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人格心理学 (40)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本次提要:

  ■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 众生对一个“我”非常敏感

  ■ 恒顺众生就是要我们去跟众生平等

  ■ 随善缘不随恶缘

  ■ 要慈悲平等对待一切

  ■ 佛教失去原则,佛法就逐渐灭了

  ■ 恒顺众生,要在智慧上恒顺,不能在愚痴上恒顺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佛用教育的方式挽救众生,但真正改造一个人要靠他自己,我讲心理学就是要引导人们提高素质和改造个性上的缺点,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目的。如果他在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上没有起大作用,那么有学问,有良好思想境界的同学应该要帮他一下,也就是要说一点道理给他听。

  众生对一个“我”非常敏感

  我们讲人格心理学提到人格缺陷,其中最根本的一个毛病,就是自我中心。上次我们讲到众生只求别人跟自己平等,但不知道自己去跟别人平等,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别人对自己不好,马上会生气,马上会心里难受,所以说众生对一个“我”非常敏感。

  恒顺众生就是要我们去跟众生平等

  假如自己使别人难受了呢?却麻木得很,很少有人会想到:啊呀,他别生我气了。即使有人会这样,也不彻底,“我去跟他解说解说,”,可是解说出来的话仍然离不开自我中心,“你别生我气噢,气量大一点。你不理解我,如果你听我的话就没事了”。说来说去仍然在自我中心里去讲劝人家的道理,劝人家最好跟我想得一样,这样就平等了,所以普贤菩萨叫我们修恒顺众生,就是要我们去跟众生平等。当然恒顺是要恒顺善法,不能恒顺恶法。

  随善缘不随恶缘

  我年轻时候,上海有个学佛的同学,他到北京见了一位佛教界领导,就问他现在佛教这样衰落,这该怎么办呢?这位领导跟他说:“随缘吧。”他回来跟我一说,我从椅子上就站了起来:“佛教到了这个地步还随缘!”好比亲人病重了,总要尽一切力量挽救啊。三宝是我们亲人,作为一个佛弟子要尽力作供献,每个佛弟子都有颗好心,希望佛教好起来,所以随缘也要有原则,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随善缘不随恶缘。

  要慈悲平等对待一切

  上海有一个中年人,去年还和夫人一起来佛协文教部住过,他很想学法。回去时说好四月份再来,结果没来,又说到八月份一定来。结果又没来,什么困难?原因是他大哥对他说:“你是信佛的,应该有慈悲心啊,你老婆身体不好,你应该陪着她。”我说:“你大哥说得对,佛弟子应该有慈悲心,不过男女是平等的,佛门最讲平等,你应该照顾你老婆,你老婆也应该照顾你学佛法,两面都要照顾,这才叫平等,你大哥也看到你因学不到佛法而苦恼,他为什么对你不慈悲?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因为你是信佛的,他不信,这是他的偏见。你们应该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你可以天天照顾你老婆而不离开她,你老婆也照顾你天天学法而不苦恼,这很简单嘛,你们两个人一起来好了,那不是解决了吗?”所以恒顺众生也要有个原则。

  佛教失去原则,佛法就逐渐灭了

  有些人对信佛的人的干扰,说起话来也会挂上佛门某些名词,可是利用佛门的话使你看问题不全面,来引你偏向于他这一面。如果不讲佛教的原则,再下去佛的话也不顶用了,佛的智慧也不顶用了,这样下去佛法就逐渐被消灭了。

  恒顺众生,要在智慧上恒顺,不能在愚痴上恒顺

  恒顺众生应该是智慧的恒顺,不是愚痴的恒顺。生活上的事情和爱好为了使人舒畅一点,可以放弃自己的意见,恒顺他人,因为他的主意也不坏嘛,这样你跟他就平等了,你跟他平等了,关系搞好了,以后你叫他信佛学佛法他也高兴学,这样不是两面都做到平等了吗?掌握这个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智慧,“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中恒顺一下众生,目的是为了要度他。

  人格心理学 (4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改变执“我”习气,就谈不上修行了

  本次提要:

  ■ 不改变执“我”习气,就谈不上修行了

  ■ 感情和情绪每个人都有,却很少去研究它

  ■ 情绪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调,没有笑脸,是因为脸上皮肉都不动

  ■ 有的老头像条虫,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 低调的人对不幸和热情都无动于衷

  ■ 情绪太兴奋,常会去干不该管的事

  不改变执“我”习气,就谈不上修行了

  众生执着一个“我”字最害人。有的老夫老妻,三天不吵架他们就难受。年轻人不喜欢跟他们在一起,烦呐,啰嗦得很,为一点点小事争来争去!比如老夫妻俩去买菜,在菜场上争啊,“这个菜能吃啊?”“大家都在买,有啥不能吃啊?”“你吃我可不吃”,“你不吃关我什么事?”“这个菜老得这样子,狗吃的。”“怎么?你骂我狗啊?”(众笑)连买几根菜,都要以我为主。如果不改变这种习气,你进佛门白进了,也谈不上在修行了。   自我为中心会出现种种不良情绪,形成种种不良个性。例如:情绪低落,情绪太兴奋,感情太丰富。

