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女兒有兩個男朋友,母親呢特別喜歡那個小夥子,女兒嘛有點偏向另一個,所以常跟女兒爭吵,母親就說:“這個有什麼好啊?還是那個好!你看我跟他說話,他樣樣聽我的,百依百順的人還不好啊?”電視拍得很風趣,那個男朋友到了她們家,媽說:“你來了,這件衣服你去洗洗。”他回答“噢”,“洗好了以後你曬出去。”“噢。”變了她家的男傭人(衆笑)。
在家庭裏常因顯示傲慢而壓製人
叁十年代的文藝小說有的還是挺不錯的,在拍出來的電影裏,一個女的在教育她的兒子,爲了讓人看到,我這兒子多聽我話,多孝順我啊,她像個女皇帝一樣,一點點小事情,“你給我跪下來!”真有點歇斯底裏,女性的傲慢大發作,兒子只好兩腿筆直地跪下來,表示她教育有方。
以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並非真平等
男人呢?在農村裏有句話:不打老婆不叫男子漢(衆笑)。你想在世俗裏找平等,哪兒找得到?世俗的家庭生活裏,一般都是以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的,如果你要想取得真正的平等,除非天天吵架,吵架也吵不出平等來。
不吵不鬧是否真的因互相尊重而平等了
我從前工作場所在上海河濱大樓。有時我也住在裏邊,隔壁鄰居家就是靠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的,女的一回家,“唉呀,累死了!”就往床上一躺,當然也不說話也不吵,男的就忙廚房,洗衣服(衆笑)。還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個男的自行車一停,忙著給懷裏的小孩喂奶,衣袋裏放的是奶瓶,腳踏車車把上挂了兩包小孩子的尿布(衆笑),我們實在看不過去,也許是他的妻子回娘家去了。
不可以傲慢去壓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隸
可是我們佛弟子應該要有覺悟,不要把人壓低,把人壓低的時候你就心有傲慢,不應該以傲慢爲自己的痛快,爭一個虛僞的面子。從前有這麼一回事,有個女的上班,丈夫每天在單位門口等她下班,等她一走出來,丈夫馬上遞上一塊毛巾給她擦擦汗,又拿出一把扇子給她扇風。這個女的可高興了,別的女的都羨慕她有這麼一個好丈夫。所以人世間全是做感情的奴隸,做煩惱的奴隸。這個男的假如不是被逼,而是自願的話,那就因爲他有感情。
要恒順衆生,但要恒順善法不恒順惡法
因爲衆生不知道自己應去跟別人平等,所以普賢菩薩叫我們修恒順衆生,恒順衆生的意思就是叫我們去跟別人平等。當然佛法度衆生的原則是善法,善法要恒順,可不能恒順衆生的惡法、恒順衆生的煩惱。例如有人叫你打牌,你想我不去打牌他會不高興,這就錯了。佛教是最最講原則的,是非好壞都不分,佛弟子就沒有鬥爭的精神了。我說的鬥爭可不是私心雜念,爲名爲利,爲氣惱的鬥爭,是要跟不合理的,愚癡的,歪風邪氣的,封建意識的現象作鬥爭。
人格心理學 (38)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本次提要:
■ 沒有爲真理鬥爭的精神,佛教事業也就慢慢地被消滅了
■ 不關心廣大衆生,只關心幾個親人,就會越變越渺小
■ 不能被溫情主義蒙蔽得是非不分
■ 搞宗派小團體,都是凡夫知見,私心雜念
■ 《楞嚴咒》是降魔,有人不敢聽,豈不也成了魔
■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 要多聽,哪有聽一遍就能當法師的
■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才叫平等
■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恒順
沒有爲真理鬥爭的精神,佛教事業也就慢慢地被消滅了
沒有鬥爭精神,聽到世俗的話,退心的話,你就會糊塗、動搖。比如你起先聽到一切衆生皆父母,應該廣度衆生,想想對啊,就發心趕快放下一切世間上的追求,趕快進佛門修行提高自己,乃至于發心出家。卻又聽那邊人說:“你這麼做,你的親戚朋友都對你有看法了,人家都對你有感情,你這麼做,會引起多少人對你不滿意,以後你就很難去度他們了。”那麼難道佛的話講錯了?四弘誓願講錯了?這種話聽多了,佛教事業也就這樣慢慢地被消滅了。
不關心廣大衆生,只關心幾個親人,就會越變越渺小
抛棄了偉大的事業,抛棄了廣大的衆生,抛棄了樹立法幢,那麼你整天地陪著有緣的人一起過世俗生活,說幾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靠你這幾句話能度衆生了生死嗎?結果你會變成對佛教事業漠不關心,只關心幾個親戚朋友,越變越渺小。每個人都像你這樣,誰來弘揚佛法?
