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9)▪P4

  ..續本文上一頁師說明天有中學的大哥哥來看你們,“哼,又不是大學。”自己也不想想,你小學還沒有進呢,還看不起一個中學生。

  小男孩學爸爸,那是鬧著玩

  佛自己也說我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大乘啊。自了生死不肯度衆生,叫小乘。心有大小法無高下啊。所以佛是先講出離法,後講菩薩乘。你出離法都沒有學到,看看你自己到底長多大了,兩個小孩鬧著玩,男孩子總是學爸爸,女孩子總是學媽媽。男孩子把爸爸的禮帽一戴,圍巾一圍,把爸爸的一件大衣一穿,即使短大衣也拖到地上了,說“我是爸爸”,那是鬧著玩,等他做爸爸的時候早哩,還是先去做小學生的好,現實一點。

  

  出家的目的是證阿羅漢果

  出家的目的是證阿羅漢果

  阿羅漢在了生死的話來說,已經究竟了。所以出家就是爲了斷煩惱,了生死,證阿羅漢果,沒有別的目的。至于你將來樹立法幢,弘揚佛法,廣度衆生,那是你擔荷如來家務,繼承如來的事業應盡的責任。釋迦佛對出家弟子的要求和目的,就是了生死,證阿羅漢果。

  女衆也能證阿羅漢果

  我再問你們,你們都是女衆,比丘尼能不能證阿羅漢果啊?(答:能)哎,一樣的,衆生是平等的。佛做太子的時候,他的姨媽出家了還不是證阿羅漢果?連我們那次文藝演出,演出一個蓮花女,後來經過佛的開導,修行也證阿羅漢果了。

  只有一種人不能證阿羅漢果

  你們說,證果到底是容易還是困難啊?可能你們認爲,“哎呀,我不說別人,像我這樣是沒得希望的。”“像我這樣,要證阿羅漢果,連鐵樹開花我都證不了。”這就不對了。只有一種人不能證阿羅漢果的,誰啊?就是《木偶奇遇記》裏的老木匠拿幾塊木片做的木頭人,只有神話小說裏的人是不能證阿羅漢果的。

  證果是難還是容易啊

  你們說,爲了求證阿羅漢果,你們思想中覺得難還是容易?(下沈默)都不說?說不出來,我幹脆教你們一個辦法,去學學那些好高骛遠說大話說玄妙話的人“非難非易啊”,“亦難亦易啊”,(衆笑)等于沒說。佛法真實的東西沒有學會了,這套倒學會了,盡挂在嘴上。你們出家幾年了,還沒有想過自己到底要拿到些什麼,是不是只想拿到一個小廟?如果說容易,別說咱們當學生的,你這個老師,我問你有沒有證阿羅漢果?如果說難,那麼爲什麼有人在末法時期證了阿羅漢果?

  有困難、有辦法、有希望

  如果說“對個別人是容易,對大多數人是不容易。”那爲什麼對大多數人不容易呢?我看要得到阿羅漢果是不難的。你們別想錯了,這叫有困難,有希望,有辦法。你會奇怪我講得跟人家不一樣,你到我這兒來學,當然應該要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話,聽聽我講的對不對。

  佛最笨的弟子也證了阿羅漢果

  如果說證阿羅漢果難,你們看,佛到鹿野苑說四谛法,說了叁次,五比丘個個證了阿羅漢果。後來呢,佛在廣大的時間裏講法,證果的弟子更多了,連最笨最笨的,一個叫周利槃陀的也證阿羅漢果了。你怎麼說難呢?你就根據自己修了這麼多年,一點信息也沒有,看他進佛門40年了,還是那個樣子,那麼根據你根據他,沒有證阿羅漢果。你沒有去分析,爲什麼證不到阿羅漢果?都茫然無知啊!

  說難,是人不是法的問題

  證果應該說是不難的,難就難在衆生沒有常心。我小時常聽媽說,“仙人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這是老婆婆的話啊,因爲我媽是文盲,她只會念“觀世音菩薩”。

  你們在斷煩惱的路上,要隨時隨刻檢查,隨時隨刻糾正,進步就快一點。覺性來了,發覺自己錯了,知道要改正,可是要不了半個小時,煩惱來了,仍然老樣子。是這個原因使我們證不到阿羅漢果,這是人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如來當初在鹿野苑說四谛法,說的是苦集滅道,今天我們在經書看到或者聽到講四谛法,仍是苦集滅道,法可沒有兩樣啊!是人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

  一會兒覺來一會兒迷,習慣養成沒勁了

  人被煩惱拖住了,一會兒覺來一會兒迷,象高山上的天氣,一會兒晴來一會兒雨。拖到後來沒勁了,形成習慣了。有的出家人常說:“我沒出家時,總以爲出家好,現在出了家,我也明白了,就是這麼回事。”這樣就很難成就很難證果。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爲編者所加,2001.3.24第二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7)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佛教修行人亦分叁格:

  二、斷除煩惱   爲徹底鏟除苦的根源,修解脫道

  要進入聖人之流,要歡喜出離乘

  沒陽光、不澆水,精神一萎,不死也枯

  花蕾保養得好,會一直往上升,一直到它開花爲止;保養不好,花還沒有開,已經萎了,軟綿綿,沒力氣了,花蕊也豎不起來,沒精神了,雖然沒有死,也跟枯的差不多了。爲什麼不能證阿羅漢果?是由于佛弟子的萎靡不振,沒有精神抖擻,軟綿綿,軟綿綿,連個頭也豎不正。師父也不保護你,既不給你澆水,又不給你曬太陽。

