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女儿有两个男朋友,母亲呢特别喜欢那个小伙子,女儿嘛有点偏向另一个,所以常跟女儿争吵,母亲就说:“这个有什么好啊?还是那个好!你看我跟他说话,他样样听我的,百依百顺的人还不好啊?”电视拍得很风趣,那个男朋友到了她们家,妈说:“你来了,这件衣服你去洗洗。”他回答“噢”,“洗好了以后你晒出去。”“噢。”变了她家的男佣人(众笑)。
在家庭里常因显示傲慢而压制人
三十年代的文艺小说有的还是挺不错的,在拍出来的电影里,一个女的在教育她的儿子,为了让人看到,我这儿子多听我话,多孝顺我啊,她像个女皇帝一样,一点点小事情,“你给我跪下来!”真有点歇斯底里,女性的傲慢大发作,儿子只好两腿笔直地跪下来,表示她教育有方。
以一方受委屈来达到平衡,并非真平等
男人呢?在农村里有句话:不打老婆不叫男子汉(众笑)。你想在世俗里找平等,哪儿找得到?世俗的家庭生活里,一般都是以一方受委屈来达到平衡的,如果你要想取得真正的平等,除非天天吵架,吵架也吵不出平等来。
不吵不闹是否真的因互相尊重而平等了
我从前工作场所在上海河滨大楼。有时我也住在里边,隔壁邻居家就是靠一方受委屈来达到平衡的,女的一回家,“唉呀,累死了!”就往床上一躺,当然也不说话也不吵,男的就忙厨房,洗衣服(众笑)。还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男的自行车一停,忙着给怀里的小孩喂奶,衣袋里放的是奶瓶,脚踏车车把上挂了两包小孩子的尿布(众笑),我们实在看不过去,也许是他的妻子回娘家去了。
不可以傲慢去压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隶
可是我们佛弟子应该要有觉悟,不要把人压低,把人压低的时候你就心有傲慢,不应该以傲慢为自己的痛快,争一个虚伪的面子。从前有这么一回事,有个女的上班,丈夫每天在单位门口等她下班,等她一走出来,丈夫马上递上一块毛巾给她擦擦汗,又拿出一把扇子给她扇风。这个女的可高兴了,别的女的都羡慕她有这么一个好丈夫。所以人世间全是做感情的奴隶,做烦恼的奴隶。这个男的假如不是被逼,而是自愿的话,那就因为他有感情。
要恒顺众生,但要恒顺善法不恒顺恶法
因为众生不知道自己应去跟别人平等,所以普贤菩萨叫我们修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意思就是叫我们去跟别人平等。当然佛法度众生的原则是善法,善法要恒顺,可不能恒顺众生的恶法、恒顺众生的烦恼。例如有人叫你打牌,你想我不去打牌他会不高兴,这就错了。佛教是最最讲原则的,是非好坏都不分,佛弟子就没有斗争的精神了。我说的斗争可不是私心杂念,为名为利,为气恼的斗争,是要跟不合理的,愚痴的,歪风邪气的,封建意识的现象作斗争。
人格心理学 (38)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本次提要:
■ 没有为真理斗争的精神,佛教事业也就慢慢地被消灭了
■ 不关心广大众生,只关心几个亲人,就会越变越渺小
■ 不能被温情主义蒙蔽得是非不分
■ 搞宗派小团体,都是凡夫知见,私心杂念
■ 《楞严咒》是降魔,有人不敢听,岂不也成了魔
■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 要多听,哪有听一遍就能当法师的
■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这才叫平等
■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恒顺
没有为真理斗争的精神,佛教事业也就慢慢地被消灭了
没有斗争精神,听到世俗的话,退心的话,你就会糊涂、动摇。比如你起先听到一切众生皆父母,应该广度众生,想想对啊,就发心赶快放下一切世间上的追求,赶快进佛门修行提高自己,乃至于发心出家。却又听那边人说:“你这么做,你的亲戚朋友都对你有看法了,人家都对你有感情,你这么做,会引起多少人对你不满意,以后你就很难去度他们了。”那么难道佛的话讲错了?四弘誓愿讲错了?这种话听多了,佛教事业也就这样慢慢地被消灭了。
不关心广大众生,只关心几个亲人,就会越变越渺小
抛弃了伟大的事业,抛弃了广大的众生,抛弃了树立法幢,那么你整天地陪着有缘的人一起过世俗生活,说几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靠你这几句话能度众生了生死吗?结果你会变成对佛教事业漠不关心,只关心几个亲戚朋友,越变越渺小。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谁来弘扬佛法?
