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量只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或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养成狭小的习气就难以扩大。所以释迦佛说要发四弘誓愿,要“众生无边誓愿度”,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即使学不多学不到家,但你有这颗无量的心,你心就不会被狭隘挡住,心胸扩大,就容易接受佛之知见,否则你是转不过来的。
说法是慈悲心,启发是菩提心
我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批评话呢?因为有的学生实在不对啊!为了挽救她又不好指名,又不好当面跟她谈,怎么办呢?那么趁讲法的时候就把想启发她的话全加进去了,这么说,那么说,话这么多,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啦?从这面看,缺点;从那面看,完全是菩提心,慈悲心。
堕在“我”的泥坑里,就难摆脱“我”
有的同学心里也明白,老师今天讲法几乎都是对我讲的,是在启发我。差不多讲课我都围绕着她,开导她,因为有的同学我没有办法跟她讲话呀,她不听我的,要我听她的,我只有在讲课、讲法的时候还能说上几句,这么苦口婆心的启发,为什么还转变不了?因为她只关心“我”,不会去关心别人,去关心整个佛教,堕在“我”的泥坑里摆脱不了。
人格心理学 (2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本次提要:
■ 为了一个“我”,不达目的不罢休
■ 儿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欢父母注意他
■ 我慢贡高的人好自我表现
■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 自我中心的人,几句话一捧心就高举
■ 自我中心的人,很难接受别人对他的冷淡
■ 由压抑带来的总爆发,会带有危险性
■ 父母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为了一个“我”,不达目的不罢休
掉进自我中心以后,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只讲自己的道理,不听别人的道理,一天到晚以“我”为中心,“你们都来同情我啊,都来可怜我啊,都来安慰我啊,我多么可怜啊!”见人就诉苦,见人就哭丧着脸,为什么?一个“我”。以前有个专门喊头疼的同学,过去在别的地方给她住一个人一间房间,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她就天天闹,后来被我批评了几句,我叫同学们都搬出来,让她一个人睡,目的达到就不吵了。
儿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欢父母注意他
每个人都有自我中心,生下来就有,也包括后天的形成。从前一个家庭生几个孩子,父母宝贝的是头一个跟最后一个。头一个刚生,最后一个以后不生了,所以特别宝贝。那么生了头一个,又生了一个,如果父母宝贝小弟弟,老大就调皮捣蛋,如果父母不去理他,他会动得更厉害,也不像多动症;父母没看见,他会想办法使父母看到、听到,父母就会到他那里去关心他,他就好得多。根据儿童心理来分析,这是因为以前父母总是朝着他的,现在父母朝着小弟弟了,所以他要把父母再抢回来,哪怕父母骂他,打他两下,他也高兴,这是儿童为了引起父母对他的注意。
我慢贡高的人好自我表现
我慢贡高的人,如果没地方表现,他就会想办法让大家都去注意他,他好充分表现自己的我慢,否则大家不注意他,他表现给谁看呢?
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再表现我慢贡高,谁看得见?他也不想表现。如果真的一个人也在自我表现,这个人严重了,快到了精神病的边缘了。如果仅仅是独自出出气,不影响人家,这个人还算好的。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一般人要表现自己,如果没有可以突出自己的地方,就会突出自己的调皮捣蛋,声音小别人不注意,势必会大声说话,大家一被吸引,头跟着眼睛全转过来了,他(她)就会很得意,以为很了不起,大家都在注意他(她)。这个心态,即使不能说他坏,至少也是病态的不正常,因为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缺陷,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自我中心的人,几句话一捧心就高举
儿童经常喜欢别人对他注意,家里有客来,客人说他几句好话,“孩子挺乖的”,“很漂亮,很秀气”,几句话一捧,挑起了儿童的自我中心,心就高举了,他就会更加吸引你们对他的注意,在客厅里笑闹着,兜圈子,俗话叫“人来疯”,人来了他就“疯”啦,所以说这种“自我中心”从儿童开始就有。
自我中心的人,很难接受别人对他的冷淡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变本加厉地受宠爱。遇到旁人冷淡他,有的儿童就会以顽劣、调皮,处处吸引别人对他的注意。
由压抑带来的总爆发,会带有危险性
