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P2

  ..续本文上一页在人格上的缺陷,达到圆满的人格,对我们信佛的人来说,佛陀的人格是最圆满的。世间上研究的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圆满是相对而说,不是绝对的,也就是依世间上的观点角度看一个人的个性、情绪有什么缺点,把它弥补起来,这样就称圆满。

  朝着释迦佛圆满人格的方向去努力

  我们佛弟子要达到的人格圆满,就要以释迦佛为榜样。从断烦恼习气来说,烦恼习气完全断尽了才能叫圆满,从利益众生来说要培养种种优点,积累功德来圆满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以佛陀的圆满人格的精神来指导我们怎么样达到自身人格上的圆满。不管怎样,我们佛弟子要求人格的圆满,应该有个原则,要朝着释迦佛的圆满人格方向去努力。

  人格缺陷起源于“自我中心”

  不圆满的人格就叫人格缺陷。“缺”就是少了一些,“陷”就是陷下去了,也就失去了平衡。种种的人格缺陷都起源于自我中心,都以自我中心为基础,从自我中心上出生的、形成的,自我中心是人格缺陷的一个根子。

  一切烦恼起源于我执

  佛教导说:“一切烦恼都起源于我执。”我执就是一切烦恼的中心,有了这个中心,它会向四面八方出生种种错误的思想观点以及错误的要求。

  自我中心以“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即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核心。从前我们学习社会发展史,也有句话:“资产阶级以“我”为核心。”

  众生喜欢抓一个“我”,也就发展了一个“我”

  在以往社会里就靠这个力量去发展,推动一个“我”,发展一个“我”,也就是说众生喜欢抓一个“我”,那就让他从抓“我”的这个立场上去努力吧。

  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就是“我”在推动

  但是人不可能一个人孤零零生活,人类是群居生活,必然会跟周围的人发生联系,如果利用“我”为中心,极端地去发展,往往为了满足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利益,对周围人就有损害。为什么当年称资产阶级以“我”为核心?因为资产阶级往往唯利是图,利给谁啊?就是给“我”。做生意能赚钱就干,哪怕发展到道德品质的堕落,只要能赚钱,不好的事情他也会做。不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发财。例如伪劣商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呢?可是有人却干得起劲,为什么?“我”发财了。

  人做好事就因为有股“善”的力量

  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谎言、欺骗、打击,全是为了一个“我”,人类的自私,既然如此可怕,为什么社会到今天虽然有战争,但也有和平,虽然以“我”为核心,有时候却也会做点好事,这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完全丧失天良,还有股善的力量,不论知识也好,宗教也好,种种教育也好,还在宣扬着人类应有的同情和爱护的美德,要为他人奉献爱心,加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善良种子,使人类的同情心,并没有完全消失。

  人格心理学 (2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自私和奉献是人类善和恶的调和,

  也是名与利的调和

  本次提要:

  ■ 自私和奉献是人类善和恶的调和,也是名与利的调和

  ■ 佛主张佛弟子要走上“无我”的道路

  ■ 要把心里夹杂的“我”逐渐扫除掉

  ■ 我慢贡高的人佛法越学多,我执越提高

  ■ 修行修不好,就会消福造业

  ■ 出家人接受供养,要为人世间树立一个好榜样

  ■ 出家了起烦恼,造恶业,这个罪就更大了

  ■ 唸经为取财,可不是修行的路

  ■ 我慢大,脾气坏,无惭无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自私和奉献是人类善和恶的调和,也是名与利的调和

  自私和奉献这两者有时候会出现调和,也就出现了为了自己赚钱不择手段,另一面富起来的人又会拿出一部分钱做好事,从慈善事业中博得一个好名声。

  佛主张佛弟子要走上“无我”的道路

  佛教主张佛弟子一开始就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就要反对我执,放下我执,走上一条无我的道路,佛法始终是这么说的。

  要把心里夹杂的“我”逐渐扫除掉

  佛教讲因果,因的成分不纯粹,果也不纯粹,佛弟子在学佛修行这条路上一定要纯粹,即使我们由于水平有限,夹杂着一些“我”的东西,也可以学佛,但学佛的目的要把你夹杂的东西逐渐逐渐扫除掉。

  我慢贡高的人佛法越学多,我执越提高

  但有的佛弟子在学佛的过程中很不自觉,一方面佛法的观点在提高,另方面夹杂的我执也在提高。佛法越学越多,我执却越来越厉害,以自己的知见为准则,表现了我慢贡高。一个修行人把释迦佛反对的我执也同时提高,任其发展,这个修行怎么修?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修行修不好,就会消福造业

