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人格上的缺陷,達到圓滿的人格,對我們信佛的人來說,佛陀的人格是最圓滿的。世間上研究的心理學,所說的人格圓滿是相對而說,不是絕對的,也就是依世間上的觀點角度看一個人的個性、情緒有什麼缺點,把它彌補起來,這樣就稱圓滿。
朝著釋迦佛圓滿人格的方向去努力
我們佛弟子要達到的人格圓滿,就要以釋迦佛爲榜樣。從斷煩惱習氣來說,煩惱習氣完全斷盡了才能叫圓滿,從利益衆生來說要培養種種優點,積累功德來圓滿我們的人格。今天我們以佛陀的圓滿人格的精神來指導我們怎麼樣達到自身人格上的圓滿。不管怎樣,我們佛弟子要求人格的圓滿,應該有個原則,要朝著釋迦佛的圓滿人格方向去努力。
人格缺陷起源于“自我中心”
不圓滿的人格就叫人格缺陷。“缺”就是少了一些,“陷”就是陷下去了,也就失去了平衡。種種的人格缺陷都起源于自我中心,都以自我中心爲基礎,從自我中心上出生的、形成的,自我中心是人格缺陷的一個根子。
一切煩惱起源于我執
佛教導說:“一切煩惱都起源于我執。”我執就是一切煩惱的中心,有了這個中心,它會向四面八方出生種種錯誤的思想觀點以及錯誤的要求。
自我中心以“我”爲中心
自我中心,即以“我”爲中心,以“我”爲核心。從前我們學習社會發展史,也有句話:“資産階級以“我”爲核心。”
衆生喜歡抓一個“我”,也就發展了一個“我”
在以往社會裏就靠這個力量去發展,推動一個“我”,發展一個“我”,也就是說衆生喜歡抓一個“我”,那就讓他從抓“我”的這個立場上去努力吧。
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就是“我”在推動
但是人不可能一個人孤零零生活,人類是群居生活,必然會跟周圍的人發生聯系,如果利用“我”爲中心,極端地去發展,往往爲了滿足自己而不考慮他人利益,對周圍人就有損害。爲什麼當年稱資産階級以“我”爲核心?因爲資産階級往往唯利是圖,利給誰啊?就是給“我”。做生意能賺錢就幹,哪怕發展到道德品質的墮落,只要能賺錢,不好的事情他也會做。不是爲了群衆的利益,而是爲了個人的發財。例如僞劣商品會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好處呢?可是有人卻幹得起勁,爲什麼?“我”發財了。
人做好事就因爲有股“善”的力量
人際關系中出現的種種謊言、欺騙、打擊,全是爲了一個“我”,人類的自私,既然如此可怕,爲什麼社會到今天雖然有戰爭,但也有和平,雖然以“我”爲核心,有時候卻也會做點好事,這是因爲人類還沒有完全喪失天良,還有股善的力量,不論知識也好,宗教也好,種種教育也好,還在宣揚著人類應有的同情和愛護的美德,要爲他人奉獻愛心,加上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善良種子,使人類的同情心,並沒有完全消失。
人格心理學 (23)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自私和奉獻是人類善和惡的調和,
也是名與利的調和
本次提要:
■ 自私和奉獻是人類善和惡的調和,也是名與利的調和
■ 佛主張佛弟子要走上“無我”的道路
■ 要把心裏夾雜的“我”逐漸掃除掉
■ 我慢貢高的人佛法越學多,我執越提高
■ 修行修不好,就會消福造業
■ 出家人接受供養,要爲人世間樹立一個好榜樣
■ 出家了起煩惱,造惡業,這個罪就更大了
■ 唸經爲取財,可不是修行的路
■ 我慢大,脾氣壞,無慚無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自私和奉獻是人類善和惡的調和,也是名與利的調和
自私和奉獻這兩者有時候會出現調和,也就出現了爲了自己賺錢不擇手段,另一面富起來的人又會拿出一部分錢做好事,從慈善事業中博得一個好名聲。
佛主張佛弟子要走上“無我”的道路
佛教主張佛弟子一開始就要走上一條清淨的道路,就要反對我執,放下我執,走上一條無我的道路,佛法始終是這麼說的。
要把心裏夾雜的“我”逐漸掃除掉
佛教講因果,因的成分不純粹,果也不純粹,佛弟子在學佛修行這條路上一定要純粹,即使我們由于水平有限,夾雜著一些“我”的東西,也可以學佛,但學佛的目的要把你夾雜的東西逐漸逐漸掃除掉。
我慢貢高的人佛法越學多,我執越提高
但有的佛弟子在學佛的過程中很不自覺,一方面佛法的觀點在提高,另方面夾雜的我執也在提高。佛法越學越多,我執卻越來越厲害,以自己的知見爲准則,表現了我慢貢高。一個修行人把釋迦佛反對的我執也同時提高,任其發展,這個修行怎麼修?是完全沒有希望的。
修行修不好,就會消福造業
修行修不好就會消福造業,怎麼消福?今天吃一口飯,要牽涉到多少人的勞動?不僅僅是給你煮飯的勞動,還有農民種田的勞動,工人運輸的勞動,製造農具的勞動……而我們給衆生貢獻了多少?人世間有很多都是白吃飯的。即使他認爲自己有福氣,福氣也會有享完的時候,所以我們當居士的,一定要參加勞動,這叫培福。出家人呢?爲了讓他們安心修道,集中精力在自利上能夠斷煩惱,在利他上能夠弘揚佛法,釋迦佛規定出家人必須集中精力來完成解脫生死、弘揚正法的任務。
出家人接受供養,要爲人世間樹立一個好榜樣
佛規定出家人不能在社會上謀生,所以出家人接受供養,爲在家人培福,稱爲福田僧。那麼你接受了這一份供養,就必須要累積種種修行功德,在斷煩惱的功德上要不斷增長,爲人世間樹立一個好榜樣,在利他功德上要弘揚佛法,樹立法幢。
出家了起煩惱,造惡業,這個罪就更大了
如果離開了這樣的標准就糟了。居士吃飯還是吃自己的,出家人享受了衆生的供養,如果再在出家人的隊伍裏起煩惱,造惡業,自由散漫,搞歪風邪氣,破壞僧團和合,玷汙佛門清淨,非但不斷在消福,而且在供養你的在家人面前做了壞榜樣。這個罪就更大了。即使眼前能躲得過去,因果難逃啊!
