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掉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否則就和不起來
人們有個感覺,在我嘴裏總聽不到好話,難怪我這個老師多愁善感,憂國憂民,這樣過日子,沒有發展到憂郁症已算幸運的,有的人就說我是操心過度。
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佛教的菩提心事業裏去,哪有不操心的?辦佛學院是件好事情,可是盡量要保持要維護原始佛教的傳統,佛教有什麼好改革的?我有時候也主張改革,那不是改革釋迦佛的教導,而是改革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能海上師很早年代寫的《六和合義》,就有這樣的話:六和必須要去掉戒律裏沒有的,是人搞出來的條條框框,否則就和不起來。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樣了
多年前我在南京說過:我想恢複原始佛教。我說的原始佛教不是小乘原始佛教,意思是佛教原來是怎麼樣,我恢複到怎麼樣,後人加上去的東西一律不要,你加一點,他加一點,加得不像樣了。佛教到底被誰搞得這麼亂?被誰搞得這麼不像樣?我看不是徒弟吧,應該是師父吧。徒弟聽師父的,師父改一改,結果徒弟當師父了,他也改一改。所以全是那些師父搞出來的,因爲這個徒弟這麼做時他也當師父了。
老師成了拜金主義,這是教育的悲哀
我是極力主張培養佛教人才,培養佛教人才可以采取辦佛學院的形式,可是在內涵上要保持佛教的傳統,修行就是修身口意。社會上辦學,還有德、智、體,叁個方面,德就是道德修養,體就是身體健康,智就是學習文化知識。現在有的學校德智體可能也沒抓好,德,老師也無能爲力,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少管爲妙,輕松一點;體,現在孩子都喜歡踢球,打球,也用不著老師操心;智,你付多少學費,我盡多少責任,所謂名牌學校,名牌教授,收費高得很啊!那是做買賣,我有學問,你有錢,咱們來個交換。現在老師收入很好,非但工資大,還分配住房,還可以晚上出去當家庭教師。如果教師成了拜金主義,我看這就成了一個悲哀。
佛學院裏不上課,到時拿個畢業紅本本,出去掙個方丈、當家,這可不行啊
我從1956年就開始講課,年輕時候常聽到一句話:如果在國外,一堂心理導引課會有多少美金的報酬。佛學院能這樣辦嗎?把社會辦學的方式完全照搬,那也不像佛學院了。現在辦佛學院,有的思想沒有端正好,進去的人圖一紙文憑。老師跟老師觀點互不相同,大家自管自講課免得沖突,老師跟學生之間也逐漸有了距離。據說有的佛學院平時不上課,或者學生上不上課隨你的便,來個參觀團,立即通知僧裝整齊去課堂上課,准備拍照,一學期也沒上幾堂課,結束時每人都發畢業證書。畢業證書一到手,無論你走東走西,紅本本往桌子上一放,“你看著辦吧”,意思是我佛學院畢業的,不當方丈麼也該做個當家,這樣搞下去可不行啊。
人格心理學 (33)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最珍貴的是善知識的修行經驗
本次提要:
■ 嗅覺被世俗麻痹,聞不到釋迦佛的傳統
■ 出家人淫戒第一
■ 在佛門裏找對象,豈不拖人下水
■ 學生去朝山,老師當菜農,這個辦學咋辦呢
■ 最珍貴的是善知識的修行經驗
■ 經驗能使人在觀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斷
■ 直覺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運轉
嗅覺被世俗麻痹,聞不到釋迦佛的傳統
初到這兒來的學生因爲別的地方住久了,到這兒就不習慣了,這是你在自由散漫充滿世俗氣的地方呆久了,嗅覺麻痹,聞不到這兒有釋迦佛的傳統。培養人才,並不是照文字解說一下就行了,培養人才要從身口意出發,非但要管上課,而且要管你的身,管你的口,管你的意。我辦學就是管頭管腳,什麼都要管,這是一個好的傳統呀!師父不管徒弟,老師不管學生,那當師父、當老師的也太輕松了。
出家人淫戒第一
這兒對四衆弟子都培養,但在男女接觸上管理非常嚴格,在家人殺戒第一,出家人是淫戒第一,犯根本戒罪很重的。釋迦佛不允許弟子犯戒,犯戒會下地獄的,但如果戒實在守不住,佛允許弟子還俗。還俗後,在家居士男婚女嫁,也是男女的淫愛,不過是正淫。
在佛門裏找對象,豈不拖人下水
從前,有居士寫了本書,主張佛化家庭,全家都要信佛,很好呀。有人就想,既然要佛化家庭,我就在佛門裏找對象(衆笑),兩人都信佛,生下來小孩是小菩薩(衆笑)。如果是出家衆,你真打算還俗的話,也不能在佛門裏邊找對象,那豈不拖人下水。
學生去朝山,老師當菜農,這個辦學咋辦呢
以前有個寺院請我們去講法,奇奇怪怪問題可多啊!結果咱們只能回來了。講法通知發出去了,大家正發心要來聽法,主持人突然又帶著她們去朝山。整年累月地帶著一大批居士去朝山,像一個旅遊團團長(衆笑),每人收兩千元,忙得人影不見,說是跟居士結個緣,叫“引進法門”。又叫辦學的同學種菜!我們都變了菜農了!(衆笑)這個辦學咋辦呢?
