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50~55)

  人格心理學 (50)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佛法教育不能沒有准則,任其自流

  本次提要:

   ■ 佛弟子不能成爲一個沒有教育的人

   ■ 只知受苦是報應,不知苦的來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 今天成爲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 辦學就是爲了教育,只介紹佛學知識等于查佛學辭典

   ■ 老師講得很深,雖然聽不懂,但我總是畢業了

   ■ 不要把佛法變“古董”,只供欣賞,沒法使用

   ■ 佛法教育不能沒有准則,任其自流

  佛弟子不能成爲一個沒有教育的人

  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講法49年,這麼豐富的教言,你不要聽,你即使整天唸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你也聽不到一句法,你靠誰來教育你?結果你變成了一個沒有教育的人。很多人已經被這種不要法不主張教育的老思想危害了,成了犧牲品,還醒不過來。都被簡單的一頂一頂帽子扣住了,迷迷茫茫。

  只知受苦是報應,不知苦的來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什麼簡單的帽子?“苦是自己業障呀”。這頂帽子一扣,就樣樣都不研究了。業障也是自己的問題,自己什麼問題?是你沒有接受佛陀的教育,你本人沒有接受教育,你對孩子也沒有教育,卻認爲“受苦是報應”,那麼是今世的報應還是前世的報應,“當然是前世報應了”。佛弟子怎麼會變成這麼無知了

  應該你和你的孩子都沒接受教育的報應。

  今天成爲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我對子女從不寵愛,女兒結婚也沒有排場,就是自家人相聚吃頓飯。孩子小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說,“我父親死的時候,沒有留給我一分錢,以後我也不留給你們一分錢。”等到大女兒要結婚了,我就把她平時存在我這裏的工資拿出來,“這是你的工資,你拿去辦事吧。”還跟她說:“利息我拿下來了,(衆笑)這是你供養爸爸。”她還不要呢,她說:“爸爸,我已經夠了。”從小我就教他們唸經,每天都是先唸經後吃早飯,再背書包上學,天天如此。

  所以人要接受教育,每個家庭給我們的教育參差不齊,現在我們成爲一個佛弟子了,趕快從頭學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你們來這兒學習,就要接受教育。

  辦學就是爲了教育,只介紹佛學知識等于查佛學辭典

  辦學就是教育。我對佛學院了解得很清楚,一般佛學院的教育方式只是介紹佛學知識。至于怎麼樣改變自己,只能靠你自己教育自己了。而且講佛學知識也是幹巴巴的,就等于是查佛學詞辭典。有的人佛學院畢業了,佛法道理還弄不清楚。弄不清楚就弄不清楚吧,反正我已經畢業了。

  老師講得很深,雖然聽不懂,但我總是畢業了

  我在一個佛學院任教時,有個高中生,算是文化水平最高了,請他做班長,他說:“差不多佛學院我都去學過,有的問題,我到現在還沒有弄懂,可是來到這裏,傅老師給我講課,我一聽就懂,問題也就解決了。”原因在哪裏?他說:“本來我只有一個問題不懂,別的老師用了十個法相名詞來解說,結果我變了十一個不懂。”真好像去查了本佛學大詞典。這樣把佛學搞死喽,沒有生命力喽,有的還自我陶醉,“我學過什麼什麼了,我佛學院畢業了,我的老師講起課來可深啦,就怪我根基太差,大部份聽不懂,但我總是畢業了。”

  不要把佛法變“古董”,只供欣賞,沒法使用

  比如講起“如是我聞”來,“如者如如不動也”,“如是我聞”跟“如如不動”有什麼關系?“法爾如是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衆笑)即使每一本經都抓一句來作解說,也不好懂啊。這樣把佛法變成只能欣賞,卻沒法使用的古董啦。“明朝有位大德,怎麼說怎麼說,唐朝有位什麼人,怎麼說怎麼說。”全搬古董,人家一聽明朝、唐朝,高興了,其實雙方都不懂。如果把佛法講得你懂,就有人要說閑話,“這個老師講法,怎麼我全聽得懂?”他認爲:真正的佛法就是之乎者也、搖頭晃腦,不懂不懂的,這才叫佛法。

  佛法教育不能沒有准則,任其自流

  所以,你們今天能來學習,這是你們過去世的特殊因緣。你們這一代,封建一套的教育方式打倒了,新的一套教育方式沒有樹立起來,青黃不接,任其自流,每個家庭願意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今天佛學院的教育大都也沒有標准,沒有准則。今天你們能來接受佛陀的教育,要抓緊啊。要活學活用,要結合生活,要結合每個人的心理,每個人的個性,好的要學習,不好的要改正,要按照佛法來培養好佛弟子的性格。今天講到這兒。(2001.6.23 第十二講完)

  人格心理學 (51)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只對自己發生興趣,

  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情緒

  本次提要:

