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40~49)

  人格心理學 (40)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本次提要:

  ■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 衆生對一個“我”非常敏感

  ■ 恒順衆生就是要我們去跟衆生平等

  ■ 隨善緣不隨惡緣

  ■ 要慈悲平等對待一切

  ■ 佛教失去原則,佛法就逐漸滅了

  ■ 恒順衆生,要在智慧上恒順,不能在愚癡上恒順

  接受教育目的是要自我改造

  佛用教育的方式挽救衆生,但真正改造一個人要靠他自己,我講心理學就是要引導人們提高素質和改造個性上的缺點,來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目的。如果他在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上沒有起大作用,那麼有學問,有良好思想境界的同學應該要幫他一下,也就是要說一點道理給他聽。

  衆生對一個“我”非常敏感

  我們講人格心理學提到人格缺陷,其中最根本的一個毛病,就是自我中心。上次我們講到衆生只求別人跟自己平等,但不知道自己去跟別人平等,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別人對自己不好,馬上會生氣,馬上會心裏難受,所以說衆生對一個“我”非常敏感。

  恒順衆生就是要我們去跟衆生平等

  假如自己使別人難受了呢?卻麻木得很,很少有人會想到:啊呀,他別生我氣了。即使有人會這樣,也不徹底,“我去跟他解說解說,”,可是解說出來的話仍然離不開自我中心,“你別生我氣噢,氣量大一點。你不理解我,如果你聽我的話就沒事了”。說來說去仍然在自我中心裏去講勸人家的道理,勸人家最好跟我想得一樣,這樣就平等了,所以普賢菩薩叫我們修恒順衆生,就是要我們去跟衆生平等。當然恒順是要恒順善法,不能恒順惡法。

  隨善緣不隨惡緣

  我年輕時候,上海有個學佛的同學,他到北京見了一位佛教界領導,就問他現在佛教這樣衰落,這該怎麼辦呢?這位領導跟他說:“隨緣吧。”他回來跟我一說,我從椅子上就站了起來:“佛教到了這個地步還隨緣!”好比親人病重了,總要盡一切力量挽救啊。叁寶是我們親人,作爲一個佛弟子要盡力作供獻,每個佛弟子都有顆好心,希望佛教好起來,所以隨緣也要有原則,平時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做到隨善緣不隨惡緣。

  要慈悲平等對待一切

  上海有一個中年人,去年還和夫人一起來佛協文教部住過,他很想學法。回去時說好四月份再來,結果沒來,又說到八月份一定來。結果又沒來,什麼困難?原因是他大哥對他說:“你是信佛的,應該有慈悲心啊,你老婆身體不好,你應該陪著她。”我說:“你大哥說得對,佛弟子應該有慈悲心,不過男女是平等的,佛門最講平等,你應該照顧你老婆,你老婆也應該照顧你學佛法,兩面都要照顧,這才叫平等,你大哥也看到你因學不到佛法而苦惱,他爲什麼對你不慈悲?這是一個觀念問題,因爲你是信佛的,他不信,這是他的偏見。你們應該走一條兩全其美的路,你可以天天照顧你老婆而不離開她,你老婆也照顧你天天學法而不苦惱,這很簡單嘛,你們兩個人一起來好了,那不是解決了嗎?”所以恒順衆生也要有個原則。

  佛教失去原則,佛法就逐漸滅了

  有些人對信佛的人的幹擾,說起話來也會挂上佛門某些名詞,可是利用佛門的話使你看問題不全面,來引你偏向于他這一面。如果不講佛教的原則,再下去佛的話也不頂用了,佛的智慧也不頂用了,這樣下去佛法就逐漸被消滅了。

  恒順衆生,要在智慧上恒順,不能在愚癡上恒順

  恒順衆生應該是智慧的恒順,不是愚癡的恒順。生活上的事情和愛好爲了使人舒暢一點,可以放棄自己的意見,恒順他人,因爲他的主意也不壞嘛,這樣你跟他就平等了,你跟他平等了,關系搞好了,以後你叫他信佛學佛法他也高興學,這樣不是兩面都做到平等了嗎?掌握這個關鍵就在于是否有智慧,“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在生活中恒順一下衆生,目的是爲了要度他。

  人格心理學 (41)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改變執“我”習氣,就談不上修行了

  本次提要:

  ■ 不改變執“我”習氣,就談不上修行了

  ■ 感情和情緒每個人都有,卻很少去研究它

  ■ 情緒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調,沒有笑臉,是因爲臉上皮肉都不動

  ■ 有的老頭像條蟲,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 低調的人對不幸和熱情都無動于衷

  ■ 情緒太興奮,常會去幹不該管的事

  不改變執“我”習氣,就談不上修行了

  衆生執著一個“我”字最害人。有的老夫老妻,叁天不吵架他們就難受。年輕人不喜歡跟他們在一起,煩呐,啰嗦得很,爲一點點小事爭來爭去!比如老夫妻倆去買菜,在菜場上爭啊,“這個菜能吃啊?”“大家都在買,有啥不能吃啊?”“你吃我可不吃”,“你不吃關我什麼事?”“這個菜老得這樣子,狗吃的。”“怎麼?你罵我狗啊?”(衆笑)連買幾根菜,都要以我爲主。如果不改變這種習氣,你進佛門白進了,也談不上在修行了。   自我爲中心會出現種種不良情緒,形成種種不良個性。例如:情緒低落,情緒太興奮,感情太豐富。

