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P2

  ..续本文上一页培,难道就你一个人培?(众笑)

  感情太丰富的人,不要好得要命也不要恨得要命

  “感情太丰富”,一好好得要命,一翻脸恨得要命,都是感情太丰富。一好怎么也分不开,一恨十年不见面,这样怎么度众生啊?菩萨的感情犹如天上的太阳,光明正大,普照一切。你既然对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有感情,很好啊,你再学学菩萨精神,对大家都有感情,这就更好了。一恨,气就郁积在心头,很多人都有这个情况。我从前给人家看病,“医生,我这儿有个块。” “没关系!是有块。”“啥个块?”“气块!”里边一包气啦,我就告诉他一个办法,放点屁就舒服了。(众笑)所以要放下,放不下就叫耿耿于怀。我现在昨天的事情今天就忘了,有时候早上的事情下午也忘了。弄到后来,谁在诽谤我,谁在说我闲话,谁在欺负我,我第二天就想不起来,人家说难得糊涂,我是经常糊涂。

  爱恨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

  你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以前的事情像一根导火线一样通过来,好比绕了一个高山的圈,已经很长时间了,乃至一年、两年、三年他还不放下,到这一点“砰!”(众笑)来个大爆炸。说事出有因,现在闹矛盾是近因,还有远因,记性特别好!(众笑)如果真的把佛法记得这么清就好了!像这样怎么去度众生?你假如去修四无量心的定,你说:“我观想不起来,这样吧,阿毛,你坐在我面前,你是我冤家,你是我仇人,我要做观想。”阿毛气坏了,转过身就不理你了。

  怨家亲家都是过去世父母,何必分别心这么大

  所以别忘了怨亲平等,亲家也对我有恩,怨家也对我有恩,都是过去世的父母,何必分别心这么大呢?怨恨伤害身体,气要气死人,即使不气死,看样子这个人也已经气得差不多了。在使劲地喘气“呼—、呼—,(众笑)我气死了!”还好没有断气。虽然没有被气死,可也够苦的了,没有被气死也已经躺在棺材里了,只不过棺材盖没有盖上,“死”怎么写啊?上面有一横是吧,这一横好比是棺材板,那么头上一横取消呢?就是这块棺材板还没有盖上去,底下再加一个心呢,这是怨气的怨字,你说这种人苦不苦?就等于整天躺在一个棺材里等着棺材板盖上(众笑)比死人多口气。唉!我希望你们听了以后,要能活学活用。即使我讲得很风趣,能使你发笑,你也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光笑没有用,笑过了你仍然在生气。

  哭笑无常的人易激动,易哭个没完

  还有的哭笑无常,一点点小事情就激动。有人闹了情绪就哭,也有的他不是哭而是笑,还有的人,一会儿笑来一会儿哭,你说几句表扬的话,她“哈哈哈”笑了,等会儿说几句批评她的话,“呜——”哭了,(众笑)是有这种人的。我年轻时有一个信佛的请我到他家去吃饭,饭桌上还有他的表姐,我也忘了说了哪句普普通通的话,勾起了她的心事,简直是从吃饭开始哭到吃饭完,(众笑)这都是情绪不正常。

  还有一个高个的小学老师,人很健壮,谁知道她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有一天在我面前,没说几句话就哭了,哭得真伤心!她说:“学生看见我就叫我“两粒糖”。”(众笑)因为她的名字叫“梁莲棠”,那个小学生也许口齿不清,也许她过敏了,(众笑)也许有的调皮学生故意给她取个绰号“两粒糖”,就算“两粒糖”吧,(众笑)又何必在意呢?有的名字比“两粒糖”还坏呢,闽南这一带,经常有人取名字叫“吓死”,(众笑)是有这种名字的。

  逆反心理对人厌恶,脾气古怪,都是情绪问题

  还有一种怨恨的情绪,总是对人敌对厌恶,对人要伤害,现代心理学称为“逆反心理”,这也是从我执产生的,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你叫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我偏反做!你把我咋办,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这就是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的人,在国外的心理医学上定为病人,认为这种心理属于不正常。

  还有种人看见人就讨厌,欢喜心生不起来,对喜欢说话的人,他也讨厌:“这人真啰嗦,吃饱饭没事干!总喜欢说话。真讨厌!”那么他跟你说话,你也跟他说话不是平等了吗?他跟你说无聊的话,你跟他说一点劝他好好用功的话,觉悟的话,不好吗?