唸經爲取財,可不是修行的路
有的人由于不懂佛法,師父沒有教育,他們的觀念就是:“我是出家人,我就是師父,我師父也就是這樣子。”那麼究竟幹了些啥呢?前兩天看到你們寫的一篇日記:“在小廟裏這幾年,只知道跟師父每天唸唸經,唸唸佛,也不知道幹點啥。”出家人唸經、唸佛爲修行,爲報衆生恩,可是爲什麼又要向衆生索取錢財?唸《藥師經》一百塊,唸《金剛經》叁百塊,這條賺錢的路究竟是不是修行的路?
我慢大,脾氣壞,無慚無愧不受教,佛也救不了
現在有些人以師父自居,由于不懂佛法,我慢越來越大,脾氣越來越壞,好比現在的獨生子女吃父母的飯,在家裏個個是小皇帝,這些小皇帝不勞動,白吃飯,文化水平也沒有,就靠父母的寵愛,整天哇哇叫,要這樣要那樣,不依順他就發脾氣。如果佛門出現這樣的“小皇帝”,不受善知識教育,無慚無愧,佛也救不了。
人格心理學 (24)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不會健康
本次提要:
■ 現在男衆女衆都在退化
■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 當老師的,該說的話還是要說
■ 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不會健康
■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 心胸擴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觀點
■ 說法是慈悲心,啓發是菩提心
■ 墮在“我”的泥坑裏,就難擺脫“我”
現在男衆女衆都在退化
怎麼會形成這樣的呢?還是由于一個“我”。現在男衆女衆都在退化,遠遠不如我在90年辦學時的情況,現在有許多情況從前沒見過。從前來報到的年輕出家人,懂得恭敬,謙虛,有的看見我就要頂禮,我告訴他,“我是居士,出家人不應該給居士頂禮。”他心裏有點過意不去。現在怎麼樣?“我是出家人,老師是居士,管得了我嗎?”也許是時代的變化。我並不是說你們在座的,這樣的人都跑掉啦,因爲他們不講道理,也就跑了,我說:“你可以不受居士管,你不能不受老師管,你不能不受辦公室管,你是來當學生的,哪個學生沒有老師?你是學生呀。”
由“我”起“慢”,由“慢”而“高”
“我慢貢高”第一個字就是“我”,從沒想一想自己爲社會,爲大衆做了多少貢獻,一想到“我”,馬上就起“慢”,就是我慢。“高”,矮子也會高,矮子氣得暴跳如雷,一跳就高。
當老師的,該說的話還是要說
有的人心裏在想:“傅老師總喜歡批評”,那麼我不說又該怎麼辦呢?師父寵愛你,讓你自由散漫,老師也沒有資格管你,如果法師能管,法師怎麼也訴苦呢?以前隆蓮法師就對我說:“現在出家人都管不了出家人。”出家人都沒辦法管出家人,看來並不是因爲我是居士不能說,現在是誰也不能說,那麼佛教怎麼辦?佛弟子的素質怎麼辦?任其這樣降低下去啊?我做老師的,該說的話還是要說。
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不會健康
這種充滿煩惱的人,心理也始終不會健康,心胸狹隘,一切的人格缺陷也只有任其發展。
集中在“我”身上的人,就叫自私
思想觀點集中在“我”身上,這非但是佛教反對的,社會上也反對,這叫自私。連集中在別一個人身上也不恰當,何況集中在自己身上?佛一再說,心要無量,釋迦佛唯恐我們心胸狹隘,心有執著,所以告訴我們,要禮拜十方佛,恭敬十方佛,把我們心量擴大到十方。
心胸擴大,就容易接受佛之觀點
在《阿含經》裏釋迦佛常有這樣話:如果你能得到如來一個法,親證一個法,如來保你獲大神通,得大解脫。後來釋迦佛說了四十九年法,越說越廣,又說了大乘法,釋迦佛並不希望衆生心量狹隘,只抓一個法,心小果也小,因大果大,釋迦佛希望我們成佛,不希望我們…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20~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