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P3

  ..续本文上一页我才出来;有电话机的桌子上不敢坐,因为怕接电话说不出话来,那是不是哑巴了,哑巴还没有像我这样苦啊,叫磕巴,连自己的名字都讲不出来,那么严重。

  所以当初我也有出家的念头,一方面是心里有爱慕的心,出家好啊,实际上也包括我的痛苦。我跟妈说,“你让我出家吧,我在人间实在应付不了。”结果到了庙里一看,庙里也要开口说话,也要学习,吓得我又不敢出家了,真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特别喜欢唸经,我唸经从不磕巴,真痛快,获得了语言的自由,这时难免有一点凡夫心态:佛是大慈大悲,即使我前辈子谤了佛,你也原谅我吧,为什么要让我今世受这么多苦?后来我就明白了,这不过是由于紧张引起的恐怖心理,由执着引起的障碍,也起源于“自我中心”。

  不被重视,无人要我,所以我是自己进了佛门

  我年轻时候,只要我不开口,谁看见我都喜欢,说我很文雅,躲在房里像一个绣房姑娘,看见人脸就红起来,念小学的时候常受人欺负,我要走到我座位上去,一个男生一条腿一横把我挡住,一个大女生说:“你怎么欺负他?”当学徒时躺在沙发上睡觉,有一天听到别人说了我一句话,“看他现在躺着多好,一说话就不行了。”其实我没睡着,这句话我到现在还没有忘记,够刺激了。要不是我说话口吃,早就给社会上人拖走了,到后来没人来拖我,我只好自力更生,如今我看那些有善根的,现在当老板做总经理的,还不如我磕巴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谁跟你做生意啊?谁把你拖走?所以我是自己进的佛门。

  我进了佛门,磕巴就好多了,有时候一着急还会有口吃的现象。如今我能有滔滔不绝讲话的能力。能海上师有一次讲法就说,“上海有个傅居士,唸文殊心咒,磕巴唸好了。”

  人格心理学 (5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学得多,体会多,善思维,

  觉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本次提要:

   ■ 居士难度,习气太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 道场搞不好,因人人想当老大

   ■ 只看人短不看人长,只想己长不想己短,心就会偏

   ■ 为了培养人才,我不主张光看别人长处,不看别人短处

   ■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妇女,也要解放男子

   ■ 起觉性看他人短处,为了度他;起烦恼看他人短处,会伤害他

   ■ 学得多,体会多,善思维,觉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居士难度,习气太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社会上平步青云,趾高气扬的人,带着傲慢进佛门,能看得起师父已经算不错了。居士很难度啊,社会上的习气太重了,执着于世俗生活中的享受,执着于别人对你的捧场、奉承,执着于自己做了头了,发号施令,执着于在世俗生活中养成种种的心态,最容易养成的心态就是自我中心,众生自我中心很厉害,处处以我为中心。

  道场搞不好,因人人想当老大

  自我中心的人,处处会表现傲慢,绝大多数把自己看得很高,这样就出生了傲慢。即使不把自己看得很高,也想出人头地,即使闹着玩,也很痛快。你看孩子在游戏的时候,个个想当将、王、司令,站上了一块大石头,“众将官听令”,几个孩子帮着说,“得令!”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我跟几个小朋友说,“我当大队长,你们听我的。”那些孩子真的会听我的,我说:“立正。”他们个个立正,蛮像样的。你们即使成年了,这种种子还在,不过换一种方式来表现,所以人际关系搞不好。上海有个地方,人家问“这道场怎么老是搞不好?”有人回答,“个个想当老大,开会时吵架,怎么搞得好?”所以一个人要离开傲慢,学会谦虚,应该放下我执。

  只看人短不看人长,只想己长不想己短,心就会偏

  以往的种种环境影响,滋长了从自我中心出发的种种自傲的心态,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讲感情的话,你就会偏,也不一定是感情关系,因为你心里不正,观点也不正,常是只看别人短处,不看他人长处,在漫画里、演戏中,这些年纪大的女老师的形象往往是眼镜挂在鼻尖上,盯着每个学生看,看什么?看短处。小学生看见她都害怕。假如这个老女老师没有结过婚,还好一点,她会把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人如果只想自己的长处,不想自己短处,就会变成了只看他人短,只想自己长,不看他人长处,也不想自己短处。

  为了培养人才,我不主张光看别人长处,不看别人短处

  不想人家的功德,你心态就不会平衡,即使看到了别人的过错,也要看到别人的功德,这个天平才能平衡。看别人的功德是改造自己的傲慢,看别人的过错应该是治病救人。当师父当老师,为了要培养一个人才,要处处看到他哪儿错了,这不能算是傲慢,这是负责态度,不怕辛苦,“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我不主张光看别人长处,不看别人短处。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妇女,也要解放男子

  佛法要两面都说,保持平衡,说一面往往就不是佛法,不是辩证法。从我年轻时候就听到的口号,一直喊到现在,口号没有改变过,只是说一面,举个例子,“解放妇女”。另外一个口号“男女平等”,因为要男女平等,所以要解放妇女,一直到现在,没人再喊出另外一个口号,因为要男女平等,必须“解放男子”。现在大量的男子在结婚后受苦受难,谁去解放他们?我的主张是要平等。

  起觉性看他人短处,为了度他

   起烦恼看他人短处,会伤害他

  佛门讲平等。但是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你看别人的短处,是作为研究、帮助,还是作为妒嫉、贬低,引起自己的傲慢?起觉性看别人短处,为了度他,起烦恼看别人短处,为了伤害他。尤其是作为一个法师、善知识、师父、老师都应该两面看,肯定这个学生、这个徒弟的优点,也要指出这个学生、这个徒弟的缺点。医生看病也是两面看的,因为人有两只手,一只手把过脉之后,他还要把另一只手的脉,这叫全面呀。医生为病人X光拍照,不会只照好的部分,不照坏的部分,警察巡逻也不会只看好人不看小偷。所以凡事要辩证看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如果把老太太也懂的话,作为一个佛门的智慧,那不恰当吧。从小长到大,老奶奶、老外婆整天跟小孩说,“学好别学坏,要看好样子,别看坏样子”。可是社会上为什么坏人还是这么多?能解决问题吗?

  学得多,体会多,善思维,觉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所以我们看人的原则不能偏,最要紧的是学佛的知见,学佛的觉悟,在这个觉悟上,你看人的功德,你会培养起对人的尊重,消除自己的傲慢;你看人的过失、错误,你会增长经验,知道这是错误的,对众生种种错误的众生相、众生面貌、众生心态,你都能累积经验,提醒自己“我不能这么做”,而且起慈悲心、怜悯心,在恰当的态度、恰当的时候、恰当的方式下治病救人,帮助他改正。片面就是愚,全面才叫智慧,至于说这个天平秤能不能保持平衡,就看你佛法学了多少,你能够佛法学得多,体会得多,思维得多,觉悟不断提高,你自己就能够掌握住自己。躲避不是一个办法,佛并不靠教佛弟子躲避一切而成佛,佛是叫我们投入到众生里去,用觉悟去度众生,用觉悟使自己成佛,今天讲到这儿。 (2001.6.30 第十三讲完)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