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30)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生活中多观察,能出妙观察智
本次提要:
■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坏朝别人推
■ 每个地方好人坏人都有
■ 不要离开生活去找佛法
■ 每个都会遇到吃亏和便宜
■ 成就可不是用数字买的
■ 请佛像竟然会遭到拒绝
■ 民间保存佛像经书,功德无量
■ 共同语言不等于要别人转向自己
■ 多在生活中观察,能出妙观察智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坏朝别人推
我这次在佛学苑讲心理学是头一次,从佛学,修行,结合起来给你们指导,这等于在指导你们如何做到在生活里修行。佛学不能脱离实际。我们常在生活里看到别人吵架,第三者好意劝导一下,可是常听到这句话:“你了解情况吗?”这句话意思就是“你了解我吗?”旁观者清,但说到你的时候,你就说:“你了解吗?”其实这句话也包括“你对他了解吗?”意思是:“他这么坏你了解吗?我这么好你了解吗?”好朝自己身上推,坏朝别人身上推。
每个地方好人坏人都有
有说:“宁波人最刁,绍兴人最坏”,你们说这话对不对啊?“不对”,那么你说呢?(一学生答:“他们都有坏的,都有好的。”)应该这样讲,这是很普通的道理。
不要离开生活去找佛法
所以佛法在世间,佛法在生活里,你自己不悟,偏偏要离开生活去找佛法,书是白纸黑字,那是纸张,是字,你不过是懂了这个字的意义。
每个都会遇到吃亏和便宜
你到生活里去找,哪个地方都有坏人好人,你身上有好的,也有坏的,他身上也有坏的也有好的,为什么好的全是你,坏的全是他?即使这件事是你对他错,可是有时候却偏偏是他对你错呢?这件事你吃亏了,可是在另外一件事上他吃亏了呢?或许他吃亏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你吃亏了就哇哇叫。你能认识到自己的片面和我执就叫认识烦恼,能够去掉就叫修行,否则修行怎么修啊?
成就可不是用数字买的
一天到晚打坐,从不开悟,一潭死水;一天到晚磕头,头上磕出了疤来作为标志;一天到晚拨念珠,唸了一万两万,算什么?算作买路钱?靠这个通道,你以为有条路了,成就能用数字买吗?
请佛像竟然会遭到拒绝
修行修到老,众生的习气,众生的烦恼,贪瞋痴,有的原封不动,有的比年轻时候更厉害,叫“老气横秋”。有一天有个年轻人在路上告诉我,“我要请一张佛像,寺院里的老居士不给我请倒也罢了,还把我训了一顿。”我问他怎么训的,“他说我罪过!又说他吃了四十年素,一直在佛门里走的,说我家里没佛堂,请什么佛像!”意思就是:“我是老前辈,我是老修行,我是老吃素!(众笑不断)我是绕着佛门走到老!”其实他佛法不懂。弄得年青人气坏了,我请佛像还要遭到拒绝。
民间保存佛像经书,功德无量
十年动乱期间,红卫兵打佛像,烧经书,我在上海的时候,看到庙里全是火,佛教书店的经书堆得高高的,全在烧。可是佛像经书能够流传到今天,就靠保存在民间的功德啊!能够把法宝佛像请去,每个居士家里都保存一下,功德无量啊!即使家里没有佛堂你可以买一本庄严的照相册,把佛菩萨相片恭恭敬敬保存起来,多好啊!保存就是供养。供养不一定要烧香磕头,比如敦煌壁画,云岗石窟,保存到今天,后世才能看得到,你能说那些没有功德吗?你买一本精美的、庄严的照相本,干干净净地放在高处,要礼拜的时候请下来。家里来了客人,还可以把相册请下来给他看看,让他见见佛面,跟佛菩萨结个缘,有什么不好呢?还有的人“阿弥陀佛”的像要,其他佛菩萨像都不要,佛从来没有这么说过。
共同语言不等于要别人转向自己
“向内转——要别人转向自己”,例如有个女的对男的说:“你怎么老是跟我想法不同?我这么想,你那么想?我要这个,你主张那个?你照我的去想,照我的去做,我们才有共同语言呀。”这叫共同语言吗?这叫女皇命令。我曾听到一个女的在跟男的发脾气:“怎么你说话总是跟我想的不一样?咱们两个没有共同语言!”喔,跟你一样才叫共同语言?(笑声)
多在生活中观察,能出妙观察智
我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观察不观察,能够观察的话,就能出智慧叫妙观察智。妙观察智都是从观察来的,观察世间,观察众生,观察人生。你越观察多,再从佛法去理解,你会注意力外放,你会从只注意自己外放到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们中去。
(2001.5.12 第七讲完)
人格心理学 (3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
本次提要:
■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
■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闹矛盾
■ 勾心斗角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 善知识不等于一个只会上课的老师
