。如今我能有滔滔不絕講話的能力。能海上師有一次講法就說,“上海有個傅居士,唸文殊心咒,磕巴唸好了。”
人格心理學 (5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學得多,體會多,善思維,
覺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本次提要:
■ 居士難度,習氣太重,處處以自我爲中心
■ 道場搞不好,因人人想當老大
■ 只看人短不看人長,只想己長不想己短,心就會偏
■ 爲了培養人才,我不主張光看別人長處,不看別人短處
■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婦女,也要解放男子
■ 起覺性看他人短處,爲了度他;起煩惱看他人短處,會傷害他
■ 學得多,體會多,善思維,覺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居士難度,習氣太重,處處以自我爲中心
如果社會上平步青雲,趾高氣揚的人,帶著傲慢進佛門,能看得起師父已經算不錯了。居士很難度啊,社會上的習氣太重了,執著于世俗生活中的享受,執著于別人對你的捧場、奉承,執著于自己做了頭了,發號施令,執著于在世俗生活中養成種種的心態,最容易養成的心態就是自我中心,衆生自我中心很厲害,處處以我爲中心。
道場搞不好,因人人想當老大
自我中心的人,處處會表現傲慢,絕大多數把自己看得很高,這樣就出生了傲慢。即使不把自己看得很高,也想出人頭地,即使鬧著玩,也很痛快。你看孩子在遊戲的時候,個個想當將、王、司令,站上了一塊大石頭,“衆將官聽令”,幾個孩子幫著說,“得令!”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我跟幾個小朋友說,“我當大隊長,你們聽我的。”那些孩子真的會聽我的,我說:“立正。”他們個個立正,蠻像樣的。你們即使成年了,這種種子還在,不過換一種方式來表現,所以人際關系搞不好。上海有個地方,人家問“這道場怎麼老是搞不好?”有人回答,“個個想當老大,開會時吵架,怎麼搞得好?”所以一個人要離開傲慢,學會謙虛,應該放下我執。
只看人短不看人長,只想己長不想己短,心就會偏
以往的種種環境影響,滋長了從自我中心出發的種種自傲的心態,後果會怎麼樣?如果你講感情的話,你就會偏,也不一定是感情關系,因爲你心裏不正,觀點也不正,常是只看別人短處,不看他人長處,在漫畫裏、演戲中,這些年紀大的女老師的形象往往是眼鏡挂在鼻尖上,盯著每個學生看,看什麼?看短處。小學生看見她都害怕。假如這個老女老師沒有結過婚,還好一點,她會把小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人如果只想自己的長處,不想自己短處,就會變成了只看他人短,只想自己長,不看他人長處,也不想自己短處。
爲了培養人才,我不主張光看別人長處,不看別人短處
不想人家的功德,你心態就不會平衡,即使看到了別人的過錯,也要看到別人的功德,這個天平才能平衡。看別人的功德是改造自己的傲慢,看別人的過錯應該是治病救人。當師父當老師,爲了要培養一個人才,要處處看到他哪兒錯了,這不能算是傲慢,這是負責態度,不怕辛苦,“教不嚴師之惰”,所以我不主張光看別人長處,不看別人短處。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婦女,也要解放男子
佛法要兩面都說,保持平衡,說一面往往就不是佛法,不是辯證法。從我年輕時候就聽到的口號,一直喊到現在,口號沒有改變過,只是說一面,舉個例子,“解放婦女”。另外一個口號“男女平等”,因爲要男女平等,所以要解放婦女,一直到現在,沒人再喊出另外一個口號,因爲要男女平等,必須“解放男子”。現在大量的男子在結婚後受苦受難,誰去解放他們?我的主張是要平等。
起覺性看他人短處,爲了度他
起煩惱看他人短處,會傷害他
佛門講平等。但是要注意自己的心態,你看別人的短處,是作爲研究、幫助,還是作爲妒嫉、貶低,引起自己的傲慢?起覺性看別人短處,爲了度他,起煩惱看別人短處,爲了傷害他。尤其是作爲一個法師、善知識、師父、老師都應該兩面看,肯定這個學生、這個徒弟的優點,也要指出這個學生、這個徒弟的缺點。醫生看病也是兩面看的,因爲人有兩只手,一只手把過脈之後,他還要把另一只手的脈,這叫全面呀。醫生爲病人X光拍照,不會只照好的部分,不照壞的部分,警察巡邏也不會只看好人不看小偷。所以凡事要辯證看問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如果把老太太也懂的話,作爲一個佛門的智慧,那不恰當吧。從小長到大,老奶奶、老外婆整天跟小孩說,“學好別學壞,要看好樣子,別看壞樣子”。可是社會上爲什麼壞人還是這麼多?能解決問題嗎?
學得多,體會多,善思維,覺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所以我們看人的原則不能偏,最要緊的是學佛的知見,學佛的覺悟,在這個覺悟上,你看人的功德,你會培養起對人的尊重,消除自己的傲慢;你看人的過失、錯誤,你會增長經驗,知道這是錯誤的,對衆生種種錯誤的衆生相、衆生面貌、衆生心態,你都能累積經驗,提醒自己“我不能這麼做”,而且起慈悲心、憐憫心,在恰當的態度、恰當的時候、恰當的方式下治病救人,幫助他改正。片面就是愚,全面才叫智慧,至于說這個天平秤能不能保持平衡,就看你佛法學了多少,你能夠佛法學得多,體會得多,思維得多,覺悟不斷提高,你自己就能夠掌握住自己。躲避不是一個辦法,佛並不靠教佛弟子躲避一切而成佛,佛是叫我們投入到衆生裏去,用覺悟去度衆生,用覺悟使自己成佛,今天講到這兒。 (2001.6.30 第十叁講完)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50~5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