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人格心理学 (50)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佛法教育不能没有准则,任其自流

  本次提要:

   ■ 佛弟子不能成为一个没有教育的人

   ■ 只知受苦是报应,不知苦的来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 今天成为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 办学就是为了教育,只介绍佛学知识等于查佛学辞典

   ■ 老师讲得很深,虽然听不懂,但我总是毕业了

   ■ 不要把佛法变“古董”,只供欣赏,没法使用

   ■ 佛法教育不能没有准则,任其自流

  佛弟子不能成为一个没有教育的人

  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讲法49年,这么丰富的教言,你不要听,你即使整天唸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你也听不到一句法,你靠谁来教育你?结果你变成了一个没有教育的人。很多人已经被这种不要法不主张教育的老思想危害了,成了牺牲品,还醒不过来。都被简单的一顶一顶帽子扣住了,迷迷茫茫。

  只知受苦是报应,不知苦的来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什么简单的帽子?“苦是自己业障呀”。这顶帽子一扣,就样样都不研究了。业障也是自己的问题,自己什么问题?是你没有接受佛陀的教育,你本人没有接受教育,你对孩子也没有教育,却认为“受苦是报应”,那么是今世的报应还是前世的报应,“当然是前世报应了”。佛弟子怎么会变成这么无知了

  应该你和你的孩子都没接受教育的报应。

  今天成为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我对子女从不宠爱,女儿结婚也没有排场,就是自家人相聚吃顿饭。孩子小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我父亲死的时候,没有留给我一分钱,以后我也不留给你们一分钱。”等到大女儿要结婚了,我就把她平时存在我这里的工资拿出来,“这是你的工资,你拿去办事吧。”还跟她说:“利息我拿下来了,(众笑)这是你供养爸爸。”她还不要呢,她说:“爸爸,我已经够了。”从小我就教他们唸经,每天都是先唸经后吃早饭,再背书包上学,天天如此。

  所以人要接受教育,每个家庭给我们的教育参差不齐,现在我们成为一个佛弟子了,赶快从头学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们来这儿学习,就要接受教育。

  办学就是为了教育,只介绍佛学知识等于查佛学辞典

  办学就是教育。我对佛学院了解得很清楚,一般佛学院的教育方式只是介绍佛学知识。至于怎么样改变自己,只能靠你自己教育自己了。而且讲佛学知识也是干巴巴的,就等于是查佛学词辞典。有的人佛学院毕业了,佛法道理还弄不清楚。弄不清楚就弄不清楚吧,反正我已经毕业了。

  老师讲得很深,虽然听不懂,但我总是毕业了

  我在一个佛学院任教时,有个高中生,算是文化水平最高了,请他做班长,他说:“差不多佛学院我都去学过,有的问题,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懂,可是来到这里,傅老师给我讲课,我一听就懂,问题也就解决了。”原因在哪里?他说:“本来我只有一个问题不懂,别的老师用了十个法相名词来解说,结果我变了十一个不懂。”真好像去查了本佛学大词典。这样把佛学搞死喽,没有生命力喽,有的还自我陶醉,“我学过什么什么了,我佛学院毕业了,我的老师讲起课来可深啦,就怪我根基太差,大部份听不懂,但我总是毕业了。”

  不要把佛法变“古董”,只供欣赏,没法使用

  比如讲起“如是我闻”来,“如者如如不动也”,“如是我闻”跟“如如不动”有什么关系?“法尔如是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众笑)即使每一本经都抓一句来作解说,也不好懂啊。这样把佛法变成只能欣赏,却没法使用的古董啦。“明朝有位大德,怎么说怎么说,唐朝有位什么人,怎么说怎么说。”全搬古董,人家一听明朝、唐朝,高兴了,其实双方都不懂。如果把佛法讲得你懂,就有人要说闲话,“这个老师讲法,怎么我全听得懂?”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就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不懂不懂的,这才叫佛法。

  佛法教育不能没有准则,任其自流

  所以,你们今天能来学习,这是你们过去世的特殊因缘。你们这一代,封建一套的教育方式打倒了,新的一套教育方式没有树立起来,青黄不接,任其自流,每个家庭愿意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今天佛学院的教育大都也没有标准,没有准则。今天你们能来接受佛陀的教育,要抓紧啊。要活学活用,要结合生活,要结合每个人的心理,每个人的个性,好的要学习,不好的要改正,要按照佛法来培养好佛弟子的性格。今天讲到这儿。(2001.6.23 第十二讲完)

  人格心理学 (5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只对自己发生兴趣,

  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情绪

  本次提要:

