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20~29)▪P4

  ..續本文上一頁去衡量別人的知見。一個佛弟子離開佛法越遠,這種現象越普遍,乃至于發展到傷害,尤其是在邪師邪說的影響下,執著知見上的偏見,由宗派情緒而起宗派鬥爭,這也是出于不根據佛的教導爲准則,根據他自己執著的爲准則。

  現在最普遍的就是誹謗

  現在最普遍的就是誹謗,如果與自己的知見不和,就認爲是錯的,即使自己不懂佛法,講不出什麼道理,也不想當面辨清楚,互相聽取意見,就在背後進行誹謗,製造黑風,使你受到打擊、敗壞名譽。這不是講得可怕,而是現在這種現象在不肯學佛法,不肯多聞,不肯斷煩惱這樣一大批的人裏邊十分嚴重,對佛教是個極大危害。

  大家都執著一個“我”,怎能行“六和”呢

  講到這裏,就可以知道,以我爲中心,或者以我這個宗派爲中心,或者以我的觀點爲中心,或者以我崇拜的這個人爲中心,危害無窮。大家都有一個我,你有你的我,他有他的我,我有我的我,怎麼能六和呢?即使佛堂挂上個“六和”,可是你幹的事情全不和,你和是跟自己一小堆和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怎能叫做佛門的四衆弟子的和呢?

  很多人只對自己發生興趣

  在人世間的世俗生活裏,經常可以看到某種現象,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就不太好,很多人都是有這個毛病:只對自己發生興趣,對自己從頭到腳都發生興趣,喜歡打扮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喜歡自我吹捧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喜歡別人注意我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

  人世間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關系

  國外有句話,“你不會自我宣傳嗎?”自我宣傳,就是對自己發生興趣。即使你對別人發生興趣,也是出于你對別人的喜歡,還是屬于對自己發生興趣。所以人世間很少能夠找得到相互關系良好、平衡、持久的,有時候剛剛碰上了,但是一會兒就發生矛盾、摩擦。

  不合群的人孤獨,傲骨的自我欣賞都是一種病態

  還有一種人看來比較文明,他不喜歡生活在群衆裏,他喜歡一個人自顧自生活,在對自己發生興趣的時候,他能夠出現一種特異的能力,能夠長時期一個人過日子而不感覺到寂寞,但他又不是一個修行人,修行人靠自己的覺悟,僅僅是在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中進行修持罷了,像剛才那種人就不是這樣,他會發展成對別人的厭惡,看不慣。假如別人對他有所批評、啓發、幫助,他來一個逆反心理,反而更高傲,目空一切,就逐漸形成了孤高。如果爲人比較好,他不做壞事,也不傷害人,就是這種孤高的樣子,也與人合不來,不能夠合群,不能夠投入到群衆中去。往往在過去文人的筆下,還有對他表示贊歎;在畫家的筆下,天上一個月亮,“一”,底下一個人喝酒,“一”,前面一盆菊花,“一”,盆裏只有一枝菊花,“一”,全是“一”,用“一”來顯示他的傲骨,高傲的骨頭。以心理衛生來講,這是最不好的,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我得意,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從現代心理學來講,這已經是在病態的邊緣上了,或者說已經是心理病態了。

  人格心理學 (28)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

  本次提要:

  ■ 要合衆,要廣學多聞,要自我改造

  ■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

  ■ 我執煩惱會打開叁惡道門

  ■ 去不掉個人的“我”,怎能成就常樂我淨的“我”

  ■ 要聞思修,聞了不思,也就修不起來

  ■ 智能登地,對愚發生好感慢慢也會變成愚

  ■ 想自己缺點,想別人的優點

  ■ 無慚無愧,因爲他執著惡法空不掉

  要合衆,要廣學多聞,要自我改造

  佛法爲什麼偉大?佛法主張要合衆,不主張“孤高”,要廣學多聞,叫法門無量誓願學,不主張只要一本經,一個法,那些不能廣泛地接受佛陀的教導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人,在佛門裏盡散布種種的錯誤,使佛門的氣氛大大變樣,使佛弟子很難和合,甚至一個小廟僅僅幾個人都和合不起來。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

