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篇(明珠蒙尘)▪P3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述说过去的心态,并描述现在快乐的心境,大家都听得非常感动。这就是在众人面前发露忏悔,吐露过去的错误,进而培养柔和善顺的正确观念,这就是改往修来,真正地忏悔,并现身说法,以引导此时正在迷茫、苦恼中的人。这称为忏悔者的心得,也是成为一个倾听者,应该具备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是真实语。向我们发露忏悔者,必须将他的过错,真实吐露出来;而我们身为别人求忏悔的对象,也必须以诚心互相对待,才能使他说出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第三柔软语。除了真实语之外,还必须能说柔软语,一个人在错误、恐惧、惊惶时,必须有人以柔和的言语来安抚他的心,使其心情平静、安稳,不再惶恐不安。

   第四是利益语。对一切众生,我们必须鼓励他向上,让他知道人生的价值。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并生于世间,就该珍惜;即使犯错,也必须赶紧忏悔,再度发挥功能,以真正具有价值的生命面对真实的人间。必须以积极的形态鼓励人生,不可以消极的态度使人意乱志丧,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互相鼓励的精神。

   第五慈心语。我们必须以慈心来引导他人,因为凡人大都嫉贤妒能——比自己能干优秀的人,便不愿意把自己所知的好方法教给他,认为他已经比我优秀,若再教他、引导他,他就会超越我。其实,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必须了解,有后面的波浪向前推动,我们才能够前进,不要怕别人比自己优秀,我们要时时鼓励、成就他人,使其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如此,他能够得到常识也使更多人可以得到利益,学佛应时时以圆满众生的心愿为目标。

   例如地藏菩萨,他常在地狱辛苦地救度众生的苦难,希望苦难的众生能够超越他而成佛得道。如果我们能够抱持这分心,就可以成为别人的指导者,也能成为他人倾诉烦恼的对象。

   【有感而发】

   心中若有烦恼,如果能向知音吐露,便可以化解这股苦闷之气;所以,心中有烦恼时,必须找一个能了解我们的善知识来倾诉。

   回头便离死门关

   忏悔,是积极地透彻人生,

   突破了小我的「壳」,在大自然的天地里生活。

   有的人想跳楼自杀,站在高楼上却不敢往下跳,不跳又觉得非常苦恼,于是打电话向「生命线」求救,说他站在高楼上准备跳楼自杀,结果,劳动消防队员在楼底下准备救生垫及帆布,等他跳楼时随时救援。

   也有人服毒自杀后,马上打电话求救说:「我本想寻短见,现在不想死了,但是已经喝下毒药,怎么办呢

  请你快点来救我啊!」类似这些情形层出不穷。

   有些人一直不敢走入宗教之门,其实,宗教的教育能治疗心理的烦恼。若能够接触正信的宗教,心中的烦恼就能得到解脱,也不会有寻短见的心理,还会将终必一死的身体善加利用,发挥生命的良能以利益人群,反消极为积极。宗教中的忏悔,并非消极地看破人生,一味地想求解脱,而是积极地透彻人生,突破小我的「壳」,就像小鸡破壳而出,能在大自然的天地里生活,不再处于暗无天日的壳中。

   洗净尘埃

   人的两只脚应该走路,但不应该拖泥带水。

   常有人说:「我已经做很多了。」其实这种人一定没做什么事,因为自以为做很多事的人太自满、自大、器量小,像一件器皿,装不了多少东西就满出来了。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如果越深则容量越大,许多东西装进去仍然有余;人也要有这种深广大量的心才行。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做好事,但不必常常放在心上,因为我们所做的毕竟有限,即使如古人说的「日行万善」,终其一生也无法将全部的善行积微成山;但是如果一天做了一件坏事,那就成为「恶贯满盈」了。一个人平日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应该做的,既是应该做的事,就不算什么,不足为奇;若是做坏事就不应该;不该做的事情,哪怕是一小点,都会破坏自己宝贵的人生与人格。

   人的双脚应该走路,但不应该拖泥带水;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做好人、做好事,谨慎于修养心性,纵使偶尔沾染一些泥土尘埃,也必须赶紧将它洗净,使心地永远清净光明。

   浊水变清水

   浊水要经过一夜才能澄清,但是要搅浊它却很快。

   记得我小时候,农村还没有自来水,喝的是溪水。往往上游人家洗衣服的脏水,下游的人还得拿来喝。这些水要如何处理才能喝呢

  

   大家都在晚上提水倒进水缸里,让它沉淀,等到第二天早上水清了,再取水来喝。

   浊水要经过一夜的时间才能够澄清,但是要搅浊它却很快;只要手轻轻地搅一下,晚上那段让水澄净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全部的清水一下子又变成浊水。人生也是一样,好不容易才将烦恼压制下来,切莫轻易又起心动念。

   人一定要经得起磨练,使自己在动乱的境界中不动心。

   【有感而发】

   水盆中的静水千万不要搅动,否则又会变成污浊之水。我们的心与此相同,思想要镇定,心念要静寂,如此则能常在三味——定中,即使周围发生什么变化,也不会动摇我们的心。

   本地风光

   心地风光四时皆荣,香风涂除,

   只因我们无法感受,才会心外寻境。

   很多人喜欢游览名胜,饱览优美的山水风光。

   但是,在游览外界的风光时,不要忘了自己优美的心地风光。

   游山玩水所见的树木,只不过是土壤水分滋养而成,与四季同荣枯,但是心地风光则是七宝行树四时皆荣,香风徐徐、妙音乐动……。

   只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心地风光,才会心外寻境啊!