举世间上的革命例子说,当年参加革命的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这当然也会引起亲属的不安,和离别时的难受,难道他们因此就错了?难道孙中山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错了?那么人们怎么称他们是伟大的人物呢?
不能被温情主义蒙蔽得是非不分
现在的佛教全被这种温情主义蒙蔽得是非不分。佛弟子为弘扬正法辞亲出家,儒教却讲“父母在,不远游”,好像是挺有道理,因为父母有恩啊,照他这样子下去,出家人都没有了,一定要等到父母死了,那么凡是来剃度出家的全是老头子。
搞宗派小团体,都是凡夫知见,私心杂念
恒顺众生就是要你去跟众生平等。例如,你不修净土法门,但也喜欢听讲《佛说阿弥陀经》,喜欢唸佛名号,那岂不平等了吗?修西方净土法门的,也诵《药师经》,也持“消灾延寿药师佛”名号,有什么不好呢?我讲戒定慧,大家也来听讲戒定慧,戒定慧有什么错呢?可是请都请不到。原因是你们是修戒定慧,我们是唸阿弥陀佛,两家,好像戒定慧里不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戒定慧,有这么说吗?佛门现在也不平等了,连法上也不平等了,都是被凡夫知见,私心杂念,搞成宗派小团体。
《楞严咒》是降魔,有人不敢听,岂不也成了魔
以前法师在居士林讲《法灭尽经》时说过:“有人以为唸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是杂修,怕自己不能往生就不敢唸,有人连听也不敢听,听了也算杂修。要进大殿,一听里边在唸《楞严咒》,不能听,赶快要躲起来,等到《楞严咒》唸完了,方才敢进去,听到了也算杂修,《楞严咒》是降魔的呀,你一听到《楞严咒》就害怕得躲起来,你不是也变成魔鬼了吗?”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听法师讲法也要有平等心,不能这位法师我喜欢,他讲法我听,那位法师我不喜欢,他讲法我不听。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如果说法的人把法说错了,邪掉了,偏掉了,为了不受他影响,那么可以不听。正跟邪怎么能平等?佛法跟外道,佛法跟魔道怎么能平等?你跟他们平等,他们就把你消灭了。不能拿原则作交易,要依法不依人啊!不能因为你是法师,你讲错了,我仍依人,只要是你讲我就来听。要依法呀,讲得没错,哪怕是居士讲也应该听,哪怕自己同学在讲法,也应该听。
要多听,哪有听一遍就能当法师的
听说你们现在有个讲座,都是你们同学在讲,我还没来听过,不是我傲慢,我是很想来听,老师不听学生讲,怎么培养学生呢?因为我实在太忙。有说“我懂的”,懂了再听听熟,将来好当法师嘛。假如没听熟,你当起法师来:“啊呀,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大概是……。”有些人自己懂了就不想再听了,其实多听几次才能记熟。想当法师的人,哪有只听一遍,听一遍你记得住啊?有人说,如果听熟了,讲出来的话像背书那样,这也太死板了。那么同一个题目,我每次讲的内容怎么都不同。我告诉你,所有的不同都是从熟中来,熟能生巧,你不熟,绕了一个大圈子也不知道绕到哪里去了,海阔天空地随你飘,结果飘出去了拉不回来。要搞熟了才能够进入自由王国,即使说得多么广大,仍然三句不离本行。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这才叫平等
所以修平等心不要老希望人家跟我平等,要修我跟人家平等,即使你知识多受人尊敬,即使他身份没有你高,懂得很少,大家也不一定尊敬他,你作为一个佛弟子也应该尊敬他。你尊敬我,我尊敬你,这才叫平等。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恒顺
从前我有个学生老跟气功界有联系,老学生就对她很不满,说我老师太慈悲,还说“她来,我们就不来了。”我只好暂停通知她,有一次我路过她工作的学校,进去看她,她哭着说:“老师,你不要我了?”我说:“不要你,我怎么来看你?”她说:“老师,同学们都听你的话,只要你一句话就行了。”我说“你真不懂,学生固然要听老师话,老师也得听学生话,这才叫平等啊。因为大家对你有意见,你自己向同学们认个错,今后改过一下,我才好帮你说话呀。”
我举了那么多例子,就是为了说明要互相尊重才叫平等,恒顺众生才叫平等。下课。
(2001.6.2 第九讲完)
人格心理学 (39)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本次提要:
■ 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穷人家孩子