  遵守叢林規矩就是叫你合衆,也不根據你,也不根據他,大家放棄我執,以戒律,以叢林規矩爲准則。你說這個規矩又不是我定的,要我遵守幹嘛?你遵守了好嘛,如果這個規矩定得好,你把這個規矩拿過來,作爲我要遵守的,那豈不是把原來的我丟掉了嗎?佛法在生活裏,你按照佛法去生活,什麼都是修行,就看你悟不悟。

  我執煩惱會打開叁惡道門

  用世俗的觀念、固執的成見,習慣勢力,乃至于世智聰辯來強調理由,那你這個我執就會不斷增長。我執再加上厭惡心,瞋恨心,破壞心,那你修行反修了,不是閉叁惡道門,而是開叁惡道門,學了些佛法,又有文化,卻偏偏不在佛法裏轉!今天我還聽到一句話,說:“以前看某些人寫的日記真好,正氣凜然啊!可是沒幾天他就表現煩惱特別重。”把佛法停留在紙面上,佛法也白學了。

  去不掉個人的“我”,怎能成就常樂我淨的“我”

  所以這個我是凡夫的我,是流轉生死的我,是煩惱的我,你不去掉這個我,你怎麼去成就常樂我淨的我呢?常樂我淨的我本來就不是你個人的我。

  要聞思修,聞了不思,也就修不起來

  學佛法要能夠多聞,多思,再再思維曰修,把想不通的問題再再去想,非想通不可,這叫修。說句笑話啓發啓發,聞修的師父給她起了一個法名叫聞修,就缺掉一個思,所以我經常批評她:你腦子想想啊。

  智能登地,對愚發生好感慢慢也會變成愚

  再說句風趣話,有人法名叫大愚,旁人開玩笑地說:“大愚者真是大愚也。”我年輕時佛法也不太懂,一皈依師父給我起法名“智地”,那時我愛好文學,我挺高興,智慧普及大地啊。懂了佛法才知道地就是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成佛的地,有智慧能夠度衆生個個成登地菩薩。假如師父給我取一個“愚地”,那我總有點想不通吧,叫我以愚癡去普及大地啊?沒有愚地菩薩的。一個人取了名字一直在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看多想也要起作用的。外國有個心理學家,在奶牛面前挂一塊黃布,奶牛眼睛總是看見黃色的布,結果生出來的小牛也是全身黃毛。我想取名字最好不要取“愚”字,怕心裏常想著愚,也會對愚發生好感。

  想自己缺點,想別人的優點

  在思維的時候,不要光對自己感興趣,也要想想別人,而且要掌握一個原則,想自己的時候要想自己的缺點,想別人的時候,要想別人的優點,那麼你的生活,不光是能去掉很多煩惱,而且還會天天愉快,因爲你想到別人好處麼你當然高興。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爲天天想這個人多好啊,而起了瞋恨心,天天想自己不足的地方,能生慚愧心,心一慚愧,心就空掉了。

  無慚無愧,因爲他執著惡法空不掉

  所以學佛法,你反複地聽,反複地學,反複地想,每個字都有大作用,每個字都跟整個法義有聯系,就看你悟不悟了。佛說過無慚無愧的人佛都救不了,因爲他執著惡法空不掉。

  人格心理學 (29)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要別人了解你,那你爲什麼不理解別人呢

  本次提要:

  ■ 傲慢的人容易著魔

  ■ 爲了保護一個“我”,會出現強硬態度

  ■ 保護孩子是母親的天性

  ■ 缺乏母愛,會致成心理病態

  ■ 衆生即父母,人間充滿母愛

  ■ 要把注意力從自身上放到周圍去

  ■ 要別人了解你,那你爲什麼不理解別人呢

  傲慢的人容易著魔

  哪種人最容易著魔?傲慢的人容易著魔,傲慢不一定是因爲他有傲慢的資本,有兩類,一類人,有學問,有財富,有地位,有名望,這都是傲慢的資本;還有一類,不懂佛法,愚癡的人也會起傲慢。不學佛法樣樣無知,容易搞錯事情,明明這樣做是不對的,他不知道,只知道憑好心,“我想的沒錯”,像這樣能斷煩惱嗎?沒有智慧,就會保留煩惱,當然容易産生傲慢。比不上人家,來一個反作用,叫妒忌,一妒忌,總是把別人貶低,有句話:“這有什麼了不起?如果這件事我來做,我會比他做得更好!”這就是妒忌,就是傲慢,其實他是看人挑擔不吃力。沒有嘗過蓮子心的人,他不知道蓮子的心是苦的,這種也叫逆反心理。

  爲了保護一個“我”,會出現強硬態度

  等到逆反心理一來,非但不接受,而且會變本加厲,種種做法都爲了達到一個目的,就是保護自己,保護一個“我”,我的利益、我的名望、我的地位、我的知見。同時還會出現語言態度的強硬。

  保護孩子是母親的天性

  女同志應該是溫柔的個性,有時胳膊伸出來也會像練過少林拳那樣硬!從前上海乘公交車很擠,當我被擠進去時,旁邊有一個真的像個鐵棍那樣把我擋住,我一看是女的,口裏說:裏邊有小孩!(衆笑)那是媽在保護孩子,而你呢?你保護一個“我”。

  缺乏母愛,會致成心理病態

  我年輕時,有個女青年特地請我給她個別治療,其實我是集體治療。她說得挺可憐,我就接受她要求。她一坐在人的旁邊,就會緊張得發抖,她有什麼特性?她說:“別人一個人會感到寂寞,叫我一個人在宿舍裏,十天都不感到寂寞。”我給她做心理分析,花了很長時間,從她寫的病史中找出她病的根源是缺乏母愛。所以心理力量不足,因爲她母親在戰爭年代在前線犧牲了。

  衆生即父母,人間充滿母愛

  上面只是舉了個病例,對於缺乏愛的人,修行人也可以從後天補上啊,佛說衆生皆父母,信佛的人到處都有父母,你可以從這裏邊吸取廣大的愛。說他們又不給我,有時給你了,你不要嘛,你像木頭一樣。比如說,你來了,同學幫你把床鋪好,你小時候誰給你鋪床?媽給你鋪床啦,這不是母愛嗎?你生病了有人關心你,這不是母愛嗎?有人陪你去看病,路上還保護你,照顧你,那不是母愛嗎?你沒有悟到呀!“衆生皆父母”,父母就是衆生,衆生就是父母,講也講了,聽也聽了,就是不修,你不修咋成就呢?一只鍾表停了,你不修咋會走啊,要修啊!

  要把注意力從自身上放到周圍去

  所以我們要改變,不要只對自己發生興趣。周圍都是親人,要對周圍的人都發生興趣,也就是說注意力不要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要發放到周圍去,要這麼做才能轉變自我中心。具體來說,你們從各地來到這裏,形成了一個大家庭,就不要以自己爲中心,要以集體爲中心,要看成我是集體中一分子,集體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要像關心自己那樣去關心集體,關心周圍的人。

  向外轉——怪別人不理解自己

  向內轉——要別人轉向自己。

  要別人了解你,那你爲什麼不理解別人呢

  不論向外轉向內轉,轉來轉去都在自我中心裏轉,沒有跳出自我中心,看問題全是以我爲中心去看問題。什麼叫向外轉?看到別人也會轉向自己,兩人發生矛盾,你不說話還算有修養。不是叫你不說話,先聽聽別人說的有沒有道理,可不可以參考。可是一般人不是這樣,馬上的反應就是:“你不理解我!”還是一個“我”。“你”在外面,“不理解我”轉到“我”這兒來,要求人家必須理解“我”,那你爲什麼不理解別人呢?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20~2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