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充满希望,一会儿又疲沓,懒懒散散,时刻时刻在变,由此可以说明,我们形成的个性也可以改变。
凡夫强调一切,还是起源于凡夫知见
人们总是强调个性,你有你的个性,我有我的个性,这样强调下去,连佛都有不同的个性了,这就变成笑话了。强调凡夫的一切,基本上还是起源于凡夫知见。
个性改一改,也能合得来
社会上人强调个性,还可以说得过去,因为他们智慧不高,即使有知识,可没有把佛法学到啊!举个例子说,法院里夫妻离婚,原因总说是个性不合,其实个性改一改也能合得来。
不是不能改,是不愿意改
修行要改脾气,改习气,你总得要改呀!你到底什么时候改呢?来这儿有人发心学十年,那么你十年都不肯改,行吗?你说个改的日子好不好?说三个月后改,既然三个月以后能改,那么半个月后也能改。说清楚了,不是不能改,而是不愿意改。你现在走上一条修行的道路,你不愿意改不是给自己捣乱吗?给同学、老师捣乱,乃至最后给释迦佛捣乱。如果你愿意改,当然也愿意接受别人对你的帮助和提醒,这样就什么矛盾也没有了。众生都能成佛,问题是众生不愿意成佛,口头说得好,真正革到自己烦恼习气头上来,就不干了。所以不要强调个性,咱们是走同一条道路。
(2001.4.13第四讲未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格心理学 (1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能改变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本次提要:
■ 能改变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 宁可下三恶道,就不是修行人了
■ 要养成佛陀那样伟大人格的个性
■ 放不下习气的人会形成极端的我慢贡高
■ 佛弟子的忍辱是起源于慈悲心、菩提心
■ 生锈的铜锣敲不响
能改变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没学佛前各走各的路,学佛的佛弟子,只有一条修行的路,目标朝向彼岸,了生死,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这么多的众生等着你去度,你还发什么脾气?强调什么个性?你懂得这个道理,能改变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宁可下三恶道,就不是修行人了
一个人走快路习惯了,叫他走慢,他要冒火,人家说他个性就是这样。我年轻时喜欢走快路,有谁跟我一起出去,都会掉在我后面,如果你说我“怎么走得这么快呢,等等我”,我就回你一句:“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呢?一赶就赶上来了。”可有这么一次,胃疼得厉害,到医院里去看病,这一次可所有的人都没有我走得慢,为什么?稍微加快一点脚步胃就疼得要命,这是胃疼强迫我,没办法了,疼起来不好受啊,只能慢慢走。觉得没疼,习惯关系一下子又快了,一快又疼了,就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医院。从来也没有这样一个人,疼管疼,我还是要走快,我宁愿疼死在路上,有这样人吗?不肯改脾气,不肯改个性,宁愿下三恶道,那就不是修行人了。
要养成佛陀那样伟大人格的个性
不要强调自己的一切。强调自己凡夫众生的一切,你怎么能出离六道呢?我们要学习佛陀的伟大的个性,看看佛的一生,遭到多少磨难?首先提婆达多就要害他,诽谤他,还有外道诬蔑他,可是他一点不计较,一点不生气,所以我们要逐渐养成像佛陀那样伟大人格的个性。
放不下习气的人会形成极端的我慢贡高
再讲作风。作风就是在生活里表现的行动,包括心理和语言。女众部有个沙弥尼女生,刚来的时候自由散漫严重!威仪连社会上的人还不如,喜欢斜着坐,靠着坐。背后说人闲话从没有停止过,心里我慢贡高,对每个人都不服,谁管她就恨谁。不久她就退学了,在她走的时候跟从前刚到的时候大变样,威仪变好了。可惜她不珍惜自己的收获,没有看到自己可以变的可贵的一面,仍然放不下自己习气,还说了一句极端我慢贡高的话:“我这个人谁也度不了。”简直把自己看成三恶道的英雄,愚痴颠倒到什么程度!
