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10)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弘法有功德,貪名利下地獄
本次提要:
■ 迷不迷,看你依教奉行還是以身謗法
■ 弘法有功德,貪名利下地獄
■ 要離開苦因,才沒有苦
■ 圖享受,不報衆生恩也叫迷
■ 未到臨終,還得爲娑婆世界作貢獻
迷不迷,看你依教奉行還是以身謗法
所以信佛、聽法、修行,能依教奉行,福氣再大,也不會迷啊!有的人進了佛門,福氣很大,可是他不肯照佛的話去做,不肯修行,不肯離開五欲,當了大法師,不到寺院挂單,住五星級賓館。有的不見得不懂戒律,現在有名有利可圖,又何必這麼清苦?還自稱是弘揚佛法!你弘揚什麼佛法?不斷煩惱的佛法?是在弘揚以身謗法嗎?像這種人福氣越大越迷,眼睛一閉就下地獄。
弘法有功德,貪名利下地獄
我年輕時聽人說:“當法師十個倒有九個要下地獄”,那時沒有辨別能力,只要出自佛門人的嘴我都聽得進去。後來聽法多了,慢慢就懂,弘揚佛法只有功德,哪有罪過呢?弘揚佛法度衆生有罪過,那釋迦佛說了49年法豈不罪過最大了?這種話的矛盾竟然沒人發現,由于向愚夫愚婦學習,愚成這個樣子。那些農村的愚夫愚婦背個黃包包,燒起錫箔黃紙來,也挺高興啊!國外有個“愚人節”,“愚人節”是鼓勵你做笨事,開玩笑,讓大家胡鬧胡鬧,解放解放,但也只有一天啊。如果365天都過愚人節,那這國家還像樣啦?後來我才明白應該有正確的理解,弘揚佛法有功德,度衆生哪有罪過?可是,當法師最容易獲得恭敬供養,如果你在這樣的環境裏貪名利了,這個貪名利的心會使你下地獄,並不是當法師會下地獄,這是辯證的呀。
要離開苦因,才沒有苦
中士這一格要修離苦。天道不究竟,仍有生死流轉的苦,所以要離苦,要懂得享受的快樂不是真快樂,因爲潛伏著苦的因素。只有離開了苦的因素,才沒有苦,就叫快樂,所以要修出離道,出離生死輪回,像這樣一格的修行人,境界就高了。
圖享受,不報衆生恩也叫迷
到了上士道,心量要放大,一切衆生皆是父母,哪可自管自呢?你往世享受了多少人世間的父母、親戚、朋友給你的照顧、幫助,才能活到老死啊!一世一世,在六道裏流轉,這種父母親人多多少少,他們都還在衆生道裏。今世父母又如此地愛你、照顧你,把你養大,周圍的親戚還有那些好朋友,又是如此地給你輸送溫暖,有糧食給你吃,布匹給你穿,汽車給你坐,你才有今天。說那個我用錢買的,你的錢哪裏來的?難道你是兩只手握著鈔票生下來的?還不是大家幫助你掙來的?在國內,從前大家都是窮碰窮,全靠你照顧我,我照顧你。受了人家很多的恩德,有的人因爲家裏要照顧,想盡辦法幫他把農村戶口調到城市來,沒工作給他找工作,找工作要托多少朋友,一個環節扣一個環節,要牽動多少人啊!像這樣的恩德尚未報,修行人竟然不去度他們,這也叫迷了。
未到臨終,還得爲娑婆世界作貢獻
我們國家的開放政策,你要出國,國家不反對,還幫助你,給你護照,只要那邊簽證來就可以去。可是洋裝穿在身,一顆中國心,想出國的人可不能把中國的科技人員全動員走光了,祖國要建設啊!釋迦佛的弟子,祖國就在娑婆世界,我不反對臨終一刹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很好,你臨死什麼事情都幹不成了嘛,你願去西方就到西方淨土,願去東方就到東方淨土,可是你現在還不到臨終啊,你應該報報釋迦佛的恩,報報衆生的恩才對啊!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爲編者所加,2001.4.6第叁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11)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佛教心理學以佛法觀點爲基礎
本次提要:
■ 大家不弘法,佛法不就消滅了
■ 犧牲自己爲衆生才叫菩薩乘
■ 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都要修起來
■ 佛教心理學以佛法觀點爲基礎
■ 人格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 情緒好,心理就有力量
■ 人的情緒往往受天氣和光的影響
大家不弘法,佛法不就消滅了
當年,有兩位比丘尼來看我,一個說:“現在一進佛門就要我拿著念珠念佛,天天念,也不知能念出啥個名堂來?”在青春的大好時光裏,卻沒有報恩的思想,也沒有學法修行的思想。假如老年人,聽課坐不住,弘法工作幫不了忙,自然可以整天好好念佛。如果跟你們這些發心來做弘法工作的年輕人說:“回去好好念佛。”那麼弘法工作沒人幹了,佛法不就消滅了?