舉世間上的革命例子說,當年參加革命的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這當然也會引起親屬的不安,和離別時的難受,難道他們因此就錯了?難道孫中山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錯了?那麼人們怎麼稱他們是偉大的人物呢?
不能被溫情主義蒙蔽得是非不分
現在的佛教全被這種溫情主義蒙蔽得是非不分。佛弟子爲弘揚正法辭親出家,儒教卻講“父母在,不遠遊”,好像是挺有道理,因爲父母有恩啊,照他這樣子下去,出家人都沒有了,一定要等到父母死了,那麼凡是來剃度出家的全是老頭子。
搞宗派小團體,都是凡夫知見,私心雜念
恒順衆生就是要你去跟衆生平等。例如,你不修淨土法門,但也喜歡聽講《佛說阿彌陀經》,喜歡唸佛名號,那豈不平等了嗎?修西方淨土法門的,也誦《藥師經》,也持“消災延壽藥師佛”名號,有什麼不好呢?我講戒定慧,大家也來聽講戒定慧,戒定慧有什麼錯呢?可是請都請不到。原因是你們是修戒定慧,我們是唸阿彌陀佛,兩家,好像戒定慧裏不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戒定慧,有這麼說嗎?佛門現在也不平等了,連法上也不平等了,都是被凡夫知見,私心雜念,搞成宗派小團體。
《楞嚴咒》是降魔,有人不敢聽,豈不也成了魔
以前法師在居士林講《法滅盡經》時說過:“有人以爲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是雜修,怕自己不能往生就不敢唸,有人連聽也不敢聽,聽了也算雜修。要進大殿,一聽裏邊在唸《楞嚴咒》,不能聽,趕快要躲起來,等到《楞嚴咒》唸完了,方才敢進去,聽到了也算雜修,《楞嚴咒》是降魔的呀,你一聽到《楞嚴咒》就害怕得躲起來,你不是也變成魔鬼了嗎?”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聽法師講法也要有平等心,不能這位法師我喜歡,他講法我聽,那位法師我不喜歡,他講法我不聽。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如果說法的人把法說錯了,邪掉了,偏掉了,爲了不受他影響,那麼可以不聽。正跟邪怎麼能平等?佛法跟外道,佛法跟魔道怎麼能平等?你跟他們平等,他們就把你消滅了。不能拿原則作交易,要依法不依人啊!不能因爲你是法師,你講錯了,我仍依人,只要是你講我就來聽。要依法呀,講得沒錯,哪怕是居士講也應該聽,哪怕自己同學在講法,也應該聽。
要多聽,哪有聽一遍就能當法師的
聽說你們現在有個講座,都是你們同學在講,我還沒來聽過,不是我傲慢,我是很想來聽,老師不聽學生講,怎麼培養學生呢?因爲我實在太忙。有說“我懂的”,懂了再聽聽熟,將來好當法師嘛。假如沒聽熟,你當起法師來:“啊呀,我怎麼想不起來了,大概是……。”有些人自己懂了就不想再聽了,其實多聽幾次才能記熟。想當法師的人,哪有只聽一遍,聽一遍你記得住啊?有人說,如果聽熟了,講出來的話像背書那樣,這也太死板了。那麼同一個題目,我每次講的內容怎麼都不同。我告訴你,所有的不同都是從熟中來,熟能生巧,你不熟,繞了一個大圈子也不知道繞到哪裏去了,海闊天空地隨你飄,結果飄出去了拉不回來。要搞熟了才能夠進入自由王國,即使說得多麼廣大,仍然叁句不離本行。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才叫平等
所以修平等心不要老希望人家跟我平等,要修我跟人家平等,即使你知識多受人尊敬,即使他身份沒有你高,懂得很少,大家也不一定尊敬他,你作爲一個佛弟子也應該尊敬他。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才叫平等。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恒順
從前我有個學生老跟氣功界有聯系,老學生就對她很不滿,說我老師太慈悲,還說“她來,我們就不來了。”我只好暫停通知她,有一次我路過她工作的學校,進去看她,她哭著說:“老師,你不要我了?”我說:“不要你,我怎麼來看你?”她說:“老師,同學們都聽你的話,只要你一句話就行了。”我說“你真不懂,學生固然要聽老師話,老師也得聽學生話,這才叫平等啊。因爲大家對你有意見,你自己向同學們認個錯,今後改過一下,我才好幫你說話呀。”
我舉了那麼多例子,就是爲了說明要互相尊重才叫平等,恒順衆生才叫平等。下課。
