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P4

  ..续本文上一页去衡量别人的知见。一个佛弟子离开佛法越远,这种现象越普遍,乃至于发展到伤害,尤其是在邪师邪说的影响下,执着知见上的偏见,由宗派情绪而起宗派斗争,这也是出于不根据佛的教导为准则,根据他自己执着的为准则。

  现在最普遍的就是诽谤

  现在最普遍的就是诽谤,如果与自己的知见不和,就认为是错的,即使自己不懂佛法,讲不出什么道理,也不想当面辨清楚,互相听取意见,就在背后进行诽谤,制造黑风,使你受到打击、败坏名誉。这不是讲得可怕,而是现在这种现象在不肯学佛法,不肯多闻,不肯断烦恼这样一大批的人里边十分严重,对佛教是个极大危害。

  大家都执着一个“我”,怎能行“六和”呢

  讲到这里,就可以知道,以我为中心,或者以我这个宗派为中心,或者以我的观点为中心,或者以我崇拜的这个人为中心,危害无穷。大家都有一个我,你有你的我,他有他的我,我有我的我,怎么能六和呢?即使佛堂挂上个“六和”,可是你干的事情全不和,你和是跟自己一小堆和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怎能叫做佛门的四众弟子的和呢?

  很多人只对自己发生兴趣

  在人世间的世俗生活里,经常可以看到某种现象,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就不太好,很多人都是有这个毛病:只对自己发生兴趣,对自己从头到脚都发生兴趣,喜欢打扮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喜欢自我吹捧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喜欢别人注意我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

  人世间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关系

  国外有句话,“你不会自我宣传吗?”自我宣传,就是对自己发生兴趣。即使你对别人发生兴趣,也是出于你对别人的喜欢,还是属于对自己发生兴趣。所以人世间很少能够找得到相互关系良好、平衡、持久的,有时候刚刚碰上了,但是一会儿就发生矛盾、摩擦。

  不合群的人孤独,傲骨的自我欣赏都是一种病态

  还有一种人看来比较文明,他不喜欢生活在群众里,他喜欢一个人自顾自生活,在对自己发生兴趣的时候,他能够出现一种特异的能力,能够长时期一个人过日子而不感觉到寂寞,但他又不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靠自己的觉悟,仅仅是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修持罢了,像刚才那种人就不是这样,他会发展成对别人的厌恶,看不惯。假如别人对他有所批评、启发、帮助,他来一个逆反心理,反而更高傲,目空一切,就逐渐形成了孤高。如果为人比较好,他不做坏事,也不伤害人,就是这种孤高的样子,也与人合不来,不能够合群,不能够投入到群众中去。往往在过去文人的笔下,还有对他表示赞叹;在画家的笔下,天上一个月亮,“一”,底下一个人喝酒,“一”,前面一盆菊花,“一”,盆里只有一枝菊花,“一”,全是“一”,用“一”来显示他的傲骨,高傲的骨头。以心理卫生来讲,这是最不好的,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得意,自我陶醉,自我欣赏。从现代心理学来讲,这已经是在病态的边缘上了,或者说已经是心理病态了。

  人格心理学 (28)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

  本次提要:

  ■ 要合众,要广学多闻,要自我改造

  ■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

  ■ 我执烦恼会打开三恶道门

  ■ 去不掉个人的“我”,怎能成就常乐我净的“我”

  ■ 要闻思修,闻了不思,也就修不起来

  ■ 智能登地,对愚发生好感慢慢也会变成愚

  ■ 想自己缺点,想别人的优点

  ■ 无惭无愧,因为他执着恶法空不掉

  要合众,要广学多闻,要自我改造

  佛法为什么伟大?佛法主张要合众,不主张“孤高”,要广学多闻,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不主张只要一本经,一个法,那些不能广泛地接受佛陀的教导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人,在佛门里尽散布种种的错误,使佛门的气氛大大变样,使佛弟子很难和合,甚至一个小庙仅仅几个人都和合不起来。

  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

  遵守丛林规矩就是叫你合众,也不根据你,也不根据他,大家放弃我执,以戒律,以丛林规矩为准则。你说这个规矩又不是我定的,要我遵守干嘛?你遵守了好嘛,如果这个规矩定得好,你把这个规矩拿过来,作为我要遵守的,那岂不是把原来的我丢掉了吗?佛法在生活里,你按照佛法去生活,什么都是修行,就看你悟不悟。

  我执烦恼会打开三恶道门

  用世俗的观念、固执的成见,习惯势力,乃至于世智聪辩来强调理由,那你这个我执就会不断增长。我执再加上厌恶心,瞋恨心,破坏心,那你修行反修了,不是闭三恶道门,而是开三恶道门,学了些佛法,又有文化,却偏偏不在佛法里转!今天我还听到一句话,说:“以前看某些人写的日记真好,正气凛然啊!可是没几天他就表现烦恼特别重。”把佛法停留在纸面上,佛法也白学了。

  去不掉个人的“我”,怎能成就常乐我净的“我”

  所以这个我是凡夫的我,是流转生死的我,是烦恼的我,你不去掉这个我,你怎么去成就常乐我净的我呢?常乐我净的我本来就不是你个人的我。

  要闻思修,闻了不思,也就修不起来

  学佛法要能够多闻,多思,再再思维曰修,把想不通的问题再再去想,非想通不可,这叫修。说句笑话启发启发,闻修的师父给她起了一个法名叫闻修,就缺掉一个思,所以我经常批评她:你脑子想想啊。

