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充滿希望,一會兒又疲沓,懶懶散散,時刻時刻在變,由此可以說明,我們形成的個性也可以改變。
凡夫強調一切,還是起源于凡夫知見
人們總是強調個性,你有你的個性,我有我的個性,這樣強調下去,連佛都有不同的個性了,這就變成笑話了。強調凡夫的一切,基本上還是起源于凡夫知見。
個性改一改,也能合得來
社會上人強調個性,還可以說得過去,因爲他們智慧不高,即使有知識,可沒有把佛法學到啊!舉個例子說,法院裏夫妻離婚,原因總說是個性不合,其實個性改一改也能合得來。
不是不能改,是不願意改
修行要改脾氣,改習氣,你總得要改呀!你到底什麼時候改呢?來這兒有人發心學十年,那麼你十年都不肯改,行嗎?你說個改的日子好不好?說叁個月後改,既然叁個月以後能改,那麼半個月後也能改。說清楚了,不是不能改,而是不願意改。你現在走上一條修行的道路,你不願意改不是給自己搗亂嗎?給同學、老師搗亂,乃至最後給釋迦佛搗亂。如果你願意改,當然也願意接受別人對你的幫助和提醒,這樣就什麼矛盾也沒有了。衆生都能成佛,問題是衆生不願意成佛,口頭說得好,真正革到自己煩惱習氣頭上來,就不幹了。所以不要強調個性,咱們是走同一條道路。
(2001.4.13第四講未完,小標題爲編者所加)
人格心理學 (15)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能改變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本次提要:
■ 能改變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 甯可下叁惡道,就不是修行人了
■ 要養成佛陀那樣偉大人格的個性
■ 放不下習氣的人會形成極端的我慢貢高
■ 佛弟子的忍辱是起源于慈悲心、菩提心
■ 生鏽的銅鑼敲不響
能改變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沒學佛前各走各的路,學佛的佛弟子,只有一條修行的路,目標朝向彼岸,了生死,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這麼多的衆生等著你去度,你還發什麼脾氣?強調什麼個性?你懂得這個道理,能改變自己才叫真修行人。
甯可下叁惡道,就不是修行人了
一個人走快路習慣了,叫他走慢,他要冒火,人家說他個性就是這樣。我年輕時喜歡走快路,有誰跟我一起出去,都會掉在我後面,如果你說我“怎麼走得這麼快呢,等等我”,我就回你一句:“你爲什麼走得這麼慢呢?一趕就趕上來了。”可有這麼一次,胃疼得厲害,到醫院裏去看病,這一次可所有的人都沒有我走得慢,爲什麼?稍微加快一點腳步胃就疼得要命,這是胃疼強迫我,沒辦法了,疼起來不好受啊,只能慢慢走。覺得沒疼,習慣關系一下子又快了,一快又疼了,就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醫院。從來也沒有這樣一個人,疼管疼,我還是要走快,我甯願疼死在路上,有這樣人嗎?不肯改脾氣,不肯改個性,甯願下叁惡道,那就不是修行人了。
要養成佛陀那樣偉大人格的個性
不要強調自己的一切。強調自己凡夫衆生的一切,你怎麼能出離六道呢?我們要學習佛陀的偉大的個性,看看佛的一生,遭到多少磨難?首先提婆達多就要害他,誹謗他,還有外道誣蔑他,可是他一點不計較,一點不生氣,所以我們要逐漸養成像佛陀那樣偉大人格的個性。
放不下習氣的人會形成極端的我慢貢高
再講作風。作風就是在生活裏表現的行動,包括心理和語言。女衆部有個沙彌尼女生,剛來的時候自由散漫嚴重!威儀連社會上的人還不如,喜歡斜著坐,靠著坐。背後說人閑話從沒有停止過,心裏我慢貢高,對每個人都不服,誰管她就恨誰。不久她就退學了,在她走的時候跟從前剛到的時候大變樣,威儀變好了。可惜她不珍惜自己的收獲,沒有看到自己可以變的可貴的一面,仍然放不下自己習氣,還說了一句極端我慢貢高的話:“我這個人誰也度不了。”簡直把自己看成叁惡道的英雄,愚癡顛倒到什麼程度!
佛弟子的忍辱是起源于慈悲心、菩提心
我對自己壞話也說,好話也說。在我接觸人中間,忍辱性格,我的學生比不上我。這可是起源于慈悲心、菩提心。有人說“傅老師有時候很嚴的”,我看人的,這個人老實,我就給他嚴;這個人不老實,我就不敢給他嚴,爲什麼?老實人好度啊;不老實不好度啊,不好度我何必跟他打架呢?有幾個學生能懂得對學生嚴是老師的慈悲心?有人說我對學生不平等,有偏心,我就笑笑告訴他:“這個人要走的。”既然他不想在這兒學,訓他幹什麼?你訓他,一時又挽救不了他。要打不走,罵不走的學生,你訓就起效果了。要走的你訓他,回去盡說誹謗話。
生鏽的銅鑼敲不響
我年輕時,有一次從上海的禅定班下課出來,在車站上等車,我悄悄地跟旁邊的學生說:“別看這叁個同學這樣對我親近恭敬,這叁個人將來都要走的。”結果果然走了。
有的銅鑼敲起來噹噹響,已經生鏽的一敲就壞了,敲不起的人只好還給她師父去。有人保證學十年,結果一個月都沒有滿就想走了,這種叫動搖個性。就像大海裏的一塊木頭,隨著波浪一會兒升一會兒沈。一會兒人天道,一會兒叁惡道,他要一直沈浮下去,這種動搖、沈浮的個性完全沒有修行人應該具足的定力。今天你發發脾氣,明天還是活著,等到你這個軀殼壞了,眼睛一閉,氣一斷,你這個動搖個性可不能使你再活過來,你就得去換一個身體,升浮就看你自己喽。
(2001.4.13第四講未完,小標題爲編者所加)
人格心理學 (16)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求生極樂世界要達到
七天一心不亂最穩當
本次提要:
■ 求生極樂世界要達到七天一心不亂最穩當
■ 唸佛要修禅定,就能得定力
■ 舉止要穩重,說話要講究音聲、速度和用詞
■ 生活作風要清淨、有禮貌,使人感到歡喜
■ 眼睛不斜視,別去咬人家耳朵
求生極樂世界要達到七天一心不亂最穩當
講修行功夫的話,如果唸佛像唱山歌那樣唱唱就能往生,那麼釋迦佛也用不著說那麼多法了,臨終一刹那心一動搖就達不到一心不亂,《佛說阿彌陀經》上說: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的功夫最低要達到若一日,爲什麼還要若七日?因爲若一日還不一定有把握,如果你能在七天內心不動,那麼你今天沒走,也許明天會走。真正預知時至,時間誤差最多兩叁天。
所以在七天裏都能一心不