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理學 (47)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良的個性情緒,都來自“自我中心”
本次提要:
■ 不良的個性情緒,都來自“自我中心”
■ 自傲的人容易看別人短處,看自己長處
■ 不要埋沒他的才能,也不要不看他的短處
■ 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比父母更重要
■ 父母會把子女的長處,作爲自己歡樂的享受
■ 教養不好,那是因爲父母本身缺乏智慧
■ 溺愛和嚴厲,是二個極端
不良的個性情緒,都來自“自我中心”
我們講到自我中心會出現種種不良的情緒,也會出現種種不良的個性。自傲、好勝、自卑、消極、愛面子、虛榮、這些不良個性都跟自我中心有關系,都是從自我出發,表現了自我。有了這些由自我中心出發的個性,往往就很難跳出“我”的範籌。
自傲的人容易看別人短處,看自己長處
例如自傲的人,他爲了自己一時的痛快,滿足心理上的優越感,常常把別人貶低,把自己擡高,好像唯有自己是對的,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只看別人短處,而不看別人長處,只想自己長處,而不想自己的短處。
不要埋沒他的才能,也不要不看他的短處
不過看別人的短處與看別人的長處,這也要辯證地說,如果你只看他的短處,而不看他的長處,你就發現不了他的才能和優點,這個人就很容易被你埋沒,很容易被你忽視,你光看他的短處還容易對這個人厭惡,嚴重一點會發展到動瞋恨心,從而喪失了菩提心,但你看不到他的缺點,又怎麼去幫助他呢?所以如果是從幫助別人提高的目的出發,兩面都要看。
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比父母更重要
尤其是作爲一個老師,他如何去看學生,比父母如何看子女更重要,因爲父母跟子女之間有一種天性,這種天性很深刻、很強烈、連綿不斷,還不至于出很大的偏差。父母往往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長處,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短處,不管長處短處,總是自己的孩子,他不會輕易地把孩子抛掉、看死。即使有許多愚癡、庸俗、無知的父母,他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是他對子女的這種感情,始終都存在,所以即使有偏差也不會偏到哪裏去。
父母會把子女的長處,作爲自己歡樂的享受
父母看到子女的長處會越看越高興,看到子女能發揚自己的優點,父母會把它作爲一個幸福歡樂的享受,實際上這也包含著父母自己的光榮、自己的安慰。所以女同志在跟女同志談論的時候,總是喜歡談自己家裏的孩子,雖然只是些風趣的小故事,難免也包含著炫耀自己孩子聰明、可愛的意思,所以父母很容易發現孩子的長處,也容易對他進行鼓勵,因爲越對他鼓勵,他越是變好,父母也越是感到光榮,越是感到有面子。
父母也容易看到孩子的短處,因爲總是生活在一起,有時候孩子的短處會找來麻煩,麻煩到父母身上,父母也會有感受,所以也容易看到他的短處。
教養不好,那是因爲父母本身缺乏智慧
假如父母是有智慧的,他對孩子應該是能夠教養好的,因爲他是全心全意地關心他。如果教養不好,那是因爲父母本身沒有智慧,對心理學茫無所知。
溺愛和嚴厲,是二個極端
父母經常容易犯兩種傾向的錯誤,一種過份溺愛,一種過份嚴厲。過份溺愛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缺點,他也放松,他不想對孩子管得太多,免得孩子不高興,免得孩子要哭,這就寬大無邊了,失去了對孩子應有的教育。假如是孩子的長處呢?他就到處宣揚,甚至孩子在身邊,他也極力地宣揚,結果助長了孩子的驕氣。像這種無知的父母要占大多數,尤其是我們中國,長期以來對兒童教育、兒童心理的知識了解得很少,就是知識分子也懂得很少。
人格心理學 (48)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沒教養好的人,到哪裏都會給人帶來傷害
本次提要:
■ 沒教養好的人,到哪裏都會給人帶來傷害
■ 沒能力教養孩子,就不結婚
■ 過于嚴厲也是出于父母的無知
■ 溺愛形成驕橫,嚴厲形成自卑,均頂不住人生路上的風波
■ 兒女也是衆生,教育上有差錯,就會背過失
■ 沒把徒弟教育好,難道會沒有因果
■ 信佛的父母不懂佛法教育,子女長大後都變壞了
沒教養好的人,到哪裏都會給人帶來傷害
兒童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孩子如果教養不好,父母不但害了他,也害了父母本人,因爲他會給父母添麻煩,也害了周圍的人,因爲孩子沒教養好,隨便他到哪裏總會給人帶來傷害。所以人離開了教育,離開了智慧,會背很大因果的!