   人生在世,时日一天一天地流逝,心念一旦松懈,就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及很大的工夫,才能将此散心收摄起来。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观察自性的风光,外面的景物虽然优美,也只不过是与草木同荣枯,风雨一来就会被破坏。

   我们心地中有自性的风光,美丽极乐的境界,应该善加自我建设,即使是地上的几颗石子、几粒沙子,都是金沙布地;一草一木也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行树,听听外面的鸟鸣声,无不是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啊!心静下来时,所有的风吹树动,无一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这就是学佛者超然定静的心态。若以凡夫心寻求外在的境界,心一散乱飞驰,想重回超然的定境就非常困难了。

   若能尽情欣赏心内风光,那就无处不安乐,无地不是净土啊!

   【有感而发】

   雨过之后,云开天青,显得无比清凉。我漫步到户外,大地一片清净,回首望望精舍背景,群山青翠明净,真是美景如画。如果在游览车上颠簸摇晃,会比我在这清凉美景中散步更享受吗

  

   菩萨的心

   对于非亲非故者,所起的悲悯之念,就是菩萨心。

   有一位住在台北的委员到慈济医院当志工,我问她:「你做得怎样

  有何感受

  

   她回答:「病苦的众生真可怜啊!

   这就是对众生起了悲悯之心。要抱持快乐的心情发挥良能,必须先具有这种悲悯众生的心态。

   我们医院曾经有两位病重昏迷的患者,虽然躺在床上,却被铁链铐住手脚,手脚稍微活动,铁链就发出铿锵的撞击声。我问在旁看守的执勤警员,为何要将昏迷的病人铐住

  他们的回答是:「职务所在,犯罪的人一定要手铐脚链,不管他们是否在昏迷中。」

   我们的委员就是看到这种情形,才觉得众生实在真可怜,在病苦中还不得自由。她述说此事时,眼泪禁不住都要流出来了,这种对于非亲非故者所起的悲悯之念,就是菩萨心啊!

   做人与成佛

   我们若能反观自性,在日常生活中,

   言行就不会有错误,举止就可以接引人。

   学佛应该先学做人,人若做不好要如何成佛呢

  做人一定要认清方向,心不二志,才不会受外在环境所动摇。我们的心若能自在,就能常在「定」中,心常定就不会乱了自己的生活,生活安定就不会乱了人事;人事分明就不会有是非,这都是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人家交代的事,我们是不是忠实地尽力办好了

  在团体中我们是否已守好自己的职责

  每日相处的人,我对他是否诚信

  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心学习

  

   反省之后若问心无愧,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性。这样也叫做「观」,所谓「反观自性」,就是要用我们的本性来对待一切众生,绝对不可以凡夫心来互相应酬。我们若能反观自性,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就不会有错误,举止也可以引导别人改过自新,如此便可接近贤人的境界。

   一步难登天

   起步之后,就要继续前进;不怕慢,只怕停下来。

   我们看到菩萨,都会起欢喜心。菩萨要让众生欢喜,当然自己须先对一切众生起欢喜心;若能起欢喜心,就会对一切众生具足无限的希望,有希望就能产生力量。

   就像地藏菩萨的悲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一样,他要先成就众生,使众生都成佛之后,他才要成佛,这就是对众生寄托无限的希望。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先要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想要通达,也要使人通达。

   有许多人刚开始投入一个新环境,从事一项新的工作时,都寄以无限的希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求好心切、希望过高,不能达到他的希望便心灰意冷地说:「我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我有挫折感、无力感。」就这样退转下来。

   其实任何事业,都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达到理想,必须以长久的耐心与无穷的宏愿持续努力。如果没有这分愿心就会欠缺信心,缺乏信心就无法提起勇气毅力。

   我一再强调「心无二志」,要完成一项事业必定要一心一意。既然从事这个工作,就必须不怕苦,有恒心、信心与耐心,从起步一路坚持到终点。我们有一条真正直捷的道路,只怕你故步自封,不肯起步。既然起步了就要继续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怕你慢,只怕停下来,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不怕事不成,只怕没有耐心。

   【有感而发】

   我们面对着现实的世间、苦恼的人生与世事,有时候的确会使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这种无奈,只是一种环境的考验,我们不应该有这种心态。要如何才能消除无可奈何的心理呢

  

   一句老话:守志奉道,发大欢喜心;具足信念,提升勇气,一勤天下无难事。如此,世间就没有所谓无可奈何的事了。

  

《中篇(明珠蒙尘)》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下篇(尘尽光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