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量只集中在自己一個人身上,或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養成狹小的習氣就難以擴大。所以釋迦佛說要發四弘誓願,要“衆生無邊誓願度”,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即使學不多學不到家,但你有這顆無量的心,你心就不會被狹隘擋住,心胸擴大,就容易接受佛之知見,否則你是轉不過來的。
說法是慈悲心,啓發是菩提心
我爲什麼要說這麼多的批評話呢?因爲有的學生實在不對啊!爲了挽救她又不好指名,又不好當面跟她談,怎麼辦呢?那麼趁講法的時候就把想啓發她的話全加進去了,這麼說,那麼說,話這麼多,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啦?從這面看,缺點;從那面看,完全是菩提心,慈悲心。
墮在“我”的泥坑裏,就難擺脫“我”
有的同學心裏也明白,老師今天講法幾乎都是對我講的,是在啓發我。差不多講課我都圍繞著她,開導她,因爲有的同學我沒有辦法跟她講話呀,她不聽我的,要我聽她的,我只有在講課、講法的時候還能說上幾句,這麼苦口婆心的啓發,爲什麼還轉變不了?因爲她只關心“我”,不會去關心別人,去關心整個佛教,墮在“我”的泥坑裏擺脫不了。
人格心理學 (2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本次提要:
■ 爲了一個“我”,不達目的不罷休
■ 兒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歡父母注意他
■ 我慢貢高的人好自我表現
■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 自我中心的人,幾句話一捧心就高舉
■ 自我中心的人,很難接受別人對他的冷淡
■ 由壓抑帶來的總爆發,會帶有危險性
■ 父母要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爲了一個“我”,不達目的不罷休
掉進自我中心以後,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只講自己的道理,不聽別人的道理,一天到晚以“我”爲中心,“你們都來同情我啊,都來可憐我啊,都來安慰我啊,我多麼可憐啊!”見人就訴苦,見人就哭喪著臉,爲什麼?一個“我”。以前有個專門喊頭疼的同學,過去在別的地方給她住一個人一間房間,我們沒有這個條件,她就天天鬧,後來被我批評了幾句,我叫同學們都搬出來,讓她一個人睡,目的達到就不吵了。
兒童也有自我中心,喜歡父母注意他
每個人都有自我中心,生下來就有,也包括後天的形成。從前一個家庭生幾個孩子,父母寶貝的是頭一個跟最後一個。頭一個剛生,最後一個以後不生了,所以特別寶貝。那麼生了頭一個,又生了一個,如果父母寶貝小弟弟,老大就調皮搗蛋,如果父母不去理他,他會動得更厲害,也不像多動症;父母沒看見,他會想辦法使父母看到、聽到,父母就會到他那裏去關心他,他就好得多。根據兒童心理來分析,這是因爲以前父母總是朝著他的,現在父母朝著小弟弟了,所以他要把父母再搶回來,哪怕父母罵他,打他兩下,他也高興,這是兒童爲了引起父母對他的注意。
我慢貢高的人好自我表現
我慢貢高的人,如果沒地方表現,他就會想辦法讓大家都去注意他,他好充分表現自己的我慢,否則大家不注意他,他表現給誰看呢?
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再表現我慢貢高,誰看得見?他也不想表現。如果真的一個人也在自我表現,這個人嚴重了,快到了精神病的邊緣了。如果僅僅是獨自出出氣,不影響人家,這個人還算好的。
突出自己,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一般人要表現自己,如果沒有可以突出自己的地方,就會突出自己的調皮搗蛋,聲音小別人不注意,勢必會大聲說話,大家一被吸引,頭跟著眼睛全轉過來了,他(她)就會很得意,以爲很了不起,大家都在注意他(她)。這個心態,即使不能說他壞,至少也是病態的不正常,因爲有以自我爲中心的人格缺陷,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自我中心的人,幾句話一捧心就高舉
兒童經常喜歡別人對他注意,家裏有客來,客人說他幾句好話,“孩子挺乖的”,“很漂亮,很秀氣”,幾句話一捧,挑起了兒童的自我中心,心就高舉了,他就會更加吸引你們對他的注意,在客廳裏笑鬧著,兜圈子,俗話叫“人來瘋”,人來了他就“瘋”啦,所以說這種“自我中心”從兒童開始就有。
自我中心的人,很難接受別人對他的冷淡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卻變本加厲地受寵愛。遇到旁人冷淡他,有的兒童就會以頑劣、調皮,處處吸引別人對他的注意。
由壓抑帶來的總爆發,會帶有危險性