佛弟子的忍辱是起源于慈悲心、菩提心
我对自己坏话也说,好话也说。在我接触人中间,忍辱性格,我的学生比不上我。这可是起源于慈悲心、菩提心。有人说“傅老师有时候很严的”,我看人的,这个人老实,我就给他严;这个人不老实,我就不敢给他严,为什么?老实人好度啊;不老实不好度啊,不好度我何必跟他打架呢?有几个学生能懂得对学生严是老师的慈悲心?有人说我对学生不平等,有偏心,我就笑笑告诉他:“这个人要走的。”既然他不想在这儿学,训他干什么?你训他,一时又挽救不了他。要打不走,骂不走的学生,你训就起效果了。要走的你训他,回去尽说诽谤话。
生锈的铜锣敲不响
我年轻时,有一次从上海的禅定班下课出来,在车站上等车,我悄悄地跟旁边的学生说:“别看这三个同学这样对我亲近恭敬,这三个人将来都要走的。”结果果然走了。
有的铜锣敲起来噹噹响,已经生锈的一敲就坏了,敲不起的人只好还给她师父去。有人保证学十年,结果一个月都没有满就想走了,这种叫动摇个性。就像大海里的一块木头,随着波浪一会儿升一会儿沉。一会儿人天道,一会儿三恶道,他要一直沉浮下去,这种动摇、沉浮的个性完全没有修行人应该具足的定力。今天你发发脾气,明天还是活着,等到你这个躯壳坏了,眼睛一闭,气一断,你这个动摇个性可不能使你再活过来,你就得去换一个身体,升浮就看你自己喽。
(2001.4.13第四讲未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格心理学 (16)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求生极乐世界要达到
七天一心不乱最稳当
本次提要:
■ 求生极乐世界要达到七天一心不乱最稳当
■ 唸佛要修禅定,就能得定力
■ 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讲究音声、速度和用词
■ 生活作风要清净、有礼貌,使人感到欢喜
■ 眼睛不斜视,别去咬人家耳朵
求生极乐世界要达到七天一心不乱最稳当
讲修行功夫的话,如果唸佛像唱山歌那样唱唱就能往生,那么释迦佛也用不着说那么多法了,临终一刹那心一动摇就达不到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的功夫最低要达到若一日,为什么还要若七日?因为若一日还不一定有把握,如果你能在七天内心不动,那么你今天没走,也许明天会走。真正预知时至,时间误差最多两三天。
所以在七天里都能一心不乱,往生就稳当。假如只有一天的一心不乱功夫,这天偏没走,第二天你定力支持不了,临终时心还在起念,就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往生标准了。一心不乱就是不起一个妄念,这就是定力。
唸佛要修禅定,就能得定力
听说圣训大和尚十二岁出家,修行修得好,人们说他是专修唸佛,其实他还有隐藏的功德,听说他天天修禅定。据说走时没有痛苦,仅仅有些感冒,他跟侍者说:“你回去休息吧,我也要休息了。”问他要不要助唸,他说:“我自己会唸的。”
还有已经圆寂的青芝和尚曾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在他圆寂前的几个月里,他对居士们说“我要把真实的话讲出来,因为到时候了,我再不讲,对不起人。”为什么一直不讲?就因为现在有些唸佛的人,只要你的观点跟他们合不起来,就会把你看作排斥的对象,所以他也只能等到临走时才说出真话:“唸佛如果不修禅定是唸不好的。”
无论什么法门都离不开定,所以我们今天培养的个性要朝着菩提心的伟大,慈悲心的忍辱,更要培养我们的定心。
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讲究音声、速度和用词
在日常生活里,举止要稳重,不要随便乱动,话也不要随便乱说,一个人说话的音声、速度、用词,就能听出他心里在高兴还是着急慌乱。五十年代初我头一次开课,听课的人有这样反映,说我慢条斯理的,听起来挺不习惯。可是听两天就习惯了,再过两天觉得这样讲话挺好听。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问他:“有什么事?”“没什么。”“没什么事情打长途电话干什么?”“好久没有听到傅老师讲话了,所以特地打电话听听老师的声音。”你去听一般人讲话:“这个,啊,现在,啊”(众笑),一会儿慢,一会儿快,乱七八糟。从前有个人做传达报告,开头用足了力气,我被他吓了一跳(众笑),后来越讲越没声了。父母关心孩子总会说:“孩子啊,今天功课怎么样?”不会说:“孩子啊,向你问好,很惭愧我没常来看你。”孩子也不会跟爸爸那么讲:“爸爸,你为什么要这么喜欢我?”(众笑)能把语言内容、语言速度、语言音调等等配合得都不错,这就是智慧。可惜人们因为夹杂贪瞋痴,说话乱七八糟养成了习惯。
生活作风要清净、有礼貌,使人感到欢喜
修行人的生活作风要清净,要稳定,举止要稳重,头脑要冷静,要使人家感到欢喜,要有礼貌,要文雅,现代人说风度要好。我偶然坐了几次飞机,空中小姐风度好,有礼貌,使人感觉很舒服。
眼睛不斜视,别去咬人家耳朵
眼睛不要斜视,说话跟人要保持距离,别去咬人家耳朵,如果你听不见,你跟人家打个招呼:“你说得响一点。”咬耳朵嘁嘁啜啜,多不好看!鬼鬼祟祟的。
(2001.4.13第四讲未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格心理学 (17)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作风正派,尽管光明正大
本次提要:
■ 作风正派,尽管光明正大
■ 合众最要紧,生活习惯也能改变
■ 孤独、沉思、幻想,往往是心理发病的基础
■ 人家不欢喜你,你不会改一改吗
■ 过午不食也可开许,晚上不吃,中午要吃饱
作风正派,尽管光明正大
有人对我们的规章制度很不习惯,为了…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