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20)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为众生尽我所有作贡献
本次提要:
■ 一颗菩提心为众生
■ 修行就是修个变
■ 为众生尽我所有作贡献
■ 修行就是要在错路上赶快回头
■ 在修行路上回头,岂不白修了
■ 回向世俗很难出生死啊
■ 有觉悟的人轻伤不下火线
一颗菩提心为众生
心也能改造过来,自私能改造成一心为公;只为自己能改造成一颗菩提心为众生;想自己舒服,把苦事推给人家,也能改造成“自苦他安乐”;以前对大众的事情很不热情,“我没空啊,我自己事情都忙不了还管人家”,也能改变成多管大众少管自己。
修行就是修个变
你们常说:“老师很辛苦啊。”我昨天这儿讲完课,就赶回福鼎佛协文教部,上坡时气喘得不得不停好几次,可人一到马上就关心外地来的同学:“如果有事情要跟我谈,现在可以来。”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六点半了,请老师下去,跟全体同学聚一聚。”我一面下去,一面在昏沉。第二天早上照样两点半起来,三点钟带修禅定,讲“十二因缘”,讲了一个多小时,又赶来给你们讲课。人会变的呀,修行就是修一个变。
为众生尽我所有作贡献
男众部老师也辛苦得一点空也没有,有时候我对你们男女两部互相埋怨也很同情,你们埋怨什么?“我们女众部实在太忙,你们帮帮忙嘛。”男众部说:“我们实在没办法,你们自己解决吧。”结果教务处被我批评:“你们抽不出空帮忙,也该指导指导,为她们出个好主意。”总要转到菩提心上来,从文教部来这儿当老师的,个个是发菩提心的,辞了社会上的工作,七、八千,乃至万元工资不要了,来到这儿当义工,谁肯干?不肯干的人没转过来啊,转过来就肯干了嘛。说句比方的话,牛是尽我所有作供献,最辛苦。你不肯当牛,就做不到一辈子为众生作贡献。
佛教的精神就是讲自觉自愿,你不自觉不自愿,别人启发,你还会对抗,起恨心,那就不是修行了。
修行就是要在错路上赶快回头
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有一条总路线:“反其道而行之。”有封来信说,他看了我们寄去的材料,才深深感觉到佛陀的伟大,“我过去都错了,我今后要回过头来走。”佛教导众生就是叫你反过来走,因为众生走的路是流转生死的路,是烦恼受苦的路。觉悟了就应该回过头来走,不是有句老话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肯回头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教育,已经在自我改造。当然,回头要越快越好,走了一里路回头,只浪费一里路的时光。在错路上走得远,回来也远,修行就是要在错路上赶快回头。
在修行路上回头,岂不白修了
有一种人,回头了又回头,那就错了。知道佛伟大,听了佛的话能在错路上回头,很好啊!如果已经回头走的人还回过头去看看,这个人肯定走不快。所以修行人往修行路上走,这是从世俗的习惯回头;在修行路上你再回头,严重一点,头回过去,身子也回过去,两只脚也回过去,仍然回到原来的地方,修行岂不白修了?
回向世俗很难出生死啊
有人一退心,从哪里来就再回到哪里去,或者回小庙,或者回家。同学劝他:“回去这条路啊很难出生死,好马不吃回头草啊。”他笑笑:“反正流转生死这么多次了,再流转一次也没有关系。”这种知见已经邪了。
有觉悟的人轻伤不下火线
反其道而行之,过去自己错了,就要反过来做。从前经常迟到,今后提前五分钟进课堂;过去稍微有一点头疼,肚子里叽哩咕噜叫几下,“我请假”,觉悟了就会反过来做,轻伤不下火线,擦破一点皮,心里觉得苦啊,还像一个兵吗?