沒能力教養孩子,就不結婚
以前我熟悉的一戶人家,兄妹兩個都不結婚,妹妹因爲非常自傲,她是一個老師,這個自傲並不是蠻不講理的自傲,她有一種自我欣賞的心態,覺得自己所想的樣樣都是不錯的,這樣就很難跟人相處,除非是她的學生,因爲他們對老師尊重。她的哥哥呢?他怕結婚後要生孩子,他有個道德觀念:“我沒有能力教養好孩子,我就不要孩子,免得孩子長大了害人。”所以他不結婚。
過于嚴厲也是出于父母的無知
還有一種,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非常嚴厲,這也是出于作父母的無知,把自己的壞脾氣任性地發泄到孩子頭上,孩子稍微有一點差錯就大大發作一通,這樣對孩子心靈上的損傷很大,孩子將來的心態會歪曲,而且容易致成病態。
溺愛形成驕橫,嚴厲形成自卑,均頂不住人生路上的風波
如果父母過于溺愛,從小培養孩子的傲慢心理,一旦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頂不住人生風波的刺激,他就會發展成一個自高自大的人,形成誇大狂。如果父母管教過嚴,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愛,他在心理的成長上就會營養不足,軟弱得很。父母嚴厲凶惡的形象在他心靈深處深深地埋了進去,只要父母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他就恐懼得不得了,他在這樣的日子裏成長,長大以後會極端地自卑、膽子小、恐懼、沒信心,如果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風波,他頂不住了,他就會形成憂郁症,對人生始終沒有樂趣。
兒女也是衆生,教育上有差錯,就會背過失
因此一方面父母對孩子是有養育之恩,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父母也容易背很多的過失。雖然他今天是你的兒女,實際上他也是投奔到你家來的一個衆生,如果你不把他教養好,要背因果的,父母兒女之間,不像成人跟成人,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你也不一定會聽我的話,我也不一定會聽你的話,各人對自己負責。兒女可不是這樣,兒女總是聽父母話,父母叫他這樣,他就去這樣,一有差錯,你這個父母哪會沒有過失。
沒把徒弟教育好,難道會沒有因果
正好像十年動亂以後,國家要把宗教再恢複起來,一個地方宗教局的領導就講過這個話:“你們老師父收徒弟不要收得那麼多啊,你有那麼多皈依弟子,那麼多的徒弟,你管得了嗎?收了徒弟,你要負起教育的責任啊,你不教育,將來這個徒弟在外面做壞事,影響你的聲譽,說起來總是你的徒弟。”這是從聲譽方面來講,從因果方面來講呢,我們信佛的人應該要知道,一切都在因果裏邊,今天天熱,你能吹到一陣涼風,或者吹不到一陣涼風,都有因果,看你前輩子的福氣多少喽。人生一切的一切都在因果裏。你不把徒弟教育好,難道沒有因果啊?
信佛的父母不懂佛法教育,子女長大後都變壞了
有的信佛的家庭生了孩子,開頭大家都很高興,你叫他拜佛他就拜,你叫他唸佛他就唸,看看這小孩子也有善根,可是到後來呢?十個倒有八九個沒變好,什麼道理啊?父母不教育嘛。這種事情多得很,一些居士,乃至是老居士,家裏的兒女,說起來也是信佛的,可是這個信心根本不生根的,而且後來甚至對父母也不孝,最後還會完全放棄信仰,甚至父母信佛,他還會反對。家庭是佛教的家庭,從小又聽父母話,小時候還表現出信佛的善根,長大了成這個樣,父母嘛最後受報,苦得不得了,到底什麼原因?就是個教育問題嘛。
人格心理學 (49)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思想腐朽煩惱重的老一輩,年青一代不能緊跟
本次提要:
■ 把父母趕出門,竟然發生在父母信佛的家庭裏
■ 只講自身因緣,不作外緣努力,會把菩提心掃光了
■ 思想腐朽煩惱重的老一輩,年青一代不能緊跟
■ 愛得狹小,心易變動;愛得廣大,根廣心堅
■ 沒有佛法的家,不會變成佛化家庭
把父母趕出門,竟然發生在父母信佛的家庭裏害
以前上海有對老夫妻,年齡比我老,兒子把他們趕到門外,他們只好到派出所去,因爲沒地方住啊,可是派出所也管不了這件事情。還是信佛的同學幫他們想辦法,讓他們兩老夫妻住到成都昭覺寺去。還有一個信佛的家庭,女兒也信佛,卻把父親住的房子賣掉,讓父親住到養老院去。信佛的家庭,出現這樣的子女,很不好理解啊!連自己的子女都度不了,你咋度衆生?