  智能登地,对愚发生好感慢慢也会变成愚

  再说句风趣话,有人法名叫大愚,旁人开玩笑地说:“大愚者真是大愚也。”我年轻时佛法也不太懂,一皈依师父给我起法名“智地”,那时我爱好文学,我挺高兴,智慧普及大地啊。懂了佛法才知道地就是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成佛的地,有智慧能够度众生个个成登地菩萨。假如师父给我取一个“愚地”,那我总有点想不通吧,叫我以愚痴去普及大地啊?没有愚地菩萨的。一个人取了名字一直在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看多想也要起作用的。外国有个心理学家,在奶牛面前挂一块黄布,奶牛眼睛总是看见黄色的布,结果生出来的小牛也是全身黄毛。我想取名字最好不要取“愚”字,怕心里常想着愚,也会对愚发生好感。

  想自己缺点,想别人的优点

  在思维的时候,不要光对自己感兴趣,也要想想别人,而且要掌握一个原则,想自己的时候要想自己的缺点,想别人的时候,要想别人的优点,那么你的生活,不光是能去掉很多烦恼,而且还会天天愉快,因为你想到别人好处么你当然高兴。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天天想这个人多好啊,而起了瞋恨心,天天想自己不足的地方,能生惭愧心,心一惭愧,心就空掉了。

  无惭无愧,因为他执着恶法空不掉

  所以学佛法,你反复地听,反复地学,反复地想,每个字都有大作用,每个字都跟整个法义有联系,就看你悟不悟了。佛说过无惭无愧的人佛都救不了,因为他执着恶法空不掉。

  人格心理学 (29)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要别人了解你,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本次提要:

  ■ 傲慢的人容易着魔

  ■ 为了保护一个“我”,会出现强硬态度

  ■ 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

  ■ 缺乏母爱,会致成心理病态

  ■ 众生即父母,人间充满母爱

  ■ 要把注意力从自身上放到周围去

  ■ 要别人了解你,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傲慢的人容易着魔

  哪种人最容易着魔?傲慢的人容易着魔,傲慢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傲慢的资本,有两类,一类人,有学问,有财富,有地位,有名望,这都是傲慢的资本;还有一类,不懂佛法,愚痴的人也会起傲慢。不学佛法样样无知,容易搞错事情,明明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不知道,只知道凭好心,“我想的没错”,像这样能断烦恼吗?没有智慧,就会保留烦恼,当然容易产生傲慢。比不上人家,来一个反作用,叫妒忌,一妒忌,总是把别人贬低,有句话:“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这件事我来做,我会比他做得更好!”这就是妒忌,就是傲慢,其实他是看人挑担不吃力。没有尝过莲子心的人,他不知道莲子的心是苦的,这种也叫逆反心理。

  为了保护一个“我”,会出现强硬态度

  等到逆反心理一来,非但不接受,而且会变本加厉,种种做法都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保护自己,保护一个“我”,我的利益、我的名望、我的地位、我的知见。同时还会出现语言态度的强硬。

  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

  女同志应该是温柔的个性,有时胳膊伸出来也会像练过少林拳那样硬!从前上海乘公交车很挤,当我被挤进去时,旁边有一个真的像个铁棍那样把我挡住,我一看是女的,口里说:里边有小孩!(众笑)那是妈在保护孩子,而你呢?你保护一个“我”。

  缺乏母爱,会致成心理病态

  我年轻时,有个女青年特地请我给她个别治疗,其实我是集体治疗。她说得挺可怜,我就接受她要求。她一坐在人的旁边,就会紧张得发抖,她有什么特性?她说:“别人一个人会感到寂寞,叫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十天都不感到寂寞。”我给她做心理分析,花了很长时间,从她写的病史中找出她病的根源是缺乏母爱。所以心理力量不足,因为她母亲在战争年代在前线牺牲了。

  众生即父母,人间充满母爱

  上面只是举了个病例,对於缺乏爱的人,修行人也可以从后天补上啊,佛说众生皆父母,信佛的人到处都有父母,你可以从这里边吸取广大的爱。说他们又不给我,有时给你了,你不要嘛,你像木头一样。比如说,你来了,同学帮你把床铺好,你小时候谁给你铺床?妈给你铺床啦,这不是母爱吗?你生病了有人关心你,这不是母爱吗?有人陪你去看病,路上还保护你,照顾你,那不是母爱吗?你没有悟到呀!“众生皆父母”,父母就是众生,众生就是父母,讲也讲了,听也听了,就是不修,你不修咋成就呢?一只钟表停了,你不修咋会走啊,要修啊!

  要把注意力从自身上放到周围去

  所以我们要改变,不要只对自己发生兴趣。周围都是亲人,要对周围的人都发生兴趣,也就是说注意力不要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要发放到周围去,要这么做才能转变自我中心。具体来说,你们从各地来到这里,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就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以集体为中心,要看成我是集体中一分子,集体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要像关心自己那样去关心集体,关心周围的人。

  向外转——怪别人不理解自己

  向内转——要别人转向自己。

  要别人了解你,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不论向外转向内转,转来转去都在自我中心里转,没有跳出自我中心,看问题全是以我为中心去看问题。什么叫向外转?看到别人也会转向自己,两人发生矛盾,你不说话还算有修养。不是叫你不说话,先听听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可不可以参考。可是一般人不是这样,马上的反应就是:“你不理解我!”还是一个“我”。“你”在外面,“不理解我”转到“我”这儿来,要求人家必须理解“我”,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