也有的兒童不是這樣,悶在心裏,很孤獨,沒有透氣的機會,也沒有表現的機會。孩子看到別人都在高興,也想表現表現,就說:“媽,我也講個故事。”媽說:“你就別講了,你說話又說不清楚。”這個孩子看看別人很出風頭,自己受到了冷淡只好悶在心裏,總有一天大爆發,來個大表現。家裏不好表現,他就到家門外去表現,他會把周圍的小朋友全都召集來,開始表現了:“我是大隊長。”自稱隊長,“立正。”那些小孩子也喜歡跟他鬧著玩,這些都是缺乏正確的引導,自然會帶有危險的。
父母要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所以在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上,不懂得兒童心理,不懂得心理衛生,兒童成長後,難免會致成心理不健康。我56年開講心理衛生,跟妹妹說過一句笑話,也是很有感觸的話,聽來有點異想天開,“如果我有一天做了衛生部長,我就要頒布一項法規,凡是要結婚的年輕男女都要經過一場兒童心理衛生考試,合格的才能結婚。因爲我看到很多家庭對孩子的錯誤教養實在太多了。”這當然是口說大話,我連一個衛生科長都輪不著(衆笑),今天這種話只好在課堂裏說說。
人格心理學 (26)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自我封閉的人,
得到了寵愛,發展了自由散漫
本次提要:
■ 母愛的偉大,在于她對自己不發生興趣
■ 媽媽照顧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 菩薩會把對自己的注意力轉到衆生身上去
■ 要轉移對病的注意力,勞動有好處
■ 同病相憐者應互相關懷,不要互相訴苦
■ 機能性的病,不必過于害怕
■ 自我封閉的人,得到了寵愛,發展了自由散漫
母愛的偉大,在于她對自己不發生興趣
剛才的啓發和舉的例子,都是在說明自我中心,只對自己發生興趣。母愛的偉大,在于她對兒子發生興趣,她對自己不發生興趣。哪怕她平時對別人不發生興趣,對自己發生興趣,但是她在自己孩子面前,她會做到對自己不發生興趣,對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照顧體貼無微不至!哪怕自己年紀輕輕,蓬著頭,縮著腰,髒得不像一個人,她也不管,一心爲了孩子,所以說母愛偉大,因爲她愛孩子。
媽媽照顧了孩子,忘掉了自己
母親肚子疼,聽到孩子哭聲,母親會不顧自己的肚子痛,馬上過去問:“你怎麼啦,你怎麼啦?”孩子還不會講話,只知道哭,母親給他揉肚子,“你是不是肚子疼啊?媽給你揉揉啊。”結果她把自己肚子疼忘記了,自己肚子反而不疼了。
菩薩會把對自己的注意力轉到衆生身上去
菩薩愛衆生希望衆生幸福,沒有痛苦,就像母親愛自己的孩子,菩薩關心衆生的痛苦,會忘掉自己的痛苦。在心理學上講,這叫注意力的轉移,從自己轉到衆生身上去,好比媽從自己轉到孩子身上去。
要轉移對病的注意力,勞動有好處
女衆班過去有個同學,因病而表現出自我中心很嚴重,在我面前種種訴苦,其實像她這種病我是老資格了。我年輕時所得的神經衰弱年代可長啦,所以我總是勸她:“神經衰弱是心理上的障礙,不會有危險性的。”她偏要人家承認她、同情她,再叁跟她說:“不要多想自己,多參加勞動會有好處,要轉移注意力。”她聽不進去,拔不出來。
同病相憐者應互相關懷,不要互相訴苦
假如寮房裏有個同學肚子疼,另一個同學忽然也肚子痛,我相信她不會過去:“你生病啦,我去跟辦公室說。”她正在爲自己擔憂,一看,你也疼了,很好,咱們同行(衆笑),她可能會叫得更厲害:“哦唷,啊呀。”
機能性的病,不必過于害怕
衆生的某些心態,北方人叫“撒嬌”,陪過她去看醫生的同學告訴我,因爲她也說得太過分了,“只要一點響聲我就整夜睡不著,頭疼。”醫生只好說:“像你這樣集體生活不合適。”集體生活哪能一點沒有響聲呢?神經官能症是官能性的病,並不是器質性的病,一個佛弟子不必怕得這個樣子。
自我封閉的人,得到了寵愛,發展了自由散漫
猶如吃奶,飲的是釋迦佛的法乳,竟然不生長釋迦佛的大雄大力。掉在這個中心裏的人,往往拔不出來,打不進去,封閉得如此厲害,所以自我中心是很可怕的。能夠轉變的人,還有希望;如果你轉變不了,也會朝惡劣的方向發展,修行人即使得到寵愛,可是發展了自由散漫,你在修行上打了一個大敗仗。今天下課。(2001.5.5 第六講完)
人格心理學 (27)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不合群的人孤獨,傲骨的自我欣賞都是一種病態
本次提要:
■ 自我中心就是“我執”,會發展到對別人的傷害
■ 現在最普遍的就是誹謗
■ 大家都執著一個“我”,怎能行“六和”呢
■ 很多人只對自己發生興趣
■ 人世間很少找得到能平衡、持久的良好關系
■ 不合群的人孤獨,傲骨的自我欣賞都是一種病態
自我中心就是“我執”,會發展到對別人的傷害
上次講到自我中心是以自我爲核心,只對自己發生興趣。自我中心在佛法裏講就是我執,從我執發展到法執,執著我就發展我所,我的知見,總以自己的知見…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20~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