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P2

  ..续本文上一页

  我这几年有深刻体会。每次讲法,没有人说我讲经说法讲错了,而且非常赞叹,“老师说得都对”,“老师弘扬的是正法”。但是也听到另外一些话,“不过老师太正了。”太正也变了不好了,这是因为他对某些错误的现象抱有感情,由于他过去也参加过这种事情,参加的时候还自以为荣,现在一下子转变不过来。

  由于盲目崇拜,成了依人不依法

  还有一句话,“傅老师讲起法来老是训人”,我也承认我是训人,可是也没有人说我训错了,有人说虽没训错,就是训人不好,连古德的某些话老师都要指出:某句话不对,某句话有一点说不通,某些话有矛盾,某些话有偏见。如果他思想上崇拜那个人,他就接受不了,人都没有见过面,就说“我是皈依某某大法师的”,一副样子就了不起,傲慢得很,以别人的名望来作为自己的傲慢。何必呢?老是把自己这个“我”这么突出干什么呢?有的人佛法还没有学多少,就对名大的人盲目崇拜,也不知是对是错,成了依人不依法。

  听法起欢喜,批一句就怄气

  有句话“只要一句,样样不要。”你们在此地听课的同学,以及来旁听的居士,肯定不同意这句话,假如你同意了,那你来听课干什么?有人一听到批判这句话,即使他也觉得这句话确实不对,但又觉得你批判得过份了,因为他心中自己树立起一个偶像,很难倒下去,即使他听佛法越听越欢喜,心里也会怄气,心想:“你讲法就讲法,人家说管说,管你什么事情呢,你不同意就不同意,人家同意就同意,你分析它干什么呢?竟然批评到我崇拜的那个人身上去了。”这里边肯定有感情。

  愚昧加感情,都来自“自我中心”

  好比一个人,听到别人在批评某一个人的话,可是这个人刚刚是他好朋友,他不会坐在旁边越听越高兴,好朋友即使不在场,也帮他争辩几句,或者扭转屁股就走。其实他心里也明白,“你们说的没错,确实有那么个事情”,他就听不进去。那些受了邪教影响的,就是强调这种对邪教信仰上的感情。开始是信佛法的,接受了邪教思想后,对佛法一点没有感情了,如果你一讲到他们所接受的邪见不对,他们会招集很多人来围攻你。这可怕的错误和愚昧也都是从自我感情出发,也都来自自我中心。

  诽谤造成了善知识度众生上的困难

  应该怎么样?如果这个人诽谤、胡说八道,败坏一个充满菩提心、充满正知正见善知识的名望,使很多众生知见偏差,影响了对善知识的信心,造成他度众生困难,那个时候你应该起来说话,替谁说话?替佛说话,替法说话,替善知识说话,要对三宝有感情。

  

  人格心理学 (5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要善知识依他不依法,善知识就不起作用了

  本次提要:

   ■ 因感情上的崇拜,就会违背佛法而生偏见

   ■ 怕接受佛陀的正见的人,会有成就吗?

   ■ 理论还得从实际中去观察,才得明了

   ■ 时代不同,善知识的教授就更为重要

   ■ 要善知识依他不依法,善知识就不起作用了

   自傲~只看他人短,不看他人长

   只想自己长,不想自己短

  

  因感情上的崇拜,就会违背佛法而生偏见

  讲私人感情,对看不起自己的人,就看死他,乃至于听到他的名字,心里就像针刺那样,看见他的照片眼睛就要出火,总是认为这个人在我这儿不值得一提。自己对某人有感情,有好感,有崇敬的心理状态,乃至于过去有友谊,哪怕几句话讲得很投机,也种下了种子,不管什么事情,全帮忙,全帮他说话。

  举个例子说,听法师说临终时中风,往生是没希望的,不管是大中风小中风,因为意识模糊,如果意识模糊,即使助念也没有用,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可是由于自己或者很多人,对这个人崇敬,有感情,就说“肯定往生”,佛法道理也不讲了,全偏掉了。

  怕接受佛陀的正见的人,会有成就吗?

  如果这个人是你一向崇拜的——当然是指盲目崇拜,你产生了感情,不仅仅是你把他看成很高很高,你会由于你崇拜他,所以你也高起来了。而且高起来以后,保护自己这种傲慢的心态很牢固,不能受任何的刺激,正确的观点一律拒绝,好像如果接受了佛陀的正见,他就会像皮球泄了气,一辈子瘫在地上了。如果不改变这种心态能修行成就吗?

