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歡登高,養成了遠離衆生的習氣,就難發廣大菩提心
所以拿阿羅漢來說,他已經斷了煩惱,所以他情緒上很穩定,很平靜,可是他就是不喜歡到衆生堆堆裏去,他只喜歡在園林中,小溪旁、流水邊,山洞裏,悠哉悠哉地生活,喜歡美好的景色,茂盛的樹林,好像一只小鹿安詳得很。小鹿跟獅子不同,獅子喜歡奔跑,喜歡登高,獅子喜歡在高處雄偉的一吼;小鹿喜歡安詳、怡靜,可是小鹿的膽子特別小,一聽到聲音拔腿就跑。也就是說,如果你是這樣的話,你雖然能使煩惱平靜下去,可是你遠遠離開了衆生。從佛法上講,在修行時形成了這種習氣,再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就困難了。
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會把自己忘掉
由于自我中心的關系,思想意識上總是從“我”的角度來處理一切問題,非但會擾亂自己,引起不良的情緒,而且還會形成種種不良的個性。我經常說,偉大的事業要以偉大的個性去完成。一個父親爲了培養兒子將來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就應該經常培養他不要爲個人著想,要爲周圍的人著想,要爲崇高的事業著想。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會把自己忘掉。要這樣就能改變自我中心。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學大乘菩薩的利他精神
在我們佛門裏,大乘菩薩就是這種精神,念念不忘衆生,唯獨沒有自己。就是自利的時候,也不是去追求生活上的安逸,物質上的享受,或者自己心態上的滿足,他的自利完全是爲了今後的利他,仍然著眼在利他上,那樣才是大乘,那樣才能跳出自我中心。
個性難改不等于不能改,人有主觀能動性
形成的性格不是不能改,只不過比較困難而已。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小孩子性格容易改變,尤其是在五歲、六歲以下稱可塑期,比方說,石膏未幹前是軟的,要塑成一個人像,那很容易,你要這兒短一點就短一點,要這兒長一點就長一點。如果石膏硬了,那就很難改變,但用刀作部分修改,也可以辦到,你要想叫它大變動那就困難了。所以一到了成年,各人就有各人的個性,雖然很難改,但不等于不能改,因爲人有主觀能動性,至少與石膏像大不一樣。現在人世間的知識,雖然很豐富,都在教育人,但要改造自己的不良個性,培養良好的個性,我看成效卻不大。這些道理現在很多人都懂,可是人們只是聽聽,看看罷了,他也不想改,想改又覺得很難改,但是如果自己努力一下呢?把它當作一回事情去做呢?那又不同了。
古人的話,被現在人搬過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有句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難不等于不可能,可是被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就對自己作自我原諒,“我性格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說:“他就是這個脾氣,沒辦法的呀。”或者把人看死:“我看你這種臭脾氣,永遠也改不了!”其實雖是難,還是可以改。
人格心理學 (4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了解衆生心,沒有透視衆生種種相,
不過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本次提要:
■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說得不全面,後人卻因隨心所欲作了錯誤的理解
■ 大衆原諒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 自我中心不改變,對人對已都不利
■ 凡夫知見不好,片面觀點不好,按自己習氣說話也不好
■ 學得越深,當然能講得越淺
■ 不了解衆生心,沒有透視衆生種種相,不過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前人因智慧不及而說得不全面,後人卻因隨心所欲作了錯誤的理解
佛門裏,人們對前輩流傳下來的話語,理解錯誤的情況也很多。之所以會使旁人理解錯,可能說話的人,智慧也不夠,沒有把話講清楚,只是隨心所欲地說了一句,聽的人呢?也是隨心所欲地去理解。所以說,佛法如果不深入理解,你是很難辨別的,因爲你懂得不全面,眼界也看不遠。
大衆原諒你,你也要努力改一改
有些修行人常爲自己的煩惱作辯護:“我就是這麼個脾氣。”當然,大衆可以原諒你,但不等于說你就不用改了,大衆修忍波羅密,你要修精進波羅密,努力地去改嘛。
自我中心不改變,對人對已都不利
如果我們不改的話,怎麼進入佛之知見?知見就是觀點、認識,你的思想意識不轉變,不要說成就了,連佛之知見,你也進不進去呀。如果你由于自我中心引起了情緒波動,你又不改變,你心怎麼定得下去?如果你長期由于自我中心、不良情緒而形成一種習慣勢力,變成個性了,你不去改,你怎麼行菩薩道?你怎麼會替整個的佛教,廣大的衆生考慮呢?何況對你自己也不利呀。你想超凡入聖,至少在你沒有改變的時候是沒有希望的。修行就是修一個變,你不變你修什麼呀?