  修行修不好就会消福造业,怎么消福?今天吃一口饭,要牵涉到多少人的劳动?不仅仅是给你煮饭的劳动,还有农民种田的劳动,工人运输的劳动,制造农具的劳动……而我们给众生贡献了多少?人世间有很多都是白吃饭的。即使他认为自己有福气,福气也会有享完的时候,所以我们当居士的,一定要参加劳动,这叫培福。出家人呢?为了让他们安心修道,集中精力在自利上能够断烦恼,在利他上能够弘扬佛法,释迦佛规定出家人必须集中精力来完成解脱生死、弘扬正法的任务。

  出家人接受供养,要为人世间树立一个好榜样

  佛规定出家人不能在社会上谋生,所以出家人接受供养,为在家人培福,称为福田僧。那么你接受了这一份供养,就必须要累积种种修行功德,在断烦恼的功德上要不断增长,为人世间树立一个好榜样,在利他功德上要弘扬佛法,树立法幢。

  出家了起烦恼,造恶业,这个罪就更大了

  如果离开了这样的标准就糟了。居士吃饭还是吃自己的,出家人享受了众生的供养,如果再在出家人的队伍里起烦恼,造恶业,自由散漫,搞歪风邪气,破坏僧团和合,玷污佛门清净,非但不断在消福,而且在供养你的在家人面前做了坏榜样。这个罪就更大了。即使眼前能躲得过去,因果难逃啊!

  唸经为取财,可不是修行的路

  有的人由于不懂佛法,师父没有教育,他们的观念就是:“我是出家人,我就是师父,我师父也就是这样子。”那么究竟干了些啥呢?前两天看到你们写的一篇日记:“在小庙里这几年,只知道跟师父每天唸唸经,唸唸佛,也不知道干点啥。”出家人唸经、唸佛为修行,为报众生恩,可是为什么又要向众生索取钱财?唸《药师经》一百块,唸《金刚经》三百块,这条赚钱的路究竟是不是修行的路?

  我慢大,脾气坏,无惭无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现在有些人以师父自居,由于不懂佛法,我慢越来越大,脾气越来越坏,好比现在的独生子女吃父母的饭,在家里个个是小皇帝,这些小皇帝不劳动,白吃饭,文化水平也没有,就靠父母的宠爱,整天哇哇叫,要这样要那样,不依顺他就发脾气。如果佛门出现这样的“小皇帝”,不受善知识教育,无惭无愧,佛也救不了。

  人格心理学 (2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不会健康

  本次提要:

  ■ 现在男众女众都在退化

  ■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 当老师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 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不会健康

  ■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 心胸扩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观点

  ■ 说法是慈悲心,启发是菩提心

  ■ 堕在“我”的泥坑里,就难摆脱“我”

  现在男众女众都在退化

  怎么会形成这样的呢?还是由于一个“我”。现在男众女众都在退化,远远不如我在90年办学时的情况,现在有许多情况从前没见过。从前来报到的年轻出家人,懂得恭敬,谦虚,有的看见我就要顶礼,我告诉他,“我是居士,出家人不应该给居士顶礼。”他心里有点过意不去。现在怎么样?“我是出家人,老师是居士,管得了我吗?”也许是时代的变化。我并不是说你们在座的,这样的人都跑掉啦,因为他们不讲道理,也就跑了,我说:“你可以不受居士管,你不能不受老师管,你不能不受办公室管,你是来当学生的,哪个学生没有老师?你是学生呀。”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我慢贡高”第一个字就是“我”,从没想一想自己为社会,为大众做了多少贡献,一想到“我”,马上就起“慢”,就是我慢。“高”,矮子也会高,矮子气得暴跳如雷,一跳就高。

  当老师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有的人心里在想:“傅老师总喜欢批评”,那么我不说又该怎么办呢?师父宠爱你,让你自由散漫,老师也没有资格管你,如果法师能管,法师怎么也诉苦呢?以前隆莲法师就对我说:“现在出家人都管不了出家人。”出家人都没办法管出家人,看来并不是因为我是居士不能说,现在是谁也不能说,那么佛教怎么办?佛弟子的素质怎么办?任其这样降低下去啊?我做老师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不会健康

  这种充满烦恼的人,心理也始终不会健康,心胸狭隘,一切的人格缺陷也只有任其发展。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思想观点集中在“我”身上,这非但是佛教反对的,社会上也反对,这叫自私。连集中在别一个人身上也不恰当,何况集中在自己身上?佛一再说,心要无量,释迦佛唯恐我们心胸狭隘,心有执着,所以告诉我们,要礼拜十方佛,恭敬十方佛,把我们心量扩大到十方。

  心胸扩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观点

  在《阿含经》里释迦佛常有这样话:如果你能得到如来一个法,亲证一个法,如来保你获大神通,得大解脱。后来释迦佛说了四十九年法,越说越广,又说了大乘法,释迦佛并不希望众生心量狭隘,只抓一个法,心小果也小,因大果大,释迦佛希望我们成佛,不希望我们…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