   ■ 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情緒

   ■ 自私的喜歡和愛,看問題也會偏

   ■ 佛是覺悟的觀點,衆生是迷茫的觀點

   ■ 一切皆無常,何必把過去的偏見抓得這麼牢

  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情緒

  自我中心的人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所以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起種種不良的情緒。我們前一次講到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由于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所以看問題也有點偏了。一般父母哪個孩子對他比較聽話,個性相似,或者相貌相似,他就特別喜歡。父母爲了表現自己的驕傲,經常向別人提自己孩子的長處,以孩子的長處作爲自己的驕傲,這已經失去了公正的態度,雖然長處應該看,但也應該看到他的短處。還有的父母由于內心對自己的愛,往往缺乏對別人的耐心與關懷,最後出現了怕麻煩,關心自己超過于關心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日子長了,“關心”兩個字也往往會放松,所以父母的愛,也是有種種的偏差。

  自私的喜歡和愛,看問題也會偏

  一般人都有凡夫的這種自私的喜歡或者愛,所以看問題也會偏。在社會上男女青年之間,不是往那邊偏,就是往這邊偏,所以有句話:人生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刻就是戀愛時期。心裏一起愛慕心,看人就偏了,看他什麼都好,其實這個人有毛病、有缺點,可是他不容易看到,即使看到,一會兒就忘了,不會放在心上。人家跟他提出來,他笑笑:“人哪能十全十美?”而談到他由于愛慕心而起的觀點,那是滔滔不絕談個不完。假如有一天,感情上起了風波了,從愛慕心變成討厭心,再看這個人也是把人看錯了,評頭評腳,總覺得不好,看不入眼,意思就是不夠他標准,那你自己呢?“我個子比他高。”這樣的觀點就很難正確。

  佛是覺悟的觀點,衆生是迷茫的觀點

  佛是覺悟的觀點,衆生是迷茫的觀點,迷在哪裏?一有了錯誤的感情,包括並不是男女的,只是普通人與人之間的錯誤感情,喜怒哀樂,馬上看問題不正確。人間的相聚、共事,全是那樣。平常聽話就能聽得出來,一個人說別人不好的時候,總帶有幾分說自己的長處,一舉兩得,一方面把別人貶低,一方面把自己擡高,滿足自己煩惱的心態。結果看待一切問題,處理一切問題,加入了一個東西,就是情緒。這樣考慮問題也考慮不好,研究問題也研究不好。往往十分鍾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結果兩個小時都沒辦法解決。爲什麼?你說你的,他不一定聽你的,他說他的,你不一定聽他的,都在感情的圈子裏跳不出來。

  一切皆無常,何必把過去的偏見抓得這麼牢

  心裏種下了這種種子,以後就麻煩了,以後可能會轉變,不過一下子轉變不過來,以後每提起這個人,每看到這個人,每跟這個人接觸,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第一個心態就是印象不好。其實這一次跟從前已沒有關系了,假如別人提醒他,“你怎麼這個態度?”“你不知道,這個人過去怎麼怎麼,所以我這麼這麼。”意思他過去太壞,我比他好得多,所以我今天值得自傲,他應該尊重我,我何必尊重他?這都不是佛教的觀點。佛教的觀點,一切皆無常,你的觀點也要改變改變,根據當時的環境,當時的情況,來起個正確的觀念。佛教是辯證的,根據什麼情況說什麼話,可是衆生就這麼個脾氣,放不下。有的與鄰居吵一次架,竟然十年不說話,聽到一句怄氣的話,四、五年忘不了。我們是學佛法的,應該要牢記,一切皆無常,刹那刹那在變,何必把過去的觀點抓得這麼牢?

  

  人格心理學 (52)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認錯的感情,會對錯誤自以爲榮

  本次提要:

   ■ 不根據現實看問題,就會上當

   ■ 趕快把凡夫愚癡的感情改一改

   ■ 不認錯的感情,會對錯誤自以爲榮

   ■ 由于盲目崇拜,成了依人不依法

   ■ 聽法起歡喜,批一句就怄氣

   ■ 愚昧加感情,都來自“自我中心”

   ■ 誹謗造成了善知識度衆生上的困難

  不根據現實看問題,就會上當

  從相反方面來說,他如果一直認爲人家過去表現得好,有人提醒你:“你小心啊,最近他煩惱很重。”他聽也不聽,“我了解他的,過去我一直跟他一起,他過去怎麼好怎麼好。”這種人容易上當。過去確實很老實,現在變了騙子了,不根據現在來看問題,上當就是這麼上的。這樣你就離開了釋迦佛所教導的“一切皆無常”。

  趕快把凡夫愚癡的感情改一改

  有些人對某些人某些看法始終不變,即使你給他指出事實,他也變不過來,“你是說得沒錯,不過我認爲他還可以”。他還跟你講一些這個人可以的事情,來沖淡別人給他的提醒,爲什麼會這樣,有感情啊。所以趕快把凡夫的感情改一改,佛教的感情是具足智慧的感情,可不是愚癡的感情。

  不認錯的感情,會對錯誤自以爲榮

  …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50~5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