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斷除煩惱 爲徹底鏟除苦的根源,修解脫道
一首愉快的詩
一首愉快的詩
你們想不想抄這首愉快詩啊?你們寫吧,
“何必讓苦惱趕走焦慮,何必以焦慮換來苦惱,只要我現在愉快,一切陰郁都爲之開朗。”
好象天空的太陽,太陽一出來,烏雲就沒了。你現在愉快了嗎?還不愉快?那麼你再聽下去,
“愉快就是良藥,喜悅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寶。”
對不對啊,這該愉快了吧!還不愉快我再念下去,
“願我天天愉快,時時快樂,現在就高興。”
有人唸到這兒就高興了,你們大概又在想我業障重,高興不起來,好,我教你一個方法,你們學一學啊,
“看我臉上的微笑,”是啊,笑起來了,“放出了多麼令人喜愛的心花。”
笑得來臉象一朵花那樣,這是人人喜歡看的臉。
不要譏笑、冷笑、皮笑肉不笑
有人朝我笑嘻嘻,我覺得這個臉還是不錯的,等會兒笑停了,再看這個臉,就沒有笑的時候好看了,到底笑比不笑好看得多。至于有人說偏偏有一種笑比哭還要難看,這是少數的,是極個別的。語言也是這樣,你微笑著說話,語言內容、語言的聲音、語言的禮貌全會自然地美化出來的。當然了,要避免一種,內心在煩惱,在怄氣,又故意在笑,或者呢,內心在恨,卻故意想笑一笑,這是以笑去諷刺人家,那個笑可不好看了。有一種叫冷笑,有皮笑肉不笑,有譏笑,這種笑可千萬不能學。我們要從潔白的品德中,閃亮的內心中發出一個有智慧人的微笑。所以說我們要修布施的人,你隨時隨刻都可以給衆生一點布施供養,那就是供養他一個微笑。
天上快樂,不解決生死問題
今天要跟大家講中士的出離乘。中士的出離乘比下士的人天乘更快樂。
在人道裏,外道起勁地把人往天上拖,可是人間天上的外道都不知出離生死的法。佛陀出世度衆生出生死輪回,衆生最要緊的是把時間花在出離生死上。佛教的人天道並非爲了享福,而是爲了通過這一步趨向出離道。外道把人度到天上享福,福享完仍然六道輪回,能解決生死問題嗎?在我們佛弟子看來,你不認得路,搶著背病人,耽誤了時間咋辦?打個比方,一個人急病,熟路的尚未說話,旁邊有一人熱情又好心,背起病人就走,可是半途不認得路了,只好東問西問,有的指路人還指錯,繞了個大圈子,背到醫院,搶救也來不及了,真是瞎幫忙。
懂佛法,度衆生就不會走彎路
如果送病人去醫院,是個熟路人,不走彎路不耽誤病情,豈不更好?如果能遇到一個懂醫學的人,或是醫生,立即給病人開方配藥打針,病人好得快就更好了。以前,我遇到一個突然發病危急,氣往下沈的中年婦女,我忽然想起針灸有個急救的辦法,忙拿根縫衣針在她十個指尖上戳一針,她慢慢就轉過氣來了,我立即叫人把她送往醫院。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懂得佛法,懂得出離生死的法,度起衆生來可以直接引導他往出離生死路上走,何必去天上繞一圈,等福氣享完了,再在叁惡道裏碰頭呢?
佛度衆生,無非是使衆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的境界,就是把衆生度到彼岸,了脫生死。
釋迦佛不能度娑婆世界衆生嗎?
佛到娑婆世界來度衆生,既不是叫你到天上先去走一走,也不是叫你到他方世界先去看一看。不過你想去,他也不反對,是要你直接走了生死的道路,這是釋迦佛的本意。或許你心裏在想,娑婆世界苦,條件差呀,衆生能得度嗎?那釋迦佛何必到娑婆世界來成佛啊?釋迦佛有沒有講過,唯有娑婆世界的衆生我度不了?有講過嗎?因爲娑婆世界衆生能度,所以釋迦佛到娑婆世界來成佛。
越苦的地方越容易成就
講到苦,古今中外偉大的人物,出身都是苦的。不吃苦,好多人成了花花公子,農村裏叫二流子。苦不等于沒有用,受苦受難的人不等于這個人沒有用。這個觀念要糾正一下,不要太看不起自己,越是苦的地方越是出人才,越是苦的地方越是容易成就。
何必這麼自卑
說末法時期衆生很難成就,並不是釋迦佛的法到了末法時期了很難使你成就,而是你這個人,不聽釋迦佛的話,貪圖享受,執著煩惱,不照釋迦佛的法去修,很難成就。再冷靜地想想,釋迦佛當年在人間的時候,有那麼多弟子證阿羅漢果,這是事實。你說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以後了,你去問問生理學的教授看,是不是兩千年前的人是大腦兩半球,兩千年以後的人,大腦變成一半球了?他聽了,會莫名其妙,現在人還是大腦兩半球啊。你少了什麼呢?一樣都沒有少嘛。何必這麼自卑,這麼看不起自己,說“我是不可能證阿羅漢果的,因爲我煩惱重”,你不修行嘛,當然原地踏步了。你每天朝著斷煩惱的路走,你每天朝著消除業障的路走,一天輕一天。如果說一個衆生,在幾十年的修行中,一點都沒有變過,那是胡說八道。
說不會變就不是佛法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的人年輕時候進佛門還好一點,一到老年了更糟糕,我慢貢高,老氣橫秋啦!乃至執著自己的邪知邪見,他退步了,不象一個佛弟子了,原因是他自搞一套,只聽煩惱的話,不聽釋迦佛的話。但是還有一種人呢,一年比一年進步呢。我想起來了,咱們佛協文教部的這些年輕人,來的時候據他們自己說在社會上打牌、抽煙、喝酒全會,如今呢?有哪個抽煙啊,哪個喝酒啊?那麼你說呢,他們在變不在變啊?說不變不是佛法,叁法印,一切都無常,哪有不變的道理?
