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述說過去的心態,並描述現在快樂的心境,大家都聽得非常感動。這就是在衆人面前發露忏悔,吐露過去的錯誤,進而培養柔和善順的正確觀念,這就是改往修來,真正地忏悔,並現身說法,以引導此時正在迷茫、苦惱中的人。這稱爲忏悔者的心得,也是成爲一個傾聽者,應該具備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是真實語。向我們發露忏悔者,必須將他的過錯,真實吐露出來;而我們身爲別人求忏悔的對象,也必須以誠心互相對待,才能使他說出內心真正想說的話。
第叁柔軟語。除了真實語之外,還必須能說柔軟語,一個人在錯誤、恐懼、驚惶時,必須有人以柔和的言語來安撫他的心,使其心情平靜、安穩,不再惶恐不安。
第四是利益語。對一切衆生,我們必須鼓勵他向上,讓他知道人生的價值。人身難得,既得人身並生于世間,就該珍惜;即使犯錯,也必須趕緊忏悔,再度發揮功能,以真正具有價值的生命面對真實的人間。必須以積極的形態鼓勵人生,不可以消極的態度使人意亂志喪,失去信心,所以我們應該要有這種互相鼓勵的精神。
第五慈心語。我們必須以慈心來引導他人,因爲凡人大都嫉賢妒能——比自己能幹優秀的人,便不願意把自己所知的好方法教給他,認爲他已經比我優秀,若再教他、引導他,他就會超越我。其實,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必須了解,有後面的波浪向前推動,我們才能夠前進,不要怕別人比自己優秀,我們要時時鼓勵、成就他人,使其達到所追求的目標,如此,他能夠得到常識也使更多人可以得到利益,學佛應時時以圓滿衆生的心願爲目標。
例如地藏菩薩,他常在地獄辛苦地救度衆生的苦難,希望苦難的衆生能夠超越他而成佛得道。如果我們能夠抱持這分心,就可以成爲別人的指導者,也能成爲他人傾訴煩惱的對象。
【有感而發】
心中若有煩惱,如果能向知音吐露,便可以化解這股苦悶之氣;所以,心中有煩惱時,必須找一個能了解我們的善知識來傾訴。
回頭便離死門關
忏悔,是積極地透徹人生,
突破了小我的「殼」,在大自然的天地裏生活。
有的人想跳樓自殺,站在高樓上卻不敢往下跳,不跳又覺得非常苦惱,于是打電話向「生命線」求救,說他站在高樓上准備跳樓自殺,結果,勞動消防隊員在樓底下准備救生墊及帆布,等他跳樓時隨時救援。
也有人服毒自殺後,馬上打電話求救說:「我本想尋短見,現在不想死了,但是已經喝下毒藥,怎麼辦呢
請你快點來救我啊!」類似這些情形層出不窮。
有些人一直不敢走入宗教之門,其實,宗教的教育能治療心理的煩惱。若能夠接觸正信的宗教,心中的煩惱就能得到解脫,也不會有尋短見的心理,還會將終必一死的身體善加利用,發揮生命的良能以利益人群,反消極爲積極。宗教中的忏悔,並非消極地看破人生,一味地想求解脫,而是積極地透徹人生,突破小我的「殼」,就像小雞破殼而出,能在大自然的天地裏生活,不再處于暗無天日的殼中。
洗淨塵埃
人的兩只腳應該走路,但不應該拖泥帶水。
常有人說:「我已經做很多了。」其實這種人一定沒做什麼事,因爲自以爲做很多事的人太自滿、自大、器量小,像一件器皿,裝不了多少東西就滿出來了。我們日常使用的器具,如果越深則容量越大,許多東西裝進去仍然有余;人也要有這種深廣大量的心才行。
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刻刻做好事,但不必常常放在心上,因爲我們所做的畢竟有限,即使如古人說的「日行萬善」,終其一生也無法將全部的善行積微成山;但是如果一天做了一件壞事,那就成爲「惡貫滿盈」了。一個人平日做好事是理所當然、應該做的,既是應該做的事,就不算什麼,不足爲奇;若是做壞事就不應該;不該做的事情,哪怕是一小點,都會破壞自己寶貴的人生與人格。
人的雙腳應該走路,但不應該拖泥帶水;人生也是如此,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做好人、做好事,謹慎于修養心性,縱使偶爾沾染一些泥土塵埃,也必須趕緊將它洗淨,使心地永遠清淨光明。
濁水變清水
濁水要經過一夜才能澄清,但是要攪濁它卻很快。
記得我小時候,農村還沒有自來水,喝的是溪水。往往上遊人家洗衣服的髒水,下遊的人還得拿來喝。這些水要如何處理才能喝呢
大家都在晚上提水倒進水缸裏,讓它沈澱,等到第二天早上水清了,再取水來喝。
濁水要經過一夜的時間才能夠澄清,但是要攪濁它卻很快;只要手輕輕地攪一下,晚上那段讓水澄淨的時間,就白白浪費了——全部的清水一下子又變成濁水。人生也是一樣,好不容易才將煩惱壓製下來,切莫輕易又起心動念。
人一定要經得起磨練,使自己在動亂的境界中不動心。
【有感而發】
水盆中的靜水千萬不要攪動,否則又會變成汙濁之水。我們的心與此相同,思想要鎮定,心念要靜寂,如此則能常在叁味——定中,即使周圍發生什麼變化,也不會動搖我們的心。
本地風光
心地風光四時皆榮,香風塗除,
只因我們無法感受,才會心外尋境。
很多人喜歡遊覽名勝,飽覽優美的山水風光。
但是,在遊覽外界的風光時,不要忘了自己優美的心地風光。
遊山玩水所見的樹木,只不過是土壤水分滋養而成,與四季同榮枯,但是心地風光則是七寶行樹四時皆榮,香風徐徐、妙音樂動……。
只因爲我們無法感受心地風光,才會心外尋境啊!