  

  感情和情緒每個人都有,卻很少去研究它

  人的一生離不開情緒和個性。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的固定就成了一種個性。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感情問題不掌握好很苦惱,有的人感情太豐富,有的人感情太缺乏,有的人感情高漲,有的人感情低落,還有的人情緒很不穩定,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又不高興,一會兒熱來一會兒冷,一會兒晴來一會兒雨。人們每天在各樣的情緒中過日子,心理學卻很少研究,如果他肯研究,他就可以改變改變。一個懂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能改變,你不想改變它也在變,不過,變好變壞你掌握不住,修行人呢,要掌握它的變化,只變好不變壞。

  情緒低落的人,生活全是低調,沒有笑臉,是因爲臉上皮肉都不動

  “情緒低落”,情緒低落的人,樣樣都沒勁,樣樣都不感興趣,以低調過日子,講起話聲音也拉不高,說話的內容也是低調,“做人嘛我也看穿喽,就是這樣喽,你也別勸我了,我也不想喽……”全是低調,情緒始終處于抑製狀態,神經系統不活躍,肌肉皮膚也不活躍,所以他臉上的皮肉不大動的。你皮肉不動怎麼會出笑臉?要笑皮肉就要動啊,像有的人過的生活還算正派,可就是低調。你去拜訪他,看他什麼事也不幹,整天拿著茶壺喝喝茶,看看天空,沒事幹啦。從前人抽水煙,煙壺裏邊有水,管子上把煙葉點著煙,抽煙時水“咕噜咕噜”響,除了抽煙的時候動一動,其它時間都不動。

  有的老頭像條蟲,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我每次坐3路車,總經過一個港口,路邊居民家,常看到有個老頭兒,在門口一動不動靠著牆,眼睛呆呆地往前看。他認爲做人就是這樣子,像條蟲一樣,老了僵了就等死了。

  低調的人對不幸和熱情都無動于衷

  低調的人看見一個可憐的人,他也是低調,最多說句話:“業障啊!(衆笑)”家裏來了客人,跟他打個招呼,隨便你怎麼熱情,他都低調回答。

  情緒太興奮,常會去幹不該管的事

  “情緒太興奮”,一個人情緒太興奮,熱情太高,也會把人嚇壞了,人家很難接受他的好意,他馬上苦惱:“這種人啊,不識好歹。”熱情過高常會沖昏頭腦,用不著他管的事情他也管得個起勁,還自以爲精神可嘉。我以前在上海,晚上經常要去講課,經過北京路泰興路口,有個年輕人,熱情高啊,非常投入地幫警察指揮車輛,他看警察的手這麼一擋,他也這麼一擋。(衆笑)那些司機以爲是警察聘請的糾察,照樣聽他指揮,(衆笑)還好沒指揮錯。後來又出現了一件事情,有個十字路口,原來沒有警察的崗哨,忽然有一天,多了一個崗哨,來了一個穿警服戴大蓋帽的人在那裏指揮車輛,不過衣服不太整齊。有人奇怪就打電話,一問下來,交警大隊說,“我們沒有派過這個崗哨。”後來查下來,原來這個人過去當過警察,現在不當了,腦子有毛病仍去指揮車輛。(衆笑)這種熱情很可怕,萬一指揮錯了,會出事故啊!

  人格心理學 (42)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愛恨放不下,還會引起以後的矛盾

  本次提要:

  ■ 熱情過度,要出問題

  ■ 沒有智慧的熱情,也不恰當

  ■ 感情太豐富的人,不要好得要命也不要恨得要命

  ■ 愛恨放不下,還會引起以後的矛盾

  ■ 怨家親家都是過去世父母,何必分別心這麼大

  ■ 哭笑無常的人易激動,易哭個沒完

  ■ 逆反心理對人厭惡,脾氣古怪,都是情緒問題

  熱情過度,要出問題

  很多人熱情過度,結果出問題了,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他搶來幹,也不衡量衡量自己挑得動挑不動,搶著去挑,“呱”一下,“唉喲”,腰扭傷了。(衆笑)看見一個老太太拿了兩只包,也不看看人家臉色,也不問問人家需要不需要,搶著要拿:“我來幫你背。”老太太嚇壞了,急忙把包拉緊,以爲要搶她的包。(衆笑)坐公交車,自己下車了就可以走了吧,他熱情高漲,下車後在車門旁邊一站,爲人民服務啦。老頭子下車扶一把,“走好,走好啊!”老太婆下車他也扶一把,來一個小媳婦下車他也扶一把,“走好,走好。”搞得小媳婦很緊張。(衆笑)他還在腦子發熱。(衆笑)

  沒有智慧的熱情,也不恰當

  沒有智慧的熱情高漲不恰當的,該做的你做,不該做的你不必太熱情。開工作會議時會有這樣一個意見:“他發菩提心我不反對,不過呢…… ”“不過”後面當然有話了,(衆笑)“不過也太過份了,把我的工作都搶光了。”培福嘛大家…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