(2001.6.2 第九講完)
人格心理學 (39)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在人道裏,我們應該有所作爲
本次提要:
■ 在人道裏,我們應該有所作爲
■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窮人家孩子
■ 釋迦太子因爲有覺悟,所以不喜歡歌舞伎樂
■ 福氣是給我們修行用的
■ 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在人道裏,我們應該有所作爲
今天繼續講人格心理學。我們既然成爲一個人,在人道裏,我們應該有所作爲。小孩子都會長大,富人家小孩子會長大,窮人家小孩子也會長大,比較起來還是窮人家小孩子長大後會好一點。富人家小孩子說起來他有一個優越的生活條件,可是如果不給他良好的教育,這孩子就很容易傲慢、貪享受、貪玩樂,他過不慣一般的生活,更受不了貧困,你鼓勵他,他容易奮發上進,但遇到了不高興的事,他又很容易泄氣,這跟從小到大條件好,嬌生慣養有關系。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窮人家孩子
窮人家孩子呢?他從艱苦的生活中奮鬥出來,只要他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成就就不會差。他懂得人生的苦,懂得生活的艱辛,生活能夠有一點改善,他就覺得很滿意了,不像富人家的孩子,一味地爲自己的生活考慮,爲自己的利益考慮,結果往往到處不滿意,所謂叫“身在福中不知福”。窮人家的孩子即使遇到一些困難,遭受到一些挫折,可是他頂得住,因爲他這種生活過慣了。從曆史上來看,古今中外事業上有成就的,大都是窮人家孩子。富家孩子靠父母、親戚、朋友,大家把他捧著,如果沒有風暴的話,他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有風暴的話,他比窮人家孩子更要苦。
釋迦太子因爲有覺悟,所以不喜歡歌舞伎樂
從佛教的曆史來看,以前的高僧大德往往出身貧苦。我不是否定從富裕的家庭中出來的,如果他們能看得破,能接受教育,猛烈地改變自己,也會有很好的成就。福氣大是一件好事情,但關鍵還要看他對于享受的環境是迷惑還是覺悟。例如釋迦太子,他是覺悟而不是迷惑,王宮裏的享受非常的快樂,宮女天天爲他歌舞伎樂,還有淨飯王的寵愛,可是他一點沒受迷惑。一個人一旦受到迷惑,他就會下墮,迷惑得越深,就越難跳得出來。
福氣是給我們修行用的
所以說福氣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安定的生活,前方的路就看我們自己了。如果在這樣良好的環境,安定的生活裏能夠接受教育,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條路就是好的道路;如果在良好的環境裏保持自己的習氣,發展自己惡劣的情緒、錯誤的觀點,那你吃虧了,吃什麼虧?你沒有經過苦難的磨練,你把握不住。“福氣是給我們修行用的”,這是有智慧的人說的話;如果福氣被我們用來發展自己惡劣的情緒,不良的個性,那可危險了,因爲你有福氣,周圍的人會奉承你,哪怕你做錯了,照樣會有人在你的周圍支持你,這就助長了你惡劣的情緒和個性的發展,必然會造很多惡業,這是很可怕的事。
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我們到了人這一格,變好變壞全靠我們自己的一顆心,所以要講一講人格心理學,目的就是要讓大家覺悟,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事物都是一分爲二,人也是一分爲二。人有優點也有缺點,一個人接受別人的批評,接受別人指出你的缺點,比接受別人的表揚,接受別人給你的溫暖,要困難得多,所以佛說衆生愚癡。我年輕時講課,也經常講到這句話:“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明明不利,但是他喜歡做。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找到這樣的人,都能發現這樣的事情,所以說衆生愚癡。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