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掉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否则就和不起来
人们有个感觉,在我嘴里总听不到好话,难怪我这个老师多愁善感,忧国忧民,这样过日子,没有发展到忧郁症已算幸运的,有的人就说我是操心过度。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佛教的菩提心事业里去,哪有不操心的?办佛学院是件好事情,可是尽量要保持要维护原始佛教的传统,佛教有什么好改革的?我有时候也主张改革,那不是改革释迦佛的教导,而是改革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能海上师很早年代写的《六和合义》,就有这样的话:六和必须要去掉戒律里没有的,是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否则就和不起来。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样了
多年前我在南京说过:我想恢复原始佛教。我说的原始佛教不是小乘原始佛教,意思是佛教原来是怎么样,我恢复到怎么样,后人加上去的东西一律不要,你加一点,他加一点,加得不像样了。佛教到底被谁搞得这么乱?被谁搞得这么不像样?我看不是徒弟吧,应该是师父吧。徒弟听师父的,师父改一改,结果徒弟当师父了,他也改一改。所以全是那些师父搞出来的,因为这个徒弟这么做时他也当师父了。
老师成了拜金主义,这是教育的悲哀
我是极力主张培养佛教人才,培养佛教人才可以采取办佛学院的形式,可是在内涵上要保持佛教的传统,修行就是修身口意。社会上办学,还有德、智、体,三个方面,德就是道德修养,体就是身体健康,智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现在有的学校德智体可能也没抓好,德,老师也无能为力,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少管为妙,轻松一点;体,现在孩子都喜欢踢球,打球,也用不着老师操心;智,你付多少学费,我尽多少责任,所谓名牌学校,名牌教授,收费高得很啊!那是做买卖,我有学问,你有钱,咱们来个交换。现在老师收入很好,非但工资大,还分配住房,还可以晚上出去当家庭教师。如果教师成了拜金主义,我看这就成了一个悲哀。
佛学院里不上课,到时拿个毕业红本本,出去挣个方丈、当家,这可不行啊
我从1956年就开始讲课,年轻时候常听到一句话:如果在国外,一堂心理导引课会有多少美金的报酬。佛学院能这样办吗?把社会办学的方式完全照搬,那也不像佛学院了。现在办佛学院,有的思想没有端正好,进去的人图一纸文凭。老师跟老师观点互不相同,大家自管自讲课免得冲突,老师跟学生之间也逐渐有了距离。据说有的佛学院平时不上课,或者学生上不上课随你的便,来个参观团,立即通知僧装整齐去课堂上课,准备拍照,一学期也没上几堂课,结束时每人都发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一到手,无论你走东走西,红本本往桌子上一放,“你看着办吧”,意思是我佛学院毕业的,不当方丈么也该做个当家,这样搞下去可不行啊。
人格心理学 (3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最珍贵的是善知识的修行经验
本次提要:
■ 嗅觉被世俗麻痹,闻不到释迦佛的传统
■ 出家人淫戒第一
■ 在佛门里找对象,岂不拖人下水
■ 学生去朝山,老师当菜农,这个办学咋办呢
■ 最珍贵的是善知识的修行经验
■ 经验能使人在观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断
■ 直觉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运转
嗅觉被世俗麻痹,闻不到释迦佛的传统
初到这儿来的学生因为别的地方住久了,到这儿就不习惯了,这是你在自由散漫充满世俗气的地方呆久了,嗅觉麻痹,闻不到这儿有释迦佛的传统。培养人才,并不是照文字解说一下就行了,培养人才要从身口意出发,非但要管上课,而且要管你的身,管你的口,管你的意。我办学就是管头管脚,什么都要管,这是一个好的传统呀!师父不管徒弟,老师不管学生,那当师父、当老师的也太轻松了。
出家人淫戒第一
这儿对四众弟子都培养,但在男女接触上管理非常严格,在家人杀戒第一,出家人是淫戒第一,犯根本戒罪很重的。释迦佛不允许弟子犯戒,犯戒会下地狱的,但如果戒实在守不住,佛允许弟子还俗。还俗后,在家居士男婚女嫁,也是男女的淫爱,不过是正淫。
在佛门里找对象,岂不拖人下水
从前,有居士写了本书,主张佛化家庭,全家都要信佛,很好呀。有人就想,既然要佛化家庭,我就在佛门里找对象(众笑),两人都信佛,生下来小孩是小菩萨(众笑)。如果是出家众,你真打算还俗的话,也不能在佛门里边找对象,那岂不拖人下水。
学生去朝山,老师当菜农,这个办学咋办呢
以前有个寺院请我们去讲法,奇奇怪怪问题可多啊!结果咱们只能回来了。讲法通知发出去了,大家正发心要来听法,主持人突然又带着她们去朝山。整年累月地带着一大批居士去朝山,像一个旅游团团长(众笑),每人收两千元,忙得人影不见,说是跟居士结个缘,叫“引进法门”。又叫办学的同学种菜!我们都变了菜农了!(众笑)这个办学咋办呢?