■ 释迦太子因为有觉悟,所以不喜欢歌舞伎乐
■ 福气是给我们修行用的
■ 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今天继续讲人格心理学。我们既然成为一个人,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小孩子都会长大,富人家小孩子会长大,穷人家小孩子也会长大,比较起来还是穷人家小孩子长大后会好一点。富人家小孩子说起来他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是如果不给他良好的教育,这孩子就很容易傲慢、贪享受、贪玩乐,他过不惯一般的生活,更受不了贫困,你鼓励他,他容易奋发上进,但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他又很容易泄气,这跟从小到大条件好,娇生惯养有关系。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穷人家孩子
穷人家孩子呢?他从艰苦的生活中奋斗出来,只要他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成就就不会差。他懂得人生的苦,懂得生活的艰辛,生活能够有一点改善,他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富人家的孩子,一味地为自己的生活考虑,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结果往往到处不满意,所谓叫“身在福中不知福”。穷人家的孩子即使遇到一些困难,遭受到一些挫折,可是他顶得住,因为他这种生活过惯了。从历史上来看,古今中外事业上有成就的,大都是穷人家孩子。富家孩子靠父母、亲戚、朋友,大家把他捧着,如果没有风暴的话,他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有风暴的话,他比穷人家孩子更要苦。
释迦太子因为有觉悟,所以不喜欢歌舞伎乐
从佛教的历史来看,以前的高僧大德往往出身贫苦。我不是否定从富裕的家庭中出来的,如果他们能看得破,能接受教育,猛烈地改变自己,也会有很好的成就。福气大是一件好事情,但关键还要看他对于享受的环境是迷惑还是觉悟。例如释迦太子,他是觉悟而不是迷惑,王宫里的享受非常的快乐,宫女天天为他歌舞伎乐,还有净饭王的宠爱,可是他一点没受迷惑。一个人一旦受到迷惑,他就会下堕,迷惑得越深,就越难跳得出来。
福气是给我们修行用的
所以说福气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安定的生活,前方的路就看我们自己了。如果在这样良好的环境,安定的生活里能够接受教育,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条路就是好的道路;如果在良好的环境里保持自己的习气,发展自己恶劣的情绪、错误的观点,那你吃亏了,吃什么亏?你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你把握不住。“福气是给我们修行用的”,这是有智慧的人说的话;如果福气被我们用来发展自己恶劣的情绪,不良的个性,那可危险了,因为你有福气,周围的人会奉承你,哪怕你做错了,照样会有人在你的周围支持你,这就助长了你恶劣的情绪和个性的发展,必然会造很多恶业,这是很可怕的事。
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我们到了人这一格,变好变坏全靠我们自己的一颗心,所以要讲一讲人格心理学,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觉悟,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人也是一分为二。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一个人接受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指出你的缺点,比接受别人的表扬,接受别人给你的温暖,要困难得多,所以佛说众生愚痴。我年轻时讲课,也经常讲到这句话:“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明明不利,但是他喜欢做。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找到这样的人,都能发现这样的事情,所以说众生愚痴。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