凡夫知見不好,片面觀點不好,按自己習氣說話也不好
從佛法來說,凡夫知見不好,片面觀點不好,按照自己的習氣說話也是不好。這叁十年來,聽過我講課、講法的人很多,各人反應不同,有的人就是憑著自己的性格、觀點、知見、習氣來說話。當然,假如你說的話是正確的、客觀的,這就是好的,至少能幫助我提高提高。可很多情況是根據自己習氣說話,比如說:“傅老師講法,真正佛法講得很少,不是佛法的話倒講得很多,講來講去,總是叫我們做好人,誰不懂啊?說抽煙是無聊人幹無聊事,我抽煙管你什麼事?講不偷盜偏偏要扯到不要打牌,這跟打牌有什麼關系?還說與其輸掉一百塊錢還不如把這一百塊錢分給窮人,你看這種話啰嗦不啰嗦?我就是喜歡打牌,聽經還要刮鼻子。”他從不想:老師是在做教育工作。一聽到批評就牽涉到“我”,因爲我是打牌的,我是喝酒的,我是抽煙的,叫我聽了怎麼會高興?
還有說:“講得太淺了。”這也是他的個性脾氣,因爲他喜歡聽高深的,至于能不能消化,他就不管了。他既然學得這麼高,那他怎麼連淺的也不會講呢?可見他連淺的都沒有畢業。
學得越深,當然能講得越淺
我稱自己的講課是海闊天空地扯到那兒算那兒,可是有人說:“叫我扯,我也扯不出來呀!”學得越深自然能講得越淺,哪怕過去聽過的人,再聽一遍也會覺得很有味道,爲什麼?這種講法過去沒有聽到過,初進佛門也聽得懂。說閑話的人,可能連個扯的本事都沒有。
不了解衆生心,沒有透視衆生種種相,也不過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這兒是培養法師,不是培養佛學碩士、佛學博士,又何必在文字裏翻跟鬥?學來學去盡是幹巴巴的幹條子!抄幾句中心提綱,能背出來了就可以了,可你用得上去嗎?你能發揮得出來嗎?不了解衆生的心,沒有很好地見衆生的相,你不過是一個佛教文化教員。
人格心理學 (46)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能以釋迦佛的智慧,改變今天佛門不好的面貌,
這對你也有好處
本次提要:
■ 弘揚正法怕得罪人,還能當老師嗎?
■ 你喜歡針對性很強的講話,那就對了
■ 能以釋迦佛的智慧,改變今天佛門不好的面貌,這對你也有好處
■ 培養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偉大的佛陀事業
■ 宗派偏見,修行上的小我習氣與愛好,都會致成修行上的障礙
■ 要培養好修行人的素質,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弘揚正法怕得罪人,還能當老師嗎?
又說:“老師,你講法就管講法,何必要提不好的方面,你得罪人太多了,打擊面太廣了,會站不住腳跟的。”我也想改啊,改不了怎麼辦?只要我沒講錯,改不了就改不了吧。弘揚正法,還要考慮有的能講,有的不能講嗎?當一個老師,還要考慮這句話一講,這個學生要生氣,那句話一講,那個學生要生氣,這還當什麼老師?
你喜歡針對性很強的講話,那就對了
我講的法,我編的雜志,因爲針對性很強,大家都喜歡。如果你對我這針對性的講話也喜歡,那就對了,如果只是覺得我編的雜志技巧很高,很有趣味,那你這還是憑興趣說話。
能以釋迦佛的智慧,改變今天佛門不好的面貌,這對你也有好處
爲什麼針對性很強?爲了改變如今佛門出現的不好的風氣,使它走上正信的道路,這是一個廣大菩提心。這兒是培養你的菩提心,以釋迦佛的智慧,善巧方便去改變如今佛門不好的面貌。這對你個人也有好處,至少你不會受不好一面的影響。
培養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偉大的佛陀事業
我們修行人,應該放下過去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性格,重新開始培養修行的性格,才能完成偉大的佛陀事業。
如果有人說,“老師你不是說,到了六歲以上性格就難改了嗎?”,這要一分爲二地說,我說的是修行人的性格,你們現在只有一歲啊!在我這兒剛剛生下來,是最容易培養的時候,要那麼理解。對過去世俗生活中形成的不良個性,自己勇猛精進地改一改。佛說過煩惱也是性空的,哪有不能變的道理?現在佛學苑剛剛開學,正是一個培養修行人性格的好時候。
宗派偏見,修行上的小我習氣與愛好,都會致成修行上的障礙
要改變整個佛教的不良面貌,希望你們要發大心,不要執著宗派偏見,或者自己修行上的小我習氣和愛好,不要由于這些而致成修行上的障礙,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能多學一點豈不更好。
要培養好修行人的素質,就要接受佛法的薰陶
怎麼培養修行人的個性?理論要懂,要接受佛法的薰陶,要取得同學們的幫助,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要高興。現在有句話叫“素質”,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素質,修行人也有喜怒哀樂,爲大衆的進步而歡喜,爲佛法的衰落而悲哀,爲自己的煩惱而氣憤。不要恨人,也不要恨自己,也不要回到寮房打自己耳光,(衆笑)你的煩惱又不在臉皮上,你打它幹什麼呢?恨自己的煩惱就是要以勇猛心去掉自己的煩惱,是這個意思。下課。(回向)
人格…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