人格心理学 (2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
本次提要:
■ 请放心,我还没倒下去
■ 佛称弟子是勇敢的士兵
■ 心理病态的自疗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 勇敢面对,心就不怕
■ 靠同情、可怜、爱护,是幼儿园的洋娃娃
■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
■ 修行不知断我执,却说“怎么没有我”
■ 错的推给你,对的推向我,永远做老众生
■ 在家人心里只有我的儿子,出家人心里不要只有我的小庙
请放心,我还没倒下去
有一年我从四川回来,大热天,那个时候路风不好,列车员竟然不供应开水。到了一个站,有的人拿着茶杯向窗外用皮管给火车加水的人说:“给我一点吧,我渴死了。”我也拿茶杯要了点水喝,到苏州下了车,赶到大学门口就开始呕吐,还没有吐完,又拉了,马上进厕所,脸都白了,人也竖不起来,我照样按时上课,旁边学生说:“老师,你这样还能上课?”我说:“我还没倒下去,放心好了。”他给我拿来靠背椅,我不坐也不靠。开始真可怜,没气力,后来声音越讲越响。
佛称弟子是勇敢的士兵
小困难一冲就过去了,大困难也不要停脚步,绕个圈子就过去了。佛称佛弟子是勇敢的士兵,当然这不是跟人打仗,而是跟烦恼打仗,跟自己的懒惰、嚣张、坏脾气打仗。
心理病态的自疗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同学给你指出缺点要感谢,记在心里,今后要改正。我年青时的心理病态都是我自己改过来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前人行道是大方块的水泥地,两块中间有条缝。我从家里去上班,喜欢步行,我一只脚伸出去,总要迈在方块的中间,如果迈在线上,怎么也不痛快,我会把脚缩回来重走,麻烦不麻烦?好像有种无形的力量要我必须那么走,这叫“强迫行为症”。 病态心理、人格心理,我学得很多。后来我下决心,自己医自己的病,怎么医?当我走人行道迈到线上时,我偏不重走,就让脚自然地踩在边上,很快就改过来了。
勇敢面对,心就不怕
我一生受过很多苦难。我做过会计,在会计科,四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中间一架电话机。当有人无意中把电话机推到我桌上时,我就害怕。有时电话铃响了,他们几个没接,我就慌了,把帐本拿出来乱翻(众笑),表示我比你们还忙,没时间听电话。我怕电话怕到这个程度,你们不好理解,因为我有严重的口吃,我怕说话,怕别人笑我,爱面子啊。所以年轻时我是怀里揣着兔子生活的,心一直怦怦跳。有一天早晨,我最早一个到办公室,我瞪着眼看电话机,心想我为什么要怕你?(众笑)我早就做好思想准备,像上前线打仗那样给自己做好了思想动员,把电话机抓到面前:“你响吧,我等着你。”果然电话铃响了,我一点儿不紧张,高高兴兴拿起来:“你找谁啊?”这话流利而出,这就又是一个反其道行之的例子。
靠同情、可怜、爱护,是幼儿园的洋娃娃
我就是这样自我奋斗出来的。老靠人家同情、可怜、爱护,这是谁啦?幼儿园小朋友怀里的洋娃娃啦。我们来到福鼎两年多,人常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好,都很乖的。”还不是我训练出来的?也靠他们自己觉悟。
自我中心的人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
现在讲人格心理学的第一个内容,叫“自我中心”。把自己,把“我”作为生活的中心,作为人生道路上的中心,一切思想脾气的中心,这样的人还能好到哪里去?
佛门里边为名为利的人,核心还不是一个“我”?如果他专为别人,唯独没有“我”,这就不叫自我中心。
修行不知断我执,却说“怎么没有我”
听说有个单位搞业余演出,记者来拍照,有个演员竟然忘了演戏,面朝着照相机等着他拍,“你要拍拍我”,这就是自我中心。佛门里也常听到:“怎么没有我?”修行不知断我执,却处处以我为中心,做了点功德要看功德芳名,还怄气:“我供养了一千块,供养五十块的竟然排在我前面?”
苏州有个人听经来晚了,前面一排座位已坐满了,他气啊:“怎么第一排没我的位置?我昨天还供养了一个大冰箱。”意思是我是大居士,竟然前排没有我的位置!不是这个居士大,是冰箱大,这个“我”可真重啊!
错的推给你,对的推向我,永远做老众生
同学们之间出现矛盾,我来调解,很少听到“在这方面我也做得不对”,听到的尽是诉苦、告状,你怎么样怎么样,你是成心报复,……错的全推给你,对的推向我,这种习气不改,修行也修不好,永远做老众生。
在家人心里只有我的儿子,出家人心里不要只有我的小庙
儿童天真烂漫,很纯洁,隔壁小朋友来了,他高兴了,会把玩具给小朋友玩。纯洁的心里只有“你”,没有“我”。可是他妈回来了,邻居的小朋友就想回去了,孩子会说:“洋娃娃你拿回去玩。”妈脸色一沉,邻居小孩吓得溜走了。等邻居小孩一走,妈说:“你怎么不懂事?这个洋娃娃多贵啊!妈是买给你的。”我说这个妈教育不当,倒要跟她孩子学学,心里只有“我”,“我所”,“我的儿子”,“我买的洋娃娃是我的儿子玩的……”你们安心在这里学习,脑子里也要去掉一个“我”,我什么?我的小庙。(众笑)下课。(2001.4.28 第五讲完)
人格心理学 (2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众生喜欢抓一个“我”, 也就发展了一个我
本次提要:
■ 弥补人格缺陷,达到人格圆满
■ 朝着释迦佛圆满人格的方向去努力
■ 人格缺陷起源于“自我中心”
■ 一切烦恼起源于我执
■ 自我中心以“我”为中心
■ 众生喜欢抓一个“我”,也就发展了一个“我”
■ 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就是“我”在推动
■ 人做好事就因为有股“善”的力量
弥补人格缺陷,达到人格圆满
讲人格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我们…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