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30)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生活中多觀察,能出妙觀察智
本次提要:
■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壞朝別人推
■ 每個地方好人壞人都有
■ 不要離開生活去找佛法
■ 每個都會遇到吃虧和便宜
■ 成就可不是用數字買的
■ 請佛像竟然會遭到拒絕
■ 民間保存佛像經書,功德無量
■ 共同語言不等于要別人轉向自己
■ 多在生活中觀察,能出妙觀察智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壞朝別人推
我這次在佛學苑講心理學是頭一次,從佛學,修行,結合起來給你們指導,這等于在指導你們如何做到在生活裏修行。佛學不能脫離實際。我們常在生活裏看到別人吵架,第叁者好意勸導一下,可是常聽到這句話:“你了解情況嗎?”這句話意思就是“你了解我嗎?”旁觀者清,但說到你的時候,你就說:“你了解嗎?”其實這句話也包括“你對他了解嗎?”意思是:“他這麼壞你了解嗎?我這麼好你了解嗎?”好朝自己身上推,壞朝別人身上推。
每個地方好人壞人都有
有說:“甯波人最刁,紹興人最壞”,你們說這話對不對啊?“不對”,那麼你說呢?(一學生答:“他們都有壞的,都有好的。”)應該這樣講,這是很普通的道理。
不要離開生活去找佛法
所以佛法在世間,佛法在生活裏,你自己不悟,偏偏要離開生活去找佛法,書是白紙黑字,那是紙張,是字,你不過是懂了這個字的意義。
每個都會遇到吃虧和便宜
你到生活裏去找,哪個地方都有壞人好人,你身上有好的,也有壞的,他身上也有壞的也有好的,爲什麼好的全是你,壞的全是他?即使這件事是你對他錯,可是有時候卻偏偏是他對你錯呢?這件事你吃虧了,可是在另外一件事上他吃虧了呢?或許他吃虧的時候一句話也沒有,你吃虧了就哇哇叫。你能認識到自己的片面和我執就叫認識煩惱,能夠去掉就叫修行,否則修行怎麼修啊?
成就可不是用數字買的
一天到晚打坐,從不開悟,一潭死水;一天到晚磕頭,頭上磕出了疤來作爲標志;一天到晚撥念珠,唸了一萬兩萬,算什麼?算作買路錢?靠這個通道,你以爲有條路了,成就能用數字買嗎?
請佛像竟然會遭到拒絕
修行修到老,衆生的習氣,衆生的煩惱,貪瞋癡,有的原封不動,有的比年輕時候更厲害,叫“老氣橫秋”。有一天有個年輕人在路上告訴我,“我要請一張佛像,寺院裏的老居士不給我請倒也罷了,還把我訓了一頓。”我問他怎麼訓的,“他說我罪過!又說他吃了四十年素,一直在佛門裏走的,說我家裏沒佛堂,請什麼佛像!”意思就是:“我是老前輩,我是老修行,我是老吃素!(衆笑不斷)我是繞著佛門走到老!”其實他佛法不懂。弄得年青人氣壞了,我請佛像還要遭到拒絕。
民間保存佛像經書,功德無量
十年動亂期間,紅衛兵打佛像,燒經書,我在上海的時候,看到廟裏全是火,佛教書店的經書堆得高高的,全在燒。可是佛像經書能夠流傳到今天,就靠保存在民間的功德啊!能夠把法寶佛像請去,每個居士家裏都保存一下,功德無量啊!即使家裏沒有佛堂你可以買一本莊嚴的照相冊,把佛菩薩相片恭恭敬敬保存起來,多好啊!保存就是供養。供養不一定要燒香磕頭,比如敦煌壁畫,雲崗石窟,保存到今天,後世才能看得到,你能說那些沒有功德嗎?你買一本精美的、莊嚴的照相本,幹幹淨淨地放在高處,要禮拜的時候請下來。家裏來了客人,還可以把相冊請下來給他看看,讓他見見佛面,跟佛菩薩結個緣,有什麼不好呢?還有的人“阿彌陀佛”的像要,其他佛菩薩像都不要,佛從來沒有這麼說過。
共同語言不等于要別人轉向自己
“向內轉——要別人轉向自己”,例如有個女的對男的說:“你怎麼老是跟我想法不同?我這麼想,你那麼想?我要這個,你主張那個?你照我的去想,照我的去做,我們才有共同語言呀。”這叫共同語言嗎?這叫女皇命令。我曾聽到一個女的在跟男的發脾氣:“怎麼你說話總是跟我想的不一樣?咱們兩個沒有共同語言!”喔,跟你一樣才叫共同語言?(笑聲)
多在生活中觀察,能出妙觀察智
我不知道你們在生活中觀察不觀察,能夠觀察的話,就能出智慧叫妙觀察智。妙觀察智都是從觀察來的,觀察世間,觀察衆生,觀察人生。你越觀察多,再從佛法去理解,你會注意力外放,你會從只注意自己外放到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們中去。
(2001.5.12 第七講完)
人格心理學 (31)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
本次提要:
■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
■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鬧矛盾
■ 勾心鬥角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 善知識不等于一個只會上課的老師
■ 釋迦佛沒有辦佛學院,弟子也培養得很好
■ 佛學院辦得好,可以彌補不足,是件好事情
