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

  人格心理学 (10)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弘法有功德,贪名利下地狱

  本次提要:

  ■ 迷不迷,看你依教奉行还是以身谤法

  ■ 弘法有功德,贪名利下地狱

  ■ 要离开苦因,才没有苦

  ■ 图享受,不报众生恩也叫迷

  ■ 未到临终,还得为娑婆世界作贡献

  迷不迷,看你依教奉行还是以身谤法

  所以信佛、听法、修行,能依教奉行,福气再大,也不会迷啊!有的人进了佛门,福气很大,可是他不肯照佛的话去做,不肯修行,不肯离开五欲,当了大法师,不到寺院挂单,住五星级宾馆。有的不见得不懂戒律,现在有名有利可图,又何必这么清苦?还自称是弘扬佛法!你弘扬什么佛法?不断烦恼的佛法?是在弘扬以身谤法吗?像这种人福气越大越迷,眼睛一闭就下地狱。

  弘法有功德,贪名利下地狱

  我年轻时听人说:“当法师十个倒有九个要下地狱”,那时没有辨别能力,只要出自佛门人的嘴我都听得进去。后来听法多了,慢慢就懂,弘扬佛法只有功德,哪有罪过呢?弘扬佛法度众生有罪过,那释迦佛说了49年法岂不罪过最大了?这种话的矛盾竟然没人发现,由于向愚夫愚妇学习,愚成这个样子。那些农村的愚夫愚妇背个黄包包,烧起锡箔黄纸来,也挺高兴啊!国外有个“愚人节”,“愚人节”是鼓励你做笨事,开玩笑,让大家胡闹胡闹,解放解放,但也只有一天啊。如果365天都过愚人节,那这国家还像样啦?后来我才明白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弘扬佛法有功德,度众生哪有罪过?可是,当法师最容易获得恭敬供养,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贪名利了,这个贪名利的心会使你下地狱,并不是当法师会下地狱,这是辩证的呀。

  要离开苦因,才没有苦

  中士这一格要修离苦。天道不究竟,仍有生死流转的苦,所以要离苦,要懂得享受的快乐不是真快乐,因为潜伏着苦的因素。只有离开了苦的因素,才没有苦,就叫快乐,所以要修出离道,出离生死轮回,像这样一格的修行人,境界就高了。

  图享受,不报众生恩也叫迷

  到了上士道,心量要放大,一切众生皆是父母,哪可自管自呢?你往世享受了多少人世间的父母、亲戚、朋友给你的照顾、帮助,才能活到老死啊!一世一世,在六道里流转,这种父母亲人多多少少,他们都还在众生道里。今世父母又如此地爱你、照顾你,把你养大,周围的亲戚还有那些好朋友,又是如此地给你输送温暖,有粮食给你吃,布匹给你穿,汽车给你坐,你才有今天。说那个我用钱买的,你的钱哪里来的?难道你是两只手握着钞票生下来的?还不是大家帮助你挣来的?在国内,从前大家都是穷碰穷,全靠你照顾我,我照顾你。受了人家很多的恩德,有的人因为家里要照顾,想尽办法帮他把农村户口调到城市来,没工作给他找工作,找工作要托多少朋友,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要牵动多少人啊!像这样的恩德尚未报,修行人竟然不去度他们,这也叫迷了。

  未到临终,还得为娑婆世界作贡献

  我们国家的开放政策,你要出国,国家不反对,还帮助你,给你护照,只要那边签证来就可以去。可是洋装穿在身,一颗中国心,想出国的人可不能把中国的科技人员全动员走光了,祖国要建设啊!释迦佛的弟子,祖国就在娑婆世界,我不反对临终一刹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很好,你临死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了嘛,你愿去西方就到西方净土,愿去东方就到东方净土,可是你现在还不到临终啊,你应该报报释迦佛的恩,报报众生的恩才对啊!①

  (注①根据傅味琴讲稿编,小标题为编者所加,2001.4.6第三讲未完)

  人格心理学 (11)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佛教心理学以佛法观点为基础

  本次提要:

  ■ 大家不弘法,佛法不就消灭了

  ■ 牺牲自己为众生才叫菩萨乘

  ■ 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都要修起来

  ■ 佛教心理学以佛法观点为基础

  ■ 人格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 情绪好,心理就有力量

  ■ 人的情绪往往受天气和光的影响

  大家不弘法,佛法不就消灭了

  当年,有两位比丘尼来看我,一个说:“现在一进佛门就要我拿着念珠念佛,天天念,也不知能念出啥个名堂来?”在青春的大好时光里,却没有报恩的思想,也没有学法修行的思想。假如老年人,听课坐不住,弘法工作帮不了忙,自然可以整天好好念佛。如果跟你们这些发心来做弘法工作的年轻人说:“回去好好念佛。”那么弘法工作没人干了,佛法不就消灭了?

