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欢登高,养成了远离众生的习气,就难发广大菩提心
所以拿阿罗汉来说,他已经断了烦恼,所以他情绪上很稳定,很平静,可是他就是不喜欢到众生堆堆里去,他只喜欢在园林中,小溪旁、流水边,山洞里,悠哉悠哉地生活,喜欢美好的景色,茂盛的树林,好像一只小鹿安详得很。小鹿跟狮子不同,狮子喜欢奔跑,喜欢登高,狮子喜欢在高处雄伟的一吼;小鹿喜欢安详、怡静,可是小鹿的胆子特别小,一听到声音拔腿就跑。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这样的话,你虽然能使烦恼平静下去,可是你远远离开了众生。从佛法上讲,在修行时形成了这种习气,再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就困难了。
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
由于自我中心的关系,思想意识上总是从“我”的角度来处理一切问题,非但会扰乱自己,引起不良的情绪,而且还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我经常说,伟大的事业要以伟大的个性去完成。一个父亲为了培养儿子将来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应该经常培养他不要为个人着想,要为周围的人着想,要为崇高的事业着想。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要这样就能改变自我中心。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在我们佛门里,大乘菩萨就是这种精神,念念不忘众生,唯独没有自己。就是自利的时候,也不是去追求生活上的安逸,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自己心态上的满足,他的自利完全是为了今后的利他,仍然着眼在利他上,那样才是大乘,那样才能跳出自我中心。
个性难改不等于不能改,人有主观能动性
形成的性格不是不能改,只不过比较困难而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小孩子性格容易改变,尤其是在五岁、六岁以下称可塑期,比方说,石膏未干前是软的,要塑成一个人像,那很容易,你要这儿短一点就短一点,要这儿长一点就长一点。如果石膏硬了,那就很难改变,但用刀作部分修改,也可以办到,你要想叫它大变动那就困难了。所以一到了成年,各人就有各人的个性,虽然很难改,但不等于不能改,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至少与石膏像大不一样。现在人世间的知识,虽然很丰富,都在教育人,但要改造自己的不良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看成效却不大。这些道理现在很多人都懂,可是人们只是听听,看看罢了,他也不想改,想改又觉得很难改,但是如果自己努力一下呢?把它当作一回事情去做呢?那又不同了。
古人的话,被现在人搬过来,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有句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难不等于不可能,可是被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就对自己作自我原谅,“我性格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说:“他就是这个脾气,没办法的呀。”或者把人看死:“我看你这种臭脾气,永远也改不了!”其实虽是难,还是可以改。
人格心理学 (4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了解众生心,没有透视众生种种相,
不过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本次提要:
■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说得不全面,后人却因随心所欲作了错误的理解
■ 大众原谅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 自我中心不改变,对人对已都不利
■ 凡夫知见不好,片面观点不好,按自己习气说话也不好
■ 学得越深,当然能讲得越浅
■ 不了解众生心,没有透视众生种种相,不过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说得不全面,后人却因随心所欲作了错误的理解
佛门里,人们对前辈流传下来的话语,理解错误的情况也很多。之所以会使旁人理解错,可能说话的人,智慧也不够,没有把话讲清楚,只是随心所欲地说了一句,听的人呢?也是随心所欲地去理解。所以说,佛法如果不深入理解,你是很难辨别的,因为你懂得不全面,眼界也看不远。
大众原谅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有些修行人常为自己的烦恼作辩护:“我就是这么个脾气。”当然,大众可以原谅你,但不等于说你就不用改了,大众修忍波罗密,你要修精进波罗密,努力地去改嘛。
自我中心不改变,对人对已都不利
如果我们不改的话,怎么进入佛之知见?知见就是观点、认识,你的思想意识不转变,不要说成就了,连佛之知见,你也进不进去呀。如果你由于自我中心引起了情绪波动,你又不改变,你心怎么定得下去?如果你长期由于自我中心、不良情绪而形成一种习惯势力,变成个性了,你不去改,你怎么行菩萨道?你怎么会替整个的佛教,广大的众生考虑呢?何况对你自己也不利呀。你想超凡入圣,至少在你没有改变的时候是没有希望的。修行就是修一个变,你不变你修什么呀?