人生在世,時日一天一天地流逝,心念一旦松懈,就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及很大的工夫,才能將此散心收攝起來。我們應該時時刻刻觀察自性的風光,外面的景物雖然優美,也只不過是與草木同榮枯,風雨一來就會被破壞。
我們心地中有自性的風光,美麗極樂的境界,應該善加自我建設,即使是地上的幾顆石子、幾粒沙子,都是金沙布地;一草一木也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行樹,聽聽外面的鳥鳴聲,無不是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啊!心靜下來時,所有的風吹樹動,無一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這就是學佛者超然定靜的心態。若以凡夫心尋求外在的境界,心一散亂飛馳,想重回超然的定境就非常困難了。
若能盡情欣賞心內風光,那就無處不安樂,無地不是淨土啊!
【有感而發】
雨過之後,雲開天青,顯得無比清涼。我漫步到戶外,大地一片清淨,回首望望精舍背景,群山青翠明淨,真是美景如畫。如果在遊覽車上顛簸搖晃,會比我在這清涼美景中散步更享受嗎
菩薩的心
對于非親非故者,所起的悲憫之念,就是菩薩心。
有一位住在臺北的委員到慈濟醫院當志工,我問她:「你做得怎樣
有何感受
她回答:「病苦的衆生真可憐啊!
這就是對衆生起了悲憫之心。要抱持快樂的心情發揮良能,必須先具有這種悲憫衆生的心態。
我們醫院曾經有兩位病重昏迷的患者,雖然躺在床上,卻被鐵鏈铐住手腳,手腳稍微活動,鐵鏈就發出铿锵的撞擊聲。我問在旁看守的執勤警員,爲何要將昏迷的病人铐住
他們的回答是:「職務所在,犯罪的人一定要手铐腳鏈,不管他們是否在昏迷中。」
我們的委員就是看到這種情形,才覺得衆生實在真可憐,在病苦中還不得自由。她述說此事時,眼淚禁不住都要流出來了,這種對于非親非故者所起的悲憫之念,就是菩薩心啊!
做人與成佛
我們若能反觀自性,在日常生活中,
言行就不會有錯誤,舉止就可以接引人。
學佛應該先學做人,人若做不好要如何成佛呢
做人一定要認清方向,心不二志,才不會受外在環境所動搖。我們的心若能自在,就能常在「定」中,心常定就不會亂了自己的生活,生活安定就不會亂了人事;人事分明就不會有是非,這都是非常簡單的生活道理。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人家交代的事,我們是不是忠實地盡力辦好了
在團體中我們是否已守好自己的職責
每日相處的人,我對他是否誠信
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用心學習
反省之後若問心無愧,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性。這樣也叫做「觀」,所謂「反觀自性」,就是要用我們的本性來對待一切衆生,絕對不可以凡夫心來互相應酬。我們若能反觀自性,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就不會有錯誤,舉止也可以引導別人改過自新,如此便可接近賢人的境界。
一步難登天
起步之後,就要繼續前進;不怕慢,只怕停下來。
我們看到菩薩,都會起歡喜心。菩薩要讓衆生歡喜,當然自己須先對一切衆生起歡喜心;若能起歡喜心,就會對一切衆生具足無限的希望,有希望就能産生力量。
就像地藏菩薩的悲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樣,他要先成就衆生,使衆生都成佛之後,他才要成佛,這就是對衆生寄托無限的希望。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先要幫助別人成就;自己想要通達,也要使人通達。
有許多人剛開始投入一個新環境,從事一項新的工作時,都寄以無限的希望。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因爲求好心切、希望過高,不能達到他的希望便心灰意冷地說:「我無法達到原來的目標,我有挫折感、無力感。」就這樣退轉下來。
其實任何事業,都無法在短暫的時間內就達到理想,必須以長久的耐心與無窮的宏願持續努力。如果沒有這分願心就會欠缺信心,缺乏信心就無法提起勇氣毅力。
我一再強調「心無二志」,要完成一項事業必定要一心一意。既然從事這個工作,就必須不怕苦,有恒心、信心與耐心,從起步一路堅持到終點。我們有一條真正直捷的道路,只怕你故步自封,不肯起步。既然起步了就要繼續不斷地向前邁進,不怕你慢,只怕停下來,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不怕事不成,只怕沒有耐心。
【有感而發】
我們面對著現實的世間、苦惱的人生與世事,有時候的確會使人覺得無可奈何,但是這種無奈,只是一種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應該有這種心態。要如何才能消除無可奈何的心理呢
一句老話:守志奉道,發大歡喜心;具足信念,提升勇氣,一勤天下無難事。如此,世間就沒有所謂無可奈何的事了。
《中篇(明珠蒙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