  牺牲自己为众生才叫菩萨乘

  无论修什么法门,别忘记了学法,断烦恼,度众生。你喜欢修禅定,从早坐到晚,人家还得给你煮饭,又不是茅山道士,整天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从前同学间闹矛盾,叫他帮厨,他说我现在要打坐,坐完了来又说我现在要念经,念完经又说要打坐,所以煮饭的人就说:“凭什么我要给你煮饭吃?我也只煮给自己吃。”不管同学,不考虑释迦佛的事业,不报众生恩,说句实话,叫自私的修行人,忘恩负义的修行人,这种情况就跟菩萨行格格不入。让别人先成就,让别人先证果,让别人先成佛,任劳任怨把大众照顾好,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才叫菩萨乘。

  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都要修起来

  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三种人格都要修起来,不能停止不前。了脱生死了,佛还要叫你回小向大,到众生里去为众生服务。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总统府里有条标语,要做人民的公仆。仆就是仆人。毛主席也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的佛门里的人却说了句反话:“关起门来修,”把众生关在门外,什么事情都不要管,赶快走路,却口口声声“我们是大乘”,还以自己是最为上乘,哪有这种大乘佛教?哪有这种菩萨?要不脱离出离乘,走向菩萨乘。修出离乘可以证果,即使菩萨乘路途遥远,很难修,走得慢一点,你也不吃亏,因为可以成佛啊!出离乘也不修,菩萨法也害怕,只管自己,那什么也得不到。

  佛教心理学以佛法观点为基础

  下一课开始要讲到人格心理学上去,我为你们讲心理学先从佛法观点上打基础。不以佛法的观点为基础,我就变了一个讲普通心理学的老师了,我到佛学苑来讲心理学是引导你们如何进入佛教的高级心理学,如何从人格的培养上去进入佛的人格,是这么一个善巧方便罢了。(2001.4.6 第三讲完)

  人格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 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前几次我们把人格从通常的道德修养和佛教修行角度分成三格,这是我们世间上的人在修行时分成的三格。今天我们要从心理学上来讲,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人格,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等。

  情绪好,心里就有力量

  人的千头万绪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所以叫情绪。由此可见,情绪无非是从人的千头万绪中出生的喜怒哀乐,我们常以喜怒哀乐来概括人的种种情绪。情绪既然属于人的心理现象,那么情绪好,我们心里就有力量;情绪不好,心里力量就差了。

  人的情绪往往受天气和光的影响

  科学家说:人的情绪往往受天气和光的影响。我们自身也有感觉,人在清早的时候,情绪比较好,不仅跟清早睡醒了精神饱满有关系,跟清早的空气、阳光、时间也都有关系,尤其是清晨的阳光。人经过漫长的黑夜醒来,一见到早晨的阳光,这个时候情绪远远比晚上好得多。到了晚上,面临着黑暗,情绪就容易低沉。晴天的中午虽然光明很亮,可是人到了中午难免有些疲劳,就有点烦躁,过于猛烈的光明对人有时候有欠合适,所以从这三个时辰来看,清早的光明最好。清早时候整个大地从极其安静中开始活跃起来,所以人类在清早就会出现朝气蓬勃的样子。有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学习最好,脑子特别清醒,容易记忆。光明对人体很有影响,乃至对我们的疾病也有明显的反应,例如心脏病,尤其是对神经性的病,连脉博的跳动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这种作用都离不开人在情绪上产生的种种反应。①

  (注①根据傅味琴讲稿编,小标题为编者所加,2001.4.13第四讲未完)

  人格心理学 (12)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情绪用得不当,像把杀人的软刀子

  本次提要:

  ■ 情绪不能偏向于极端

  ■ 压抑、自卑干不成大事,要有理想、开朗的心理力量

  ■ 智慧的语言能调动人的情绪

  ■ 情绪用得不当,像把杀人的软刀子

  ■ 语言造成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

  ■ 气量小的人,十年了还是冤家

  ■ 一句话治好病,一句话害死人

  情绪不能偏向于极端

  所以医生、学校老师、父母,都必须要掌握好这个情绪问题。老师为什么要对学生鼓励?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医生为什么要对病人安慰?也是在稳定病人的情绪,因为病人情绪通常是苦恼、焦虑、忧愁、低沉。父母为什么对孩子时而输送温暖?时而训斥?主要是平衡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情绪偏向于极端,要么嚣张、顽皮,要么低沉、抑制,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很不利。所以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题,心理成长发展好,掌握好,就能干出番大事业。

  压抑、自卑干不成大事, 要有理想、开朗的心理力量

  心理必须健康,心理健康从哪儿入手?就是从情绪入手。如果一个孩子心理上放不出阳光来,情绪总是低沉,这个孩子的发展,在个性上就要变成压抑,容易自卑,将来干不成什么大事,庸庸碌碌过一生还算不错,乃至会消极厌世。如果这个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长一向是开朗的、乐观的,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有理想、…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