據說,現代修苦行的阿迦曼證了阿羅漢果
你們可能也知道,1949年圓寂的阿迦曼是一個現代阿羅漢,世界公認,末法時期照樣出阿羅漢,不過人們說他是修苦行的。可是我要提醒你們,佛教修苦行,不是象你們這樣亂搞啊,佛教修苦行的人還得吃飯啊,不吃飯吃樹皮草根是外道的苦行。所以當你們聽到修苦行的殊勝功德時,千萬不要自己亂搞,搞壞了身體咋辦?要根據釋迦佛的方法去搞的,五欲放不下,稍微有一點生活上不自在,吃的東西吃不大慣,馬上起煩惱,那你還修什麼苦行?我講這個話,不是鼓勵大家今天開始修苦行,不是這個意思,要慢慢來啊。
修苦行可不能讓自己餓肚子
我年青時,是日中一食的,一直到福鼎還是那個樣子,可能從去年開始,由于生病,居士們說我年紀大了,一定要我吃,我才恢複叁餐。我從前日中一食也是一步步來的。首先第一步你中午飯量要增加,然後晚上越吃越少,最後可以不吃,不吃要有個標准,你不覺得餓,否則餓了不吃餓壞了咋辦?然後再慢慢開始早上這一頓,也不吃,營養沒有少,因爲是叁頓糧食並在一頓吃。我從前中午能吃滿滿的兩大碗飯,要慢慢來啊。
心理上先做到“隨得喜足”
在生活中修苦行無非是放棄一個貪欲。既然懂得這個道理,你們現在身體並不好,不要在身體上去打主意,修苦行。我是講科學,那麼在什麼地方打主意?我教你們一個辦法,先在心裏打主意,“隨得喜足”,隨著你所得到的,就歡喜,就滿足,對一切沒有貪求的欲望,那叫真正的修苦行。由于心裏的功夫比較難做,所以配合行動,但是你們現在在行動上搞不起來,心裏先做起來嘛。你們對現在的生活歡喜不歡喜呐?第一不要起煩惱;第二也要講點現實,如果你們有什麼要求,盡管提出來,能夠辦到的總要給你們辦到。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爲編者所加,2001.3.24第二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6)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佛教修行人亦分叁格:
二、斷除煩惱 爲徹底鏟除苦的根源,修解脫道
先發個小願
說個明白,免得心腸谄曲
前幾天退學回去的同學,又打電話來請求要回來。她回去的原因是說她是北方人,吃不慣米飯,喜歡吃饅頭。我們聽到這句話馬上去買蒸鍋買面粉,蒸饅頭給她吃,結果還是走了。即使不走,可能過兩天又有第二個理由提出來,假如第二個理由也幫她解決了,還會有第叁個理由啦,真弄得我們勞而無功。這種叫做心腸谄曲。心谄曲,修行就不得成就,什麼叫不谄曲呢?你不要這麼說那麼說,你就幹脆說個明白。有人說,這麼說,可能佛學苑會留我,不讓我走。留得住嗎?
我們不應該使釋迦佛失望
只有媽媽能夠把孩子留住,什麼辦法?恰恰鄰居阿婆也不在,否則可托她照顧照顧,只能告誡孩子:“媽要去上班了,你聽話啊,一個上午在家裏玩啊,中午阿婆回來會給你煮飯的啊,來,來,來。”拿根繩子把孩子牽在床沿邊,這是爲了安全,不是完全綁住。那麼佛學苑出于一種愛護的心,赤誠的心,即使留你可不一定能留得住你,又不能把你綁起來的。有句老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沒有辦法的事”。何必玩什麼花招?弄得我們充滿希望,發揚熱情,極其關懷,結果白費辛苦,使人傷心,也是給予人一種痛苦。
話再說回來,我們修行,至少不應該使釋迦佛失望,因爲我們都是釋迦佛的弟子,釋迦佛度衆生目的是要到彼岸,證阿羅漢果,重擔已下,生死已了,這就是他的目的。
你出家的目的是什麼?
你們發心出家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出家的目的是爲什麼?我在隆昌寺時,有個小和尚,我特別喜歡他,因爲他最小,有一天我問他:“你這麼小年紀你就出家了?”“啊。”“你有沒有考慮過?”他回答:“出家就出家了呗。”我還問,“那你爲什麼要出家?”“出家好呗。”“出家好呗”——太簡單了!出家爲什麼?啊,(有人答:爲行佛道。)話不要說得太遠啊,還是說得近一點容易拿得著。
發大願路太遠,先發個小願
能海上師說過,發願發得太大,一下子拿不到,你就沒勁了。佛弟子一發願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先發一個小願,路近一點,也許你能走得到。路近一點就是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並不是不好啊,別搞錯了,有人一提到阿羅漢果就會哼鼻子,就好像幼兒園裏的小朋友。老…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