  要進入聖人之流,要歡喜出離乘

  我今天講法,要從法上給你們講話,把事情搞好也是人,搞壞也是人;幹事情幹得快也是人,幹得慢也是人;考100分的也是學生,考10分的也是學生。末法時期的衆生不能很快地證阿羅漢果,到底是佛的問題還是法的問題,還是你這個學生的問題?我們培養人才的目的,是要修行人進入聖人之流,我們不是培養佛學專家,我們的培養是高標准高要求的。所以通過剛才的講話,希望你們能歡喜出離乘。

  聲聞乘不等于度不了衆生

  修聲聞乘的人並不是等于說度不了衆生,也不等于說一個衆生也不肯度。我年輕時候由于聽人講法把阿羅漢說成是自了漢,自了生死,不管別人,其實不全對。如果不管別人,爲什麼東南亞國家被我們稱爲小乘國家,可是他們信佛的人,占人口比例有的要到90%以上;我們中國自稱大乘,可是信佛的人有多少,我看5%也沒有。他們認真啊,咱們自由散漫,而且連自己都難度。所以小乘不是不肯度衆生,是不肯發廣大菩提心。

  發大乘心,世世常行菩薩道

  菩薩發廣大心,所以叫大乘。佛叫我們要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死了,因爲有緣的衆生還未度了,再來人間度。而且大菩薩更偉大:非但要來人間度衆生,六道都願去度衆生,甯願投到牛胎馬胎裏去,因爲過去的父母就在牛裏,我必須要去度他們。哪有只管自己的菩薩,哪有只管自己的大乘?

  出家在家都要出離生死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在聲聞乘、出離乘的基礎上來發大心。沒有聲聞乘的基礎,在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那等于空中樓閣,等于人天培福了。能海上師稱這種叫“雞毛菩薩”,吹吹得很高,沒基礎很快掉下來,所以我根據《菩提道次第》的下士、中士、上士來分叁格,希望你們今天聽了第二格呢,不論出家在家都要出離生死。下課。

  

  要愛護自己的人格

  不清淨的錢供養,當師的不要

  我們把人格心理學結合佛學來講,也可以分成叁格,這是以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來分的,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中分爲下士、中士、上士,士就是人。如果夠下士道人格的話,他能夠保持在人天乘裏。培植人天乘的標准,主要是止惡修善,不止惡,修善是修不起來的。好比你去偷了人家東西來到佛菩薩面前,功德箱丟些錢,這怎能叫好事?嚴格說來,對社會上或者居士的供養,真正當師父的首先要了解清楚這個錢清淨不清淨,如果不清淨是不要的。

  止惡不修善,這個人沒有福氣的。不培植人天乘福氣,人天乘也就沒有你的資格。

  宗教勸人爲善,了不脫生死

  止惡修善能修起來,也不過是人天乘的資格,人天乘當然了不脫生死。所以拿社會上的好人來說,僅僅是人道裏的好人,福氣大了生天。宗教就是這樣,它有好的一面,勸人爲善,可是他了不脫生死。以前,聽說上海有這樣一位老太太,每天下午熬大鍋的稀粥,送到醫院去,分給病人吃,她每天是如此,我們看起來這叫培福。

  要愛護自己的人格

  那麼人天乘都不夠資格,下叁惡道的事情咱們就不講了。人沒有人格,死後肯定做不到人,因爲人這一格,他排不進去。所以我們最起碼要能夠爭取到不要下叁惡道,要愛護自己的人格。

  五戒保人身

  佛說“五戒保人身”,所以你要走人道,就要根據五個標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呢,社會上人貪吃,殺生是很厲害的。拿佛弟子修行人來說,小至蟲蟻都不殺。不妄語呢,古今中外,不管什麼朝代都是有共同的觀點:說假話是卑鄙的。佛弟子不能說假話,妄語是犯戒的,也就是說你不喜歡別人來騙你,你也不應該去騙別人。凡是能夠做得到就做,做不到就不要勉強,不要用妄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沒有人格的人做的事情。不偷盜,不論怎樣窮或者等錢用也不能偷盜,至于說別人幫助你這是可以的,但是幫助要自發的。不邪淫,出家人是不能結婚的,也不能到某個地方去什麼卡拉OK,抱女人,這是犯根本戒的。我從前到某個名山道場教學,有人告狀到佛教協會,佛教協會就把這個犯戒的出家人調走了。大和尚告訴我說:“老師啊,這種事情比犯淫戒更嚴重。”什麼事情?現在有個名字叫同性戀,就是同樣是男性,同樣是女性,兩人發生了一種分不開的感情,乃至于發展到有某種行動。這位大和尚說這比男女之間的邪淫罪還要嚴重,可能是下了地獄就永無出期了。據我知道,出家人有個規定:一張床不能睡兩個人。還有一條,不飲酒,那是放逸戒。修大乘菩薩法尚能開戒,但是酒戒不能開,“開中唯除酒”,酒這個刺激容易使人糊塗,使人興奮控製不住,什麼壞事都幹。所以簡單明確地講,所謂人格,按照佛門的規矩,至少這五條要做到,叫五戒。五戒一條都不能少,才能保人身,五戒就是培養你做人的人格,…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