  还有的人,脾气古怪,难得开口,一不高兴跟谁也不说话。人们不理解,这个人怎么憋得住的?他还怪别人怎么总不跟他说话,老是希望别人跟他说句话,结果等不到,也不想想,你怎么不跟别人说句话?外国人有种风气,不管你说话不说话,一看见你“Good Morning!”(众笑)从来也不问:“你今天准备跟我说话吗?如果你肯跟我说话,我就跟你打招呼。”所以做人要自己做啊,渠道要自己去通,关系要自己去搞好,修行就在生活里修!我刚才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属于情绪问题,当然情绪的科目还有很多,下一次再跟你们讲自我中心“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现在下课。(2001.6.16第十讲完)

  人格心理学 (4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有“我”就有苦恼

  本次提要:

  ■ 有“我”就有苦恼

  ■ 身体的抵抗力与心理有密切联系

  ■ 人有自卫能力,治病从心理入手会好得多

  ■ 修行人要培养好自己的情绪

  ■ 自我中心的人不喜欢大众,难于合众,要用猛力才能改变

  有“我”就有苦恼

  我们讲到自我中心是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由于他以自己为中心,看问题、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以及社交等等,都会引起他的不良情绪,经常会跟人抵触,说话不圆融,也不能为别人着想,也不会顾全大局,遇到阻碍、矛盾情绪就要波动。由此可以知道,我们要想得到情绪的稳定,能够平等待人,以一颗平常的心来修行,那就必须要去掉自我中心。众生的苦恼全都从一个“我”字来的,有“我”就有苦恼。

  身体的抵抗力与心理有密切联系

  拿生病来说,追其根源,还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当然,有许多时候是因为外界因素,比如天气忽冷忽热,就容易伤风、感冒,受寒、中暑、细菌感染,这些病好像跟情绪没有关系,实际上有关系,因为人的抵抗力跟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心理也是属于抵抗力的一部份,或者说是主要的一部份。一个人情绪不好,处处为自己着想,很不容易跟大家融合,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情绪,肯定会影响身体。身体抵抗力下降,自然就容易生病了。

  人有自卫能力,治病从心理入手会好得多

  本来人的身体有自卫能力,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矛盾,可是抵抗力一下降,那就不得不吃药打针了,因为自力更生有困难,要依靠一点外力。那么在治病过程中,你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地去转变自己的思想意识,调整自己的情绪,病就好得快。如果不从心理上入手,你病好了以后,还会经常复发,如果从心理上入手,虽然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但会好得多。

  修行人要培养好自己的情绪

  修行人尤其要培养好自己的情绪,所谓要“安心”。心安得下去安不下去,跟你的情绪有关系,丛林也好,佛学苑也好,经常要做一些令大众欢喜的活动,哪怕是生活上的饮食也要令大众欢喜,只有欢喜了,大众才能够安定下来。   自我中心会形成种种不良个性。例如不合群、不合众、小我习气与爱好。

  

  自我中心的人不喜欢大众,难于合众,要用猛力才能改变

  有一种情况,比较难处理,大家都很欢喜,可是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就是欢喜不起来,大家都去参加活动,她就是不喜欢参加。有时候呢,她还觉得你们大家都很奇怪,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有啥意义?往往她喜欢一个人呆着。不修行的人说:“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我喜欢安静一下。”修行人不说:“我高兴不起来。”而说:“与其这样,还是让我一个人用功用功吧。”那么你一个人唸佛、唸经、或者打坐,你有没有掉在妄想里?如果你没有掉在妄想里,至少也一心不乱了。那你想些什么呢?就拿你当前的举动来说,你不能合众,厌恶大众,总以为自己想的是对的,自己做的是对的,对大众不理解,即使口上不说什么,心里也在取笑。有修养的人说几句比较好听的话,“唉,我实在不适应”,没修养的人那就要风言风语了。这样的人,你自我中心是跳不出来的!自我中心是一个根子,你不用猛力是跳不出来的,跳不出来你慢慢就会出现种种不正常的情况。

  人格心理学 (4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本次提要:

  ■ 喜欢一个人呆着,容易幻想,与大乘的欢喜心不相符合

  ■ 小鹿喜欢怡静,狮子喜欢登高,养成了远离众生的习气,就难发广大菩提心

  ■ 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

  ■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 个性难改不等于不能改,人有主观能动性

  喜欢一个人呆着,容易幻想,与大乘的欢喜心不相符合

  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就看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喽,以低标准,这不算不正常,以高标准,这种就算不正常。以低标准来说:“唉呀,这个人脾气就是这样。”把它说成脾气,脾气在心理学上就叫个性。以高标准来说,一个凡夫总喜欢一个人呆着、沉思,他其实很孤独,往往也掉入了幻想。从佛法高标准角度来看,在没有修成功以前,这种人已经远远离开了群众,因为他不习惯在群众里边。即使他修成就了,也是个小乘果,你怎么地劝导他,他也很难转变,因为他强调自己的一套,“我不喜欢跟他们打交道,烦死了,我就喜欢这样。众生嘛我也度,我只度几个容易度的,我喜欢度的,其他我不管了。”这就叫小乘。这与大乘的欢喜心是不相符合的。

  小鹿喜欢怡静,狮子喜…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