也有的儿童不是这样,闷在心里,很孤独,没有透气的机会,也没有表现的机会。孩子看到别人都在高兴,也想表现表现,就说:“妈,我也讲个故事。”妈说:“你就别讲了,你说话又说不清楚。”这个孩子看看别人很出风头,自己受到了冷淡只好闷在心里,总有一天大爆发,来个大表现。家里不好表现,他就到家门外去表现,他会把周围的小朋友全都召集来,开始表现了:“我是大队长。”自称队长,“立正。”那些小孩子也喜欢跟他闹着玩,这些都是缺乏正确的引导,自然会带有危险的。
父母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所以在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上,不懂得儿童心理,不懂得心理卫生,儿童成长后,难免会致成心理不健康。我56年开讲心理卫生,跟妹妹说过一句笑话,也是很有感触的话,听来有点异想天开,“如果我有一天做了卫生部长,我就要颁布一项法规,凡是要结婚的年轻男女都要经过一场儿童心理卫生考试,合格的才能结婚。因为我看到很多家庭对孩子的错误教养实在太多了。”这当然是口说大话,我连一个卫生科长都轮不着(众笑),今天这种话只好在课堂里说说。
人格心理学 (26)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自我封闭的人,
得到了宠爱,发展了自由散漫
本次提要:
■ 母爱的伟大,在于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
■ 妈妈照顾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 菩萨会把对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众生身上去
■ 要转移对病的注意力,劳动有好处
■ 同病相怜者应互相关怀,不要互相诉苦
■ 机能性的病,不必过于害怕
■ 自我封闭的人,得到了宠爱,发展了自由散漫
母爱的伟大,在于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
刚才的启发和举的例子,都是在说明自我中心,只对自己发生兴趣。母爱的伟大,在于她对儿子发生兴趣,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哪怕她平时对别人不发生兴趣,对自己发生兴趣,但是她在自己孩子面前,她会做到对自己不发生兴趣,对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照顾体贴无微不至!哪怕自己年纪轻轻,蓬着头,缩着腰,脏得不像一个人,她也不管,一心为了孩子,所以说母爱伟大,因为她爱孩子。
妈妈照顾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母亲肚子疼,听到孩子哭声,母亲会不顾自己的肚子痛,马上过去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孩子还不会讲话,只知道哭,母亲给他揉肚子,“你是不是肚子疼啊?妈给你揉揉啊。”结果她把自己肚子疼忘记了,自己肚子反而不疼了。
菩萨会把对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众生身上去
菩萨爱众生希望众生幸福,没有痛苦,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菩萨关心众生的痛苦,会忘掉自己的痛苦。在心理学上讲,这叫注意力的转移,从自己转到众生身上去,好比妈从自己转到孩子身上去。
要转移对病的注意力,劳动有好处
女众班过去有个同学,因病而表现出自我中心很严重,在我面前种种诉苦,其实像她这种病我是老资格了。我年轻时所得的神经衰弱年代可长啦,所以我总是劝她:“神经衰弱是心理上的障碍,不会有危险性的。”她偏要人家承认她、同情她,再三跟她说:“不要多想自己,多参加劳动会有好处,要转移注意力。”她听不进去,拔不出来。
同病相怜者应互相关怀,不要互相诉苦
假如寮房里有个同学肚子疼,另一个同学忽然也肚子痛,我相信她不会过去:“你生病啦,我去跟办公室说。”她正在为自己担忧,一看,你也疼了,很好,咱们同行(众笑),她可能会叫得更厉害:“哦唷,啊呀。”
机能性的病,不必过于害怕
众生的某些心态,北方人叫“撒娇”,陪过她去看医生的同学告诉我,因为她也说得太过分了,“只要一点响声我就整夜睡不着,头疼。”医生只好说:“像你这样集体生活不合适。”集体生活哪能一点没有响声呢?神经官能症是官能性的病,并不是器质性的病,一个佛弟子不必怕得这个样子。
自我封闭的人,得到了宠爱,发展了自由散漫
犹如吃奶,饮的是释迦佛的法乳,竟然不生长释迦佛的大雄大力。掉在这个中心里的人,往往拔不出来,打不进去,封闭得如此厉害,所以自我中心是很可怕的。能够转变的人,还有希望;如果你转变不了,也会朝恶劣的方向发展,修行人即使得到宠爱,可是发展了自由散漫,你在修行上打了一个大败仗。今天下课。(2001.5.5 第六讲完)
人格心理学 (27)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合群的人孤独,傲骨的自我欣赏都是一种病态
本次提要:
■ 自我中心就是“我执”,会发展到对别人的伤害
■ 现在最普遍的就是诽谤
■ 大家都执着一个“我”,怎能行“六和”呢
■ 很多人只对自己发生兴趣
■ 人世间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关系
■ 不合群的人孤独,傲骨的自我欣赏都是一种病态
自我中心就是“我执”,会发展到对别人的伤害
上次讲到自我中心是以自我为核心,只对自己发生兴趣。自我中心在佛法里讲就是我执,从我执发展到法执,执着我就发展我所,我的知见,总以自己的知见…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