犧牲自己爲衆生才叫菩薩乘
無論修什麼法門,別忘記了學法,斷煩惱,度衆生。你喜歡修禅定,從早坐到晚,人家還得給你煮飯,又不是茅山道士,整天地坐著一動也不動。從前同學間鬧矛盾,叫他幫廚,他說我現在要打坐,坐完了來又說我現在要念經,念完經又說要打坐,所以煮飯的人就說:“憑什麼我要給你煮飯吃?我也只煮給自己吃。”不管同學,不考慮釋迦佛的事業,不報衆生恩,說句實話,叫自私的修行人,忘恩負義的修行人,這種情況就跟菩薩行格格不入。讓別人先成就,讓別人先證果,讓別人先成佛,任勞任怨把大衆照顧好,爲了衆生犧牲自己,這才叫菩薩乘。
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都要修起來
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叁種人格都要修起來,不能停止不前。了脫生死了,佛還要叫你回小向大,到衆生裏去爲衆生服務。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總統府裏有條標語,要做人民的公仆。仆就是仆人。毛主席也說,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現在的佛門裏的人卻說了句反話:“關起門來修,”把衆生關在門外,什麼事情都不要管,趕快走路,卻口口聲聲“我們是大乘”,還以自己是最爲上乘,哪有這種大乘佛教?哪有這種菩薩?要不脫離出離乘,走向菩薩乘。修出離乘可以證果,即使菩薩乘路途遙遠,很難修,走得慢一點,你也不吃虧,因爲可以成佛啊!出離乘也不修,菩薩法也害怕,只管自己,那什麼也得不到。
佛教心理學以佛法觀點爲基礎
下一課開始要講到人格心理學上去,我爲你們講心理學先從佛法觀點上打基礎。不以佛法的觀點爲基礎,我就變了一個講普通心理學的老師了,我到佛學苑來講心理學是引導你們如何進入佛教的高級心理學,如何從人格的培養上去進入佛的人格,是這麼一個善巧方便罷了。(2001.4.6 第叁講完)
人格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 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前幾次我們把人格從通常的道德修養和佛教修行角度分成叁格,這是我們世間上的人在修行時分成的叁格。今天我們要從心理學上來講,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人格,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等等。
情緒好,心裏就有力量
人的千頭萬緒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所以叫情緒。由此可見,情緒無非是從人的千頭萬緒中出生的喜怒哀樂,我們常以喜怒哀樂來概括人的種種情緒。情緒既然屬于人的心理現象,那麼情緒好,我們心裏就有力量;情緒不好,心裏力量就差了。
人的情緒往往受天氣和光的影響
科學家說:人的情緒往往受天氣和光的影響。我們自身也有感覺,人在清早的時候,情緒比較好,不僅跟清早睡醒了精神飽滿有關系,跟清早的空氣、陽光、時間也都有關系,尤其是清晨的陽光。人經過漫長的黑夜醒來,一見到早晨的陽光,這個時候情緒遠遠比晚上好得多。到了晚上,面臨著黑暗,情緒就容易低沈。晴天的中午雖然光明很亮,可是人到了中午難免有些疲勞,就有點煩躁,過于猛烈的光明對人有時候有欠合適,所以從這叁個時辰來看,清早的光明最好。清早時候整個大地從極其安靜中開始活躍起來,所以人類在清早就會出現朝氣蓬勃的樣子。有句話,一日之計在于晨,清晨學習最好,腦子特別清醒,容易記憶。光明對人體很有影響,乃至對我們的疾病也有明顯的反應,例如心髒病,尤其是對神經性的病,連脈博的跳動都會産生明顯的影響,而這種作用都離不開人在情緒上産生的種種反應。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爲編者所加,2001.4.13第四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12)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情緒用得不當,像把殺人的軟刀子
本次提要:
■ 情緒不能偏向于極端
■ 壓抑、自卑幹不成大事,要有理想、開朗的心理力量
■ 智慧的語言能調動人的情緒
■ 情緒用得不當,像把殺人的軟刀子
■ 語言造成的創傷,是很難愈合的
■ 氣量小的人,十年了還是冤家
■ 一句話治好病,一句話害死人
情緒不能偏向于極端
所以醫生、學校老師、父母,都必須要掌握好這個情緒問題。老師爲什麼要對學生鼓勵?那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醫生爲什麼要對病人安慰?也是在穩定病人的情緒,因爲病人情緒通常是苦惱、焦慮、憂愁、低沈。父母爲什麼對孩子時而輸送溫暖?時而訓斥?主要是平衡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情緒偏向于極端,要麼囂張、頑皮,要麼低沈、抑製,這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很不利。所以心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題,心理成長發展好,掌握好,就能幹出番大事業。
壓抑、自卑幹不成大事, 要有理想、開朗的心理力量
心理必須健康,心理健康從哪兒入手?就是從情緒入手。如果一個孩子心理上放不出陽光來,情緒總是低沈,這個孩子的發展,在個性上就要變成壓抑,容易自卑,將來幹不成什麼大事,庸庸碌碌過一生還算不錯,乃至會消極厭世。如果這個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長一向是開朗的、樂觀的,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有理想、…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