最珍貴的是善知識的修行經驗
一個善知識,最珍貴的就是他的修行經驗,還有生活經驗,尤其是到了老年,如果他過去的飯沒有白吃,在人生的旅途中,他累積了多少生活的經驗、人生的經驗、教育學生的經驗、修行的經驗。這些經驗,《佛學大辭典》裏有嗎?
起先人們以爲我有他心通,說:“本來我有很多問題,聽傅老師一講,我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我想到哪裏,傅老師就講到哪裏,這不是他心通嗎?”這不叫他心通,這叫經驗。
經驗能使人在觀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斷
如果你坐著不動,像個木頭人那樣面無表情,我就無法判斷你心裏在想什麼,如果你儀態表情一動,我就照我的判斷對你說些啓發的話,有時還很准的呢!有時我開玩笑地說:“你們不知道我是誰?”(衆笑)我自己回答說:“我是研究心理學的。”就這麼簡單!
我可不是研究書本上的心理學,我是從觀察人生中得來的經驗!是從你的姿勢,表情,言談舉止中作出的判斷。這種判斷速度要快,熟練以後似乎能成爲一種本能,如果速度太慢,別人會把你看成傻乎乎在發呆,遲鈍的判斷會使兩眼發直。熟練以後,即使一張照片,也能作出判斷。當年覺得好玩,研究研究,如今老了,沒時間玩這種了。
直覺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運轉
年輕時,有一次我去作客,因爲他家喜歡聽我講佛法。那天他家有客人,主人跟她介紹:“傅老師很會看人!”客人說:“你看我是哪個地方人。”我回答她:“你是東南方向的人。”這用不著統計,這種判斷往往來自自然,也許在心理學上叫直覺。其實直覺也是通過心理上的高速度運轉。
我年輕時在醫院工作,有一天中午休息時,有個面熟陌生的人特地來告訴我。我叁年前對他說的話一點不錯啊,這只鳥飛走了!哦,我才想起叁年前,我在一個地方給年輕人講佛法,他也在,講完了他掏出兩張照片來給我看。因爲他老婆死了,想再娶一個,一張年輕漂亮的,一張年紀比較大的。我說那張年紀比較大的可以。那張年輕漂亮的,我說:“她好像一只鳥,在你身上停一會兒要飛走的。”過了叁年,他來跟我說;“果然飛走了!”(衆笑)
人格心理學 (34)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累積修行經驗,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本次提要:
■ 累積修行經驗,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學點心理學
■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環境是主要因素
■ 小時摔跤打地板,成年鬧矛盾,是你不好
■ 受寵愛的人,誰都不好,只有我師父好
■ 讓說話産生功德,不要背罪過
累積修行經驗,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我年輕時,我看你的臉色、眼神、坐的姿勢,就知道你胃下垂或者魚吃得太多了……那個時候,有人覺得我很神,實際上說穿了不值一分錢,這是心理學、形態學,你們學過了也會懂的。我說這一些,主要是想打破某些人對修行人的神秘感,要從生活中多去累積修行的經驗。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學點心理學
菩薩度衆生要遍知有情心,我們至少也要學點心理學。其實,來報名的新同學,有的我知道她留不長,但仍然鼓勵她留下來學習,結果白費心機。這是出于修行人的慈悲心、菩提心呀!修行就是修一個慈悲心、菩提心。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環境是主要因素
一個人假如以自我爲中心就達不到這個水平,因爲你只觀察自己,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當然,你觀察自己的缺點,這倒也好,但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己爲老大,以自己爲核心。這種心理,父母的遺傳是次要的,本人前世的習氣也不見得小時候全會暴露出來。幼年、童年期間的環境是主要因素。就像我上次講到,自我中心的人向外轉轉到別人身上去了,怪別人不理解自己,一出口就是“你不理解我”。向內轉呢?“你應該跟我要有同樣的語言,你跟我一樣不好嗎?”這種自私的心態跟童年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小時摔跤打地板,成年鬧矛盾,是你不好
我年輕時候住在上海,石庫門房子雖然沒有72戶人家(過去上海相聲演員有個節目,叫“72家房客”),我看十幾家可能有。那邊有一個小房間,住著一個阿婆,因爲兒子死了,媳婦又嫁了人,她把小孫女留下來自己領養。小女孩經常到我家房裏來玩,有一次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奶奶寵愛她,一聽到哭聲就抱起她來說:“地板不好!我打地板!”(衆笑)奶奶真的去打地板了:“地板最壞。”自己摔倒說地板最壞(衆笑)。不會教養孩子,結果害了孩子,這個孩子長大了,脾氣會很不好,凡是鬧矛盾,“是你不好”,從來不會想“我有什麼地方不對”。
所以兒童心理是一…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