  

  感情和情绪每个人都有,却很少去研究它

  人的一生离不开情绪和个性。情绪,每个人都有,情绪的固定就成了一种个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问题不掌握好很苦恼,有的人感情太丰富,有的人感情太缺乏,有的人感情高涨,有的人感情低落,还有的人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不高兴,一会儿热来一会儿冷,一会儿晴来一会儿雨。人们每天在各样的情绪中过日子,心理学却很少研究,如果他肯研究,他就可以改变改变。一个懂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能改变,你不想改变它也在变,不过,变好变坏你掌握不住,修行人呢,要掌握它的变化,只变好不变坏。

  情绪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调,没有笑脸,是因为脸上皮肉都不动

  “情绪低落”,情绪低落的人,样样都没劲,样样都不感兴趣,以低调过日子,讲起话声音也拉不高,说话的内容也是低调,“做人嘛我也看穿喽,就是这样喽,你也别劝我了,我也不想喽……”全是低调,情绪始终处于抑制状态,神经系统不活跃,肌肉皮肤也不活跃,所以他脸上的皮肉不大动的。你皮肉不动怎么会出笑脸?要笑皮肉就要动啊,像有的人过的生活还算正派,可就是低调。你去拜访他,看他什么事也不干,整天拿着茶壶喝喝茶,看看天空,没事干啦。从前人抽水烟,烟壶里边有水,管子上把烟叶点着烟,抽烟时水“咕噜咕噜”响,除了抽烟的时候动一动,其它时间都不动。

  有的老头像条虫,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我每次坐3路车,总经过一个港口,路边居民家,常看到有个老头儿,在门口一动不动靠着墙,眼睛呆呆地往前看。他认为做人就是这样子,像条虫一样,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低调的人对不幸和热情都无动于衷

  低调的人看见一个可怜的人,他也是低调,最多说句话:“业障啊!(众笑)”家里来了客人,跟他打个招呼,随便你怎么热情,他都低调回答。

  情绪太兴奋,常会去干不该管的事

  “情绪太兴奋”,一个人情绪太兴奋,热情太高,也会把人吓坏了,人家很难接受他的好意,他马上苦恼:“这种人啊,不识好歹。”热情过高常会冲昏头脑,用不着他管的事情他也管得个起劲,还自以为精神可嘉。我以前在上海,晚上经常要去讲课,经过北京路泰兴路口,有个年轻人,热情高啊,非常投入地帮警察指挥车辆,他看警察的手这么一挡,他也这么一挡。(众笑)那些司机以为是警察聘请的纠察,照样听他指挥,(众笑)还好没指挥错。后来又出现了一件事情,有个十字路口,原来没有警察的岗哨,忽然有一天,多了一个岗哨,来了一个穿警服戴大盖帽的人在那里指挥车辆,不过衣服不太整齐。有人奇怪就打电话,一问下来,交警大队说,“我们没有派过这个岗哨。”后来查下来,原来这个人过去当过警察,现在不当了,脑子有毛病仍去指挥车辆。(众笑)这种热情很可怕,万一指挥错了,会出事故啊!

  人格心理学 (4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爱恨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

  本次提要:

  ■ 热情过度,要出问题

  ■ 没有智慧的热情,也不恰当

  ■ 感情太丰富的人,不要好得要命也不要恨得要命

  ■ 爱恨放不下,还会引起以后的矛盾

  ■ 怨家亲家都是过去世父母,何必分别心这么大

  ■ 哭笑无常的人易激动,易哭个没完

  ■ 逆反心理对人厌恶,脾气古怪,都是情绪问题

  热情过度,要出问题

  很多人热情过度,结果出问题了,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他抢来干,也不衡量衡量自己挑得动挑不动,抢着去挑,“呱”一下,“唉哟”,腰扭伤了。(众笑)看见一个老太太拿了两只包,也不看看人家脸色,也不问问人家需要不需要,抢着要拿:“我来帮你背。”老太太吓坏了,急忙把包拉紧,以为要抢她的包。(众笑)坐公交车,自己下车了就可以走了吧,他热情高涨,下车后在车门旁边一站,为人民服务啦。老头子下车扶一把,“走好,走好啊!”老太婆下车他也扶一把,来一个小媳妇下车他也扶一把,“走好,走好。”搞得小媳妇很紧张。(众笑)他还在脑子发热。(众笑)

  没有智慧的热情,也不恰当

  没有智慧的热情高涨不恰当的,该做的你做,不该做的你不必太热情。开工作会议时会有这样一个意见:“他发菩提心我不反对,不过呢…… ”“不过”后面当然有话了,(众笑)“不过也太过份了,把我的工作都抢光了。”培福嘛大家…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