  理论还得从实际中去观察,才得明了

  所以说“放下我执”,如果光从法相上去解说,还远远不够,人有他的生活环境,有他的时代背景,各个时代人心都不同,形成的家庭气氛,人际关系,社会状态都不同,所以还要分析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你仍然抓不着,仍然很难改造自己,因为你脱离了实际。理论是理论,这个理论还要结合实际,你才能观察得明了。

  时代不同,善知识的教授就更为重要

  那佛当年为什么不讲清楚呢?两千五百年前佛当年的弟子,在当时的年代,他们没有这种脾气没有这种心态,或者并不强烈。他们有他们当时的习气当时的风气,即使讲了,那个时代的人也要听得打瞌睡。佛讲:“过两千五百年以后,这些人喜欢卡拉OK了”,“请问世尊何为卡拉OK?”(众笑)

  现代人到老了还在跳迪斯科,跌死了就要哭,所以叫“跌死哭”。(众笑)这是我的解说。你别说“傅老师这张嘴巴那么凶,人家跳迪斯科跟你有什么关系?”我是跟信佛的人讲呀,何必跳迪斯科呢?老人骨头老化了容易跌碎呀,还不如修修禅定。所以无论什么时代的善知识都是极其重要的,只要他严格遵守佛教的原则,弘扬正法,书本上的记载,佛学词典上的法相名词,可没有善知识教授的这些话。

  要善知识依他不依法,善知识就不起作用了

  今天我中午起来,听到远处有超度亡人唸佛的声音,就像无可奈何的叫喊声,心里不由起了个念头:“唸佛为什么不好好唸呢,唸佛应该精神饱满,声音很平和地唸,这样才显示出对佛的恭敬。比如你到佛那里去,像打瞌睡那样叫声:“世——尊——”佛听了也不会欢喜。我年轻时在居士林唸佛,声音和雅,充满朝气,旁人听了也欢喜,如今我还保持着我从前唸佛的状态。我从前有个同事,他去过日本,他告诉我,日本人唸佛那可真是精神抖擞。我说这个话可并不是说唸佛不好,而是说唸佛的人没有唸好。可能有些人会听不进去,说我老是喜欢批评人,所以到了末法时期啊,善知识的指导不起作用了,不是他听善知识的,善知识要听他的。你听他的,照他的意思讲,他就说你好。这些人都在保护自己的感情,当然这些感情都来自“自我中心”。

  

  人格心理学 (5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荣耀图享受,世智邪辩人会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本次提要:

   ■ 少年得志傲慢放不下,一辈子没好日子过

   ■ 荣耀图享受,世智邪辩人,会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 说歪风邪气容易证实,说自己难使人信

   ■ 我有凡夫心态,由紧张引起的障碍,也起源于“自我中心”

   ■ 不被重视,无人要我,所以我是自己进了佛门

  少年得志傲慢放不下,一辈子没好日子过

  有人说现在出家人很难度,我说居士也难度,现在居士也很傲慢。最好度的是社会上处处倒霉傲慢不起来,这些人心想:“谁都不可怜我,还是进佛门吧,菩萨会可怜我。”进了佛门什么也不懂,一张白纸好画最美丽的图画。如果你在社会上稍微有一点得意,少年得志,最后的苦境不得了,因为他养成了傲慢,得志当然以我为中心,傲慢放不下。中年起风波,晚年失败,这个人一辈子没好日子过。

  荣耀图享受,世智邪辩人,会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法国从前有个拿破仑,英雄一世,结果失败了,放逐到孤岛上,这个日子难过啊,就像有本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鲁滨逊,因为船坏了,在孤岛上,跟猴子鹦鹉一起过日子。其实他的日子还好过,拿破仑的日子可不好过了,回忆当年何等荣耀,如今这般落魄,气没地方出,结果在孤岛上整天拿刀砍树,出出气。历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还不是把周瑜气死了?人家说因为周瑜太小气,我说还包括周瑜的傲慢,受不了。一个傲慢的人你气气他,当然你要气得像诸葛亮那样地厉害,准会被你气死。诸葛亮有一次派人送给周瑜的礼物,竟然是几件妇女的衣服,把他这样的盖世英雄看成女流之辈,他气得吐血而死。所以一个人知见、感情不端正,有什么好处呢?这一生受苦受难,而且人家来度你也很困难,在社会上大名望、大富豪很难度,佛也说大名望,大富豪、有学问的人很难度,这种人世智邪辩,他不服气呀,乃至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说歪风邪气容易证实,说自己难使人信

  有人总认为傅老师喜欢说人家,虽然不指名也是说人家,他怎么不说说自己?其实我也常说自己,不过说得不多就是了。为什么?我讲我自己,你心里想:傅老师这是给我们启发启发,他可能是编故事编出来的。其实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种景象,有一种敏感,能够体会得很快,容易使你们得到证实,所以我一说人家,你们都看得见。比如我说现在的寺庙,很多地方都卖门票,“对啊,是卖门票哇”,假如我说,“我从前也帮人家卖戏票。”谁看见了?

  我有凡夫心态,由紧张引起的障碍,也起源于“自我中心”

  我今世能信佛,前世可能也有善根,而且我信佛确实很虔诚很恭敬,可是我照样有凡夫心态。我从前讲话有毛病,我年轻时一直很苦恼,俗称怀里揣着兔子生活,或者说自己像墙角一颗小草,那些大人先生只会歧视,而不会关心。我看见人是脸红心跳的,那当然是紧张的表现了,能逃得了就逃。那时在单位工作早晨一小时的学习我天天迟到,其实我早就到了,我躲到厕所里去,到最后十五分钟…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