最珍贵的是善知识的修行经验
一个善知识,最珍贵的就是他的修行经验,还有生活经验,尤其是到了老年,如果他过去的饭没有白吃,在人生的旅途中,他累积了多少生活的经验、人生的经验、教育学生的经验、修行的经验。这些经验,《佛学大辞典》里有吗?
起先人们以为我有他心通,说:“本来我有很多问题,听傅老师一讲,我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想到哪里,傅老师就讲到哪里,这不是他心通吗?”这不叫他心通,这叫经验。
经验能使人在观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断
如果你坐着不动,像个木头人那样面无表情,我就无法判断你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仪态表情一动,我就照我的判断对你说些启发的话,有时还很准的呢!有时我开玩笑地说:“你们不知道我是谁?”(众笑)我自己回答说:“我是研究心理学的。”就这么简单!
我可不是研究书本上的心理学,我是从观察人生中得来的经验!是从你的姿势,表情,言谈举止中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速度要快,熟练以后似乎能成为一种本能,如果速度太慢,别人会把你看成傻乎乎在发呆,迟钝的判断会使两眼发直。熟练以后,即使一张照片,也能作出判断。当年觉得好玩,研究研究,如今老了,没时间玩这种了。
直觉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运转
年轻时,有一次我去作客,因为他家喜欢听我讲佛法。那天他家有客人,主人跟她介绍:“傅老师很会看人!”客人说:“你看我是哪个地方人。”我回答她:“你是东南方向的人。”这用不着统计,这种判断往往来自自然,也许在心理学上叫直觉。其实直觉也是通过心理上的高速度运转。
我年轻时在医院工作,有一天中午休息时,有个面熟陌生的人特地来告诉我。我三年前对他说的话一点不错啊,这只鸟飞走了!哦,我才想起三年前,我在一个地方给年轻人讲佛法,他也在,讲完了他掏出两张照片来给我看。因为他老婆死了,想再娶一个,一张年轻漂亮的,一张年纪比较大的。我说那张年纪比较大的可以。那张年轻漂亮的,我说:“她好像一只鸟,在你身上停一会儿要飞走的。”过了三年,他来跟我说;“果然飞走了!”(众笑)
人格心理学 (3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累积修行经验,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本次提要:
■ 累积修行经验,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学点心理学
■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环境是主要因素
■ 小时摔跤打地板,成年闹矛盾,是你不好
■ 受宠爱的人,谁都不好,只有我师父好
■ 让说话产生功德,不要背罪过
累积修行经验,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我年轻时,我看你的脸色、眼神、坐的姿势,就知道你胃下垂或者鱼吃得太多了……那个时候,有人觉得我很神,实际上说穿了不值一分钱,这是心理学、形态学,你们学过了也会懂的。我说这一些,主要是想打破某些人对修行人的神秘感,要从生活中多去累积修行的经验。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学点心理学
菩萨度众生要遍知有情心,我们至少也要学点心理学。其实,来报名的新同学,有的我知道她留不长,但仍然鼓励她留下来学习,结果白费心机。这是出于修行人的慈悲心、菩提心呀!修行就是修一个慈悲心、菩提心。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环境是主要因素
一个人假如以自我为中心就达不到这个水平,因为你只观察自己,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当然,你观察自己的缺点,这倒也好,但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己为老大,以自己为核心。这种心理,父母的遗传是次要的,本人前世的习气也不见得小时候全会暴露出来。幼年、童年期间的环境是主要因素。就像我上次讲到,自我中心的人向外转转到别人身上去了,怪别人不理解自己,一出口就是“你不理解我”。向内转呢?“你应该跟我要有同样的语言,你跟我一样不好吗?”这种自私的心态跟童年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小时摔跤打地板,成年闹矛盾,是你不好
我年轻时候住在上海,石库门房子虽然没有72户人家(过去上海相声演员有个节目,叫“72家房客”),我看十几家可能有。那边有一个小房间,住着一个阿婆,因为儿子死了,媳妇又嫁了人,她把小孙女留下来自己领养。小女孩经常到我家房里来玩,有一次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奶奶宠爱她,一听到哭声就抱起她来说:“地板不好!我打地板!”(众笑)奶奶真的去打地板了:“地板最坏。”自己摔倒说地板最坏(众笑)。不会教养孩子,结果害了孩子,这个孩子长大了,脾气会很不好,凡是闹矛盾,“是你不好”,从来不会想“我有什么地方不对”。
所以儿童心理是一…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