■ 释迦佛没有办佛学院,弟子也培养得很好
■ 佛学院办得好,可以弥补不足,是件好事情
■ 进了佛学院,素质降低了,老一辈吓坏了
■ 学圆满的法,可以弥补宗派的不足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
我们讲到一切的人格缺陷都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是心理病态心理障碍的基础,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理就不健康,或者说不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闹矛盾
在生活上他会过得很不愉快,因为他以自己为中心——我们所讲的自己就是凡夫、小我,因此心量就越来越小,经常容易跟别人闹矛盾,思想境界不广大,心理很狭隘。
勾心斗角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心理上,他会发展各种各样坏的情绪。在社会上,如果这个人有一点专业技能,因为他心量非常狭小,或许会在专业上有点成就,可是希望他办成大事业,那是很难的,因为他以自己为中心,并不是以集体为中心。尤其是我们培养佛教人才,首先要克服,要改掉自我中心,因为要挑重担,要联系广大的众生,心胸不宽大,没有雄心壮志,做不成大事情,还会整天在佛门里边勾心斗角,怄气生病,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善知识不等于一个只会上课的老师
自我中心是属于思想意识的问题,当然可以通过思想上的疏通、教育、改造来把它转变。虽然一个人的思想转变主要是靠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但是也离不开别人的启发,别人的引导。佛门有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在个人,可你没有师父咋修行?还得靠师父领进门呀,所以一个善知识不等于一个只会上课的老师。
释迦佛没有办佛学院,弟子也培养得很好
现在的佛学院,基本上跟社会上的办学方式差不多。这样就跟原来师父带徒弟的培养方式距离太大了。以前徒弟跟师父生活在一起,师父看在眼里,听在耳里,随时随刻在教育弟子,增长善法,抵制恶法,这种教育方式本来是很好的事情。当年释迦佛在人间,没有办佛学院,弟子也培养得很好,很多证了阿罗汉果,那样不是很好吗?
佛学院办得好,可以弥补不足,是件好事情
后来为什么要办佛学院呢?因为这种师父收徒弟的方式到后来有了不足之处,想办佛学院来补足。佛学院办得好,当然是件好事情。
进了佛学院,素质降低了,老一辈吓坏了
据我知道,佛门里有些老一辈是反对办佛学院的,这不是办佛学院不好,是佛学院没有办好,老一辈一看,糟了,我把徒弟送过去,结果徒弟一回来,懂了一点佛法,素质却降低了,我慢贡高,作风败坏,对老一辈也不恭敬了,乃至还把师父赶出去,师父吓坏了,这是属于佛学院没有办好。办好了,当然能够弥补已经出现的不足。
学圆满的法,可以弥补宗派的不足
什么不足呢?我只能讲中国佛教的情况,至于其他国家佛教怎么样的,我不了解,我是中国人,当然对中国比较熟悉。
佛教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形成了宗派,当师父的往往片面的培养徒弟,结果培养出的徒弟懂的太少了,不全面。有人就提出来,各个宗派都要学,否则你咋度别的宗派的众生?
人格心理学 (3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老师成了拜金主义,是教育的悲哀
本次提要:
■ 当师的素质差,怎能培养出好徒弟
■ 要既培养人又培养才,不能搞成人才两空
■ 要去掉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否则就和不起来
■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样了
■ 老师成了拜金主义,这是教育的悲哀
■ 佛学院里不上课,到时拿个毕业红本本,出去挣个方丈、当家,这可不行啊
当师的素质差,怎能培养出好徒弟
可是有些师父他连自己本宗尚且不太懂,哪能懂别的宗派。又有的师父本身文化很低,据说中国曾经有个朝代凡是出家都要经过考试,没有文化出不了家。后来没有了,谁都可以出家,结果出家队伍的文化降低了,素质也降低了,因为放得太宽了。有些为生活所逼,就去当和尚。古时候,有的朝代,犯了罪的,你只要出家了,就没事,这些人都钻到出家队伍里来,这样出家众的素质越来越降低,有的简直是文盲,像这样的师怎么能培养出好徒弟来?因为他自己远远不够格嘛。
怎么办呢?佛门里有些发心的法师就想,办个佛学院,让他们来佛学院学吧。
要既培养人又培养才,不能搞成人才两空
佛学院发展到现在,可惜没办好,只培养才,不培养人,有的人才两空,佛教的传统在某些佛学院逐渐被演变掉,社会学校办学一般还挺认真的,而办佛学院的人有的自身素质很低,还比不上社会上的学校…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