   ■ 只对自己发生兴趣,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情绪

   ■ 自私的喜欢和爱,看问题也会偏

   ■ 佛是觉悟的观点,众生是迷茫的观点

   ■ 一切皆无常,何必把过去的偏见抓得这么牢

  只对自己发生兴趣,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情绪

  自我中心的人只对自己发生兴趣,所以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起种种不良的情绪。我们前一次讲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所以看问题也有点偏了。一般父母哪个孩子对他比较听话,个性相似,或者相貌相似,他就特别喜欢。父母为了表现自己的骄傲,经常向别人提自己孩子的长处,以孩子的长处作为自己的骄傲,这已经失去了公正的态度,虽然长处应该看,但也应该看到他的短处。还有的父母由于内心对自己的爱,往往缺乏对别人的耐心与关怀,最后出现了怕麻烦,关心自己超过于关心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日子长了,“关心”两个字也往往会放松,所以父母的爱,也是有种种的偏差。

  自私的喜欢和爱,看问题也会偏

  一般人都有凡夫的这种自私的喜欢或者爱,所以看问题也会偏。在社会上男女青年之间,不是往那边偏,就是往这边偏,所以有句话:人生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刻就是恋爱时期。心里一起爱慕心,看人就偏了,看他什么都好,其实这个人有毛病、有缺点,可是他不容易看到,即使看到,一会儿就忘了,不会放在心上。人家跟他提出来,他笑笑:“人哪能十全十美?”而谈到他由于爱慕心而起的观点,那是滔滔不绝谈个不完。假如有一天,感情上起了风波了,从爱慕心变成讨厌心,再看这个人也是把人看错了,评头评脚,总觉得不好,看不入眼,意思就是不够他标准,那你自己呢?“我个子比他高。”这样的观点就很难正确。

  佛是觉悟的观点,众生是迷茫的观点

  佛是觉悟的观点,众生是迷茫的观点,迷在哪里?一有了错误的感情,包括并不是男女的,只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错误感情,喜怒哀乐,马上看问题不正确。人间的相聚、共事,全是那样。平常听话就能听得出来,一个人说别人不好的时候,总带有几分说自己的长处,一举两得,一方面把别人贬低,一方面把自己抬高,满足自己烦恼的心态。结果看待一切问题,处理一切问题,加入了一个东西,就是情绪。这样考虑问题也考虑不好,研究问题也研究不好。往往十分钟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结果两个小时都没办法解决。为什么?你说你的,他不一定听你的,他说他的,你不一定听他的,都在感情的圈子里跳不出来。

  一切皆无常,何必把过去的偏见抓得这么牢

  心里种下了这种种子,以后就麻烦了,以后可能会转变,不过一下子转变不过来,以后每提起这个人,每看到这个人,每跟这个人接触,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第一个心态就是印象不好。其实这一次跟从前已没有关系了,假如别人提醒他,“你怎么这个态度?”“你不知道,这个人过去怎么怎么,所以我这么这么。”意思他过去太坏,我比他好得多,所以我今天值得自傲,他应该尊重我,我何必尊重他?这都不是佛教的观点。佛教的观点,一切皆无常,你的观点也要改变改变,根据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情况,来起个正确的观念。佛教是辩证的,根据什么情况说什么话,可是众生就这么个脾气,放不下。有的与邻居吵一次架,竟然十年不说话,听到一句怄气的话,四、五年忘不了。我们是学佛法的,应该要牢记,一切皆无常,刹那刹那在变,何必把过去的观点抓得这么牢?

  

  人格心理学 (5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认错的感情,会对错误自以为荣

  本次提要:

   ■ 不根据现实看问题,就会上当

   ■ 赶快把凡夫愚痴的感情改一改

   ■ 不认错的感情,会对错误自以为荣

   ■ 由于盲目崇拜,成了依人不依法

   ■ 听法起欢喜,批一句就怄气

   ■ 愚昧加感情,都来自“自我中心”

   ■ 诽谤造成了善知识度众生上的困难

  不根据现实看问题,就会上当

  从相反方面来说,他如果一直认为人家过去表现得好,有人提醒你:“你小心啊,最近他烦恼很重。”他听也不听,“我了解他的,过去我一直跟他一起,他过去怎么好怎么好。”这种人容易上当。过去确实很老实,现在变了骗子了,不根据现在来看问题,上当就是这么上的。这样你就离开了释迦佛所教导的“一切皆无常”。

  赶快把凡夫愚痴的感情改一改

  有些人对某些人某些看法始终不变,即使你给他指出事实,他也变不过来,“你是说得没错,不过我认为他还可以”。他还跟你讲一些这个人可以的事情,来冲淡别人给他的提醒,为什么会这样,有感情啊。所以赶快把凡夫的感情改一改,佛教的感情是具足智慧的感情,可不是愚痴的感情。

  不认错的感情,会对错误自以为荣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