■ 進了佛學院,素質降低了,老一輩嚇壞了
■ 學圓滿的法,可以彌補宗派的不足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
我們講到一切的人格缺陷都是由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的,人格缺陷是心理病態心理障礙的基礎,所以,以自我爲中心的人心理就不健康,或者說不符合心理衛生的要求。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鬧矛盾
在生活上他會過得很不愉快,因爲他以自己爲中心——我們所講的自己就是凡夫、小我,因此心量就越來越小,經常容易跟別人鬧矛盾,思想境界不廣大,心理很狹隘。
勾心鬥角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心理上,他會發展各種各樣壞的情緒。在社會上,如果這個人有一點專業技能,因爲他心量非常狹小,或許會在專業上有點成就,可是希望他辦成大事業,那是很難的,因爲他以自己爲中心,並不是以集體爲中心。尤其是我們培養佛教人才,首先要克服,要改掉自我中心,因爲要挑重擔,要聯系廣大的衆生,心胸不寬大,沒有雄心壯志,做不成大事情,還會整天在佛門裏邊勾心鬥角,怄氣生病,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善知識不等于一個只會上課的老師
自我中心是屬于思想意識的問題,當然可以通過思想上的疏通、教育、改造來把它轉變。雖然一個人的思想轉變主要是靠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但是也離不開別人的啓發,別人的引導。佛門有句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行在個人,可你沒有師父咋修行?還得靠師父領進門呀,所以一個善知識不等于一個只會上課的老師。
釋迦佛沒有辦佛學院,弟子也培養得很好
現在的佛學院,基本上跟社會上的辦學方式差不多。這樣就跟原來師父帶徒弟的培養方式距離太大了。以前徒弟跟師父生活在一起,師父看在眼裏,聽在耳裏,隨時隨刻在教育弟子,增長善法,抵製惡法,這種教育方式本來是很好的事情。當年釋迦佛在人間,沒有辦佛學院,弟子也培養得很好,很多證了阿羅漢果,那樣不是很好嗎?
佛學院辦得好,可以彌補不足,是件好事情
後來爲什麼要辦佛學院呢?因爲這種師父收徒弟的方式到後來有了不足之處,想辦佛學院來補足。佛學院辦得好,當然是件好事情。
進了佛學院,素質降低了,老一輩嚇壞了
據我知道,佛門裏有些老一輩是反對辦佛學院的,這不是辦佛學院不好,是佛學院沒有辦好,老一輩一看,糟了,我把徒弟送過去,結果徒弟一回來,懂了一點佛法,素質卻降低了,我慢貢高,作風敗壞,對老一輩也不恭敬了,乃至還把師父趕出去,師父嚇壞了,這是屬于佛學院沒有辦好。辦好了,當然能夠彌補已經出現的不足。
學圓滿的法,可以彌補宗派的不足
什麼不足呢?我只能講中國佛教的情況,至于其他國家佛教怎麼樣的,我不了解,我是中國人,當然對中國比較熟悉。
佛教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形成了宗派,當師父的往往片面的培養徒弟,結果培養出的徒弟懂的太少了,不全面。有人就提出來,各個宗派都要學,否則你咋度別的宗派的衆生?
人格心理學 (32)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老師成了拜金主義,是教育的悲哀
本次提要:
■ 當師的素質差,怎能培養出好徒弟
■ 要既培養人又培養才,不能搞成人才兩空
■ 要去掉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否則就和不起來
■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樣了
■ 老師成了拜金主義,這是教育的悲哀
■ 佛學院裏不上課,到時拿個畢業紅本本,出去掙個方丈、當家,這可不行啊
當師的素質差,怎能培養出好徒弟
可是有些師父他連自己本宗尚且不太懂,哪能懂別的宗派。又有的師父本身文化很低,據說中國曾經有個朝代凡是出家都要經過考試,沒有文化出不了家。後來沒有了,誰都可以出家,結果出家隊伍的文化降低了,素質也降低了,因爲放得太寬了。有些爲生活所逼,就去當和尚。古時候,有的朝代,犯了罪的,你只要出家了,就沒事,這些人都鑽到出家隊伍裏來,這樣出家衆的素質越來越降低,有的簡直是文盲,像這樣的師怎麼能培養出好徒弟來?因爲他自己遠遠不夠格嘛。
怎麼辦呢?佛門裏有些發心的法師就想,辦個佛學院,讓他們來佛學院學吧。
要既培養人又培養才,不能搞成人才兩空
佛學院發展到現在,可惜沒辦好,只培養才,不培養人,有的人才兩空,佛教的傳統在某些佛學院逐漸被演變掉,社會學校辦學一般還挺認真的,而辦佛學院的人有的自身素質很低,還比不上社會上的學校…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