只講自身因緣,不作外緣努力,會把菩提心掃光了
這兩個例子,本身都是老居士,學法學了很多年,還會講講佛法,就是對子女太寬,至少在佛化教育上太寬了,往往聽其自然,因爲年輕時候就接受了佛門裏某些人的老思想,所以我現在對老思想非常反感,因爲我事實看得多了,這些老思想,老得來都已經腐朽了。什麼老思想?“他們自有他們的因緣,他們自有他們的善根,到時候他們自己會發心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因緣一到,他們自然就會精進修行乃至于出家,所以盡管可以不管他們。這種老思想厲害啊,而且傳布還很廣,這樣就把人的菩提心,人的努力心,度衆生的心全掃光了,把度衆生變成了只有理論而沒有實際行動,實際上就是在等,等到時間因緣來到,他忽然自己猛然反醒。可能也有這樣人,但有幾個啊?這種風一吹啊,佛門裏的人大大離開了教育。
思想腐朽煩惱重的老一輩,年青一代不能緊跟
要強調教育的作用啊,沒有善根的人你好好地培養,他也會有善根的;因緣沒到,你好好地培養他,因緣還可以提前成熟。這些老思想不強調人自身的努力,豈不就是以前批判的腐朽的資産階級唯心主義。這種老一輩能緊跟嗎?他們自己煩惱很多,也很嚴重,所以我到50歲才下定決心我不跟他們走,我走自己的路,自己路就是走釋迦佛教導的路。
愛得狹小,心易變動;愛得廣大,根廣心堅
我年青時,看到一個老太太在公園裏向周圍的人哭訴,他丈夫死得早,靠縫洗衣服賺點錢把孩子養大,還供他念書,一直照顧他到工作,娶媳婦。本來孩子挺孝順,可是娶了媳婦以後就兩樣了。有一次,婆媳吵架,媳婦打了婆婆耳光,兒子在旁邊,竟然一句話也不說,所以她氣壞了。我本來想說幾句話,我看她氣得那個樣子,也別說了,因爲我要說的話,世俗上人較難接受,覺悟上差距太遠還是別說的好。
從信佛的觀點來講,父母應該從小教養你的孩子:要把一切老年人都看成是父母,一切衆生皆父母。如果這個孩子對別人家的父母也非常的順從、照顧,那麼親生母親他會不照顧嗎?只叫孩子記住:媽這麼辛苦把你養大,你長大了別忘了你的媽。這個根子不大,熏陶也不廣,一陣風吹來就要動搖。尤其是世俗上的人,一到了年齡,男女心很強,自然會發展成聽老婆話超過于聽媽的話。這些都是教育問題。
沒有佛法的家,不會變成佛化家庭
現在很多居士家裏,父母信佛,孩子學氣功,父母吃素唸佛,孩子喝酒、賭博,這就是現時代中國佛教家庭的面貌。已經非常嚴重了,非常令人痛心啊,世間上沒有教育,孩子也不會好,佛弟子的家庭沒有佛法的教育,這個家庭也不會變成佛化家庭。你平時吃素唸佛,唸佛的佛友經常來往來往,孩子雖不贊成,但也不幹涉。可是到臨終時,佛友來幫你助唸了,一敲門,孩子一看,全是唸佛老太太,就把門“砰”一關,說:“用不著”。那個時候孩子就不客氣了,因爲他心裏討厭。你自己都不懂佛法,你用什麼去引導孩子啊?人能夠離開教育嗎?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40~4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