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P3

  ..續本文上一頁門很重要的科學,牽連到千千萬萬兒童長大後的個性、脾氣、心態和知見,也影響到他們的品質修養。父母,師父,老師,長者,如果對自己的徒弟,對年輕一代非常寵愛、溺愛、包庇,會害得他們以後只要心理上一有觸動,馬上怄氣:“是你不好”。

  受寵愛的人,誰都不好,只有我師父好

  我們辦學初期,有些人留不住,在她們看來是老師不好,辦公室不好,同學不好,全是別人不好。那麼誰好呢?只有我師父好(衆笑),因爲從小受師父寵愛,師父從沒有說過我不好,這就害了下一代啊。自我中心就是這麼形成的。

  讓說話産生功德,不要背罪過

  剛才舉的例子只是說明外在環境的作用,最容易背罪過的就是嘴巴,所以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語言負責,說話要産生功德,不要背罪過。下課。(2001.5.26 第八講完)

  人格心理學 (3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見

  本次提要:

  ■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見

  ■ 鬧矛盾、生氣、自認委屈形成心理障礙

  ■ 爲求他人與己一樣,怪罪他人,不見己過

  ■ 爲掩飾自己的錯,盼他人亦犯,其罪極重

  ■ 希望別人和自己一起抽煙,這樣的心態平衡,豈不更壞

  ■ 吃東西的愛好也要求相同,就是我執偏見

  ■ 怕親人因學法而分離,是世俗人情味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見

  自我中心的人表現在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樣樣以自己爲中心,形成了很多的偏見,考慮問題都很片面,有利的就朝向自己,有害的就推給別人。

  鬧矛盾、生氣、自認委屈形成心理障礙

  一旦跟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際關系失去了平衡,周圍的人很難跟你相處,也很難接受你這樣片面的觀點,結果鬧矛盾。你格外容易生氣,總覺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慢慢就形成了心理上的障礙。上次我們講過這種心態的人向外轉向內轉,全都不恰當。向外轉容易怪別人不理解自己,向內轉經常要別人轉向自己,什麼都得依順自己。

  爲求他人與己一樣,怪罪他人,不見己過

  能海上師說過:衆生只求別人和自己平等,卻很少知道自己應該去跟別人平等,這就是衆生的心態。換句話說,別人姿態高大,你應該學習別人的榜樣啊,可他不是,他心理很不平衡,總覺得自己矮了一段,所以就産生這種心態:“我沒錯,他算什麼?他爲什麼不跟我一樣?”或加上諷刺、挖苦、取笑,“人家是勞動模範呀”,“人家是爲了得到表揚呀”,“你們是利根,我們是鈍根呀。”最好大家都成了鈍根,那麼跟我一樣(衆笑)。

  爲掩飾自己的錯,盼他人亦犯,其罪極重

  又譬如自己想賴床,就說:“你這麼匆忙幹什麼呀?再躺一會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又不是一個人遲到,我也遲到了,你也遲到好了。”這在日常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經常看到的事,這種人的罪很重啊,好比犯盜罪的人,如果自己偷盜,還希望別人也偷盜,希望個個都犯盜罪,目的是爲了不要把我暴露出來,這罪很重!

  你們都不遲到,就是我一個人遲到,這也太醒目了。你們爲什麼不遲到呢?你也遲到,我也遲到,大家都遲到,大家平等,我也不是很突出,衆生這種心態很普遍。

  希望別人和自己一起抽煙,這樣的心態平衡,豈不更壞

  一個抽煙的人明知道抽煙不好,心裏卻希望別人也抽煙,別人不肯抽,他就說:“抽煙有什麼關系,不會就學學,我也抽,他也抽,你不抽煙不像男子漢。”非要跟他一樣。自己朝壞的方面去做,爲了掩蓋自己的缺點,希望“大家都是這樣”,那這個社會豈不越來越壞了?

  吃東西的愛好也要求相同,就是我執偏見

  吃東西也是這樣,自己喜歡吃的,就強調這個東西特別好,希望你也喜歡吃。假如你不喜歡吃,他就會說:“你這個人真怪,這麼好吃的東西竟然不喜歡吃,你這個東西有什麼好吃呀?”他覺得你不跟我一樣,就是不肯跟我平等。甚至于連修行也是這樣。

  怕親人因學法而分離,是世俗人情味

  我年輕時在一個居士的家裏講法,她家兩個年青人聽得高興,問我修的什麼法,我說我修的是《文殊法》,又問這《文殊法》有啥好處?我說開智慧。一聽開智慧,她們高興了,就也要學《文殊法》,她母親背後就說閑話:“糟了,本來我們全家都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學了《文殊法》,女兒、媳婦往生不了了,咱們全家要分散了。”最好全家都搬到極樂世界去,娑婆世界有人情味,到了極樂世界大家再在一起,你仍然是我女兒,她仍然是我媳婦(衆笑)。

  人格心理學 (36)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就難破我執、法執

  本次提要:

  ■ 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就難破我執、法執

  ■ 要用尊重、贊歎來修自己的平等心

  ■ 和合團結是爲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

  ■ 不遵守製度的幾個人在一起很投機,這才叫小團體

  ■ 不要爲了爭個面子,以歪理去壓人

  ■ 女人常以壓倒男人爲勝利

  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就難破我執、法執

  有人自己學這個法門,就認爲別的宗派都不好,這些人帶著煩惱發“菩提心”,叫人家都不要學別的法門,只學我這個宗。看見學別的法門的佛弟子就另眼看待,把他們看成是異教徒。再發展下去,分裂、排擠、打擊,全幹出來了,因爲到底是個凡夫呀。進佛門,法不懂,也不聽,煩惱不斷,也不想斷,哪會不在煩惱堆裏轉呢?真正的平等心應該是,你學的宗派也好,他學的宗派也好,我學的宗派也好,只要學的是正法,大家都好。我執法執是最難斷的,衆生執著“我”,又執著“法”,自己還不知道,拼命要讓別人的一切都跟自己一樣,來達到平等,衆生的平等心就是這樣。

  要用尊重、贊歎來修自己的平等心

  一個媽媽有幾個孩子,別人說,“老二真像你”,她就特別喜歡老二,因爲像她,和她平等。所以對社會上的人,你們別看表面,有的家庭看起來好像挺像樣,哪裏呀!有煩惱哪能平等得了?我執這麼重!樣樣依我就是好!樣樣都依我,我也有面子,“我多有福氣,娶了一個賢內助。”“我嫁了一個樣樣聽我話的丈夫。”那麼你是老大。其實這樣子,你的心態就不平等了,所以衆生的這種平等心不是佛門的平等心。佛門的平等心,最開始就要修尊重別人,要用尊重贊歎來修自己的平等心。

  和合團結是爲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

  衆生怕自己被別人壓低,所以反常地處處把別人壓低,把別人壓低了他就高興,常會不分青紅皂白。爲什麼有歪理十八條?就是用十八條的歪理把一條正理壓下去。他不想一想,雖然你有你的道理,但你這道理普及開去,可不好啊。如果你能放棄,按照適當的、必須要的,應該遵守的原則去做起來,不是很好嗎?如果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的道理爲主,不服從,不聽話,強調理由,孤高,頑抗,那你最多團結一些觀點跟你相同的人,那不是逐漸形成小團體了嗎?如果能按照大路走,就不叫小團體,因爲是爲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這才是大衆的和合團結。

  不遵守製度的幾個人在一起很投機,這才叫小團體

  比如說按照規章製度,學員守則辦事,這就是爲了達到一個良好的目標。可是有幾個不遵守,不服從,強調自己理由的人搞在一起,談得非常投機,就把整體性的和合團結破壞啦,那才叫小團體。小團體是指不好的方面,不是到處都可以用得上的。

  不要爲了爭個面子,以歪理去壓人

  衆生的心態,感到自己有點理時,總有一種習氣,心裏不願意,也不肯被別人壓倒。哪怕自己是錯的,也不願承認,如果我承認了錯,我豈不一句話也沒了,這會沒有面子的。爲了爭一個面子,就拿出歪理十八條去壓人家,這種面子觀念,衆生特別強。

  女人常以壓倒男人爲勝利

  我年輕時候,一個常與我通信的人,他來信誠懇地希望我有到大連的機會,一定要到他家去。那一次我好不容易找到他家門號,門一開見到一個小老頭,我剛剛開口要問,裏屋馬上出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的,一出來,就把小老頭推開,意思就是“你進去,進去”,她挺了出來,我問了她,她朝我笑笑:“剛剛你看見的那個人你認得嗎?”我說不認得,“你說的那個人,你找他有什麼事情啊?”我說:“因爲他從前寫信給我,叫我有機會到大連時,一定要到他家裏來。”“他不在。”肯定她心裏挺高興,因爲她勝利了。男的看見她出來,一句話也不敢講,(衆笑)他是老二。這種事情從古以來都是這樣。

  

  人格心理學 (37)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可以傲慢去壓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隸

  本次提要:

  ■ 能力強的男人,在老婆面前就發揮不出來

  ■ 選女婿竟然也以自己稱心的爲好

  ■ 在家庭裏常因顯示傲慢而壓製人

  ■ 以一方受委屈來達到平衡,並非真平等

  ■ 不吵不鬧是否真的因互相尊重而平等了

  ■ 不可以傲慢去壓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隸

  ■ 要恒順衆生,但要恒順善法不恒順惡法

  能力強的男人,在老婆面前就發揮不出來

  拿這個例子來說,男人也難做,有一種男人,表現非常好,但家裏也不安定,因爲他被女的看不起,經常要挨訓:別人家的男人哪像你這樣沒用?還有一種男人呢?能力很強,當他希望發揮自己能力的時候,家裏又吵開了,因爲這個女人最喜歡的男人就是怕老婆,你不怕我,我還有面子嗎?這些在家人的心態,可真是奇形怪狀!

  選女婿竟然也以自己稱心的爲好

  還有一次,我在電視小品上看…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