凡夫知见不好,片面观点不好,按自己习气说话也不好
从佛法来说,凡夫知见不好,片面观点不好,按照自己的习气说话也是不好。这三十年来,听过我讲课、讲法的人很多,各人反应不同,有的人就是凭着自己的性格、观点、知见、习气来说话。当然,假如你说的话是正确的、客观的,这就是好的,至少能帮助我提高提高。可很多情况是根据自己习气说话,比如说:“傅老师讲法,真正佛法讲得很少,不是佛法的话倒讲得很多,讲来讲去,总是叫我们做好人,谁不懂啊?说抽烟是无聊人干无聊事,我抽烟管你什么事?讲不偷盗偏偏要扯到不要打牌,这跟打牌有什么关系?还说与其输掉一百块钱还不如把这一百块钱分给穷人,你看这种话啰嗦不啰嗦?我就是喜欢打牌,听经还要刮鼻子。”他从不想:老师是在做教育工作。一听到批评就牵涉到“我”,因为我是打牌的,我是喝酒的,我是抽烟的,叫我听了怎么会高兴?
还有说:“讲得太浅了。”这也是他的个性脾气,因为他喜欢听高深的,至于能不能消化,他就不管了。他既然学得这么高,那他怎么连浅的也不会讲呢?可见他连浅的都没有毕业。
学得越深,当然能讲得越浅
我称自己的讲课是海阔天空地扯到那儿算那儿,可是有人说:“叫我扯,我也扯不出来呀!”学得越深自然能讲得越浅,哪怕过去听过的人,再听一遍也会觉得很有味道,为什么?这种讲法过去没有听到过,初进佛门也听得懂。说闲话的人,可能连个扯的本事都没有。
不了解众生心,没有透视众生种种相,也不过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这儿是培养法师,不是培养佛学硕士、佛学博士,又何必在文字里翻跟斗?学来学去尽是干巴巴的干条子!抄几句中心提纲,能背出来了就可以了,可你用得上去吗?你能发挥得出来吗?不了解众生的心,没有很好地见众生的相,你不过是一个佛教文化教员。
人格心理学 (46)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能以释迦佛的智慧,改变今天佛门不好的面貌,
这对你也有好处
本次提要:
■ 弘扬正法怕得罪人,还能当老师吗?
■ 你喜欢针对性很强的讲话,那就对了
■ 能以释迦佛的智慧,改变今天佛门不好的面貌,这对你也有好处
■ 培养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伟大的佛陀事业
■ 宗派偏见,修行上的小我习气与爱好,都会致成修行上的障碍
■ 要培养好修行人的素质,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弘扬正法怕得罪人,还能当老师吗?
又说:“老师,你讲法就管讲法,何必要提不好的方面,你得罪人太多了,打击面太广了,会站不住脚跟的。”我也想改啊,改不了怎么办?只要我没讲错,改不了就改不了吧。弘扬正法,还要考虑有的能讲,有的不能讲吗?当一个老师,还要考虑这句话一讲,这个学生要生气,那句话一讲,那个学生要生气,这还当什么老师?
你喜欢针对性很强的讲话,那就对了
我讲的法,我编的杂志,因为针对性很强,大家都喜欢。如果你对我这针对性的讲话也喜欢,那就对了,如果只是觉得我编的杂志技巧很高,很有趣味,那你这还是凭兴趣说话。
能以释迦佛的智慧,改变今天佛门不好的面貌,这对你也有好处
为什么针对性很强?为了改变如今佛门出现的不好的风气,使它走上正信的道路,这是一个广大菩提心。这儿是培养你的菩提心,以释迦佛的智慧,善巧方便去改变如今佛门不好的面貌。这对你个人也有好处,至少你不会受不好一面的影响。
培养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伟大的佛陀事业
我们修行人,应该放下过去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性格,重新开始培养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伟大的佛陀事业。
如果有人说,“老师你不是说,到了六岁以上性格就难改了吗?”,这要一分为二地说,我说的是修行人的性格,你们现在只有一岁啊!在我这儿刚刚生下来,是最容易培养的时候,要那么理解。对过去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个性,自己勇猛精进地改一改。佛说过烦恼也是性空的,哪有不能变的道理?现在佛学苑刚刚开学,正是一个培养修行人性格的好时候。
宗派偏见,修行上的小我习气与爱好,都会致成修行上的障碍
要改变整个佛教的不良面貌,希望你们要发大心,不要执着宗派偏见,或者自己修行上的小我习气和爱好,不要由于这些而致成修行上的障碍,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能多学一点岂不更好。
要培养好修行人的素质,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怎么培养修行人的个性?理论要懂,要接受佛法的薰陶,要取得同学们的帮助,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要高兴。现在有句话叫“素质”,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素质,修行人也有喜怒哀乐,为大众的进步而欢喜,为佛法的衰落而悲哀,为自己的烦恼而气愤。不要恨人,也不要恨自己,也不要回到寮房打自己耳光,(众笑)你的烦恼又不在脸皮上,你打它干什么呢?恨自己的烦恼就是要以勇猛心去掉自己的烦恼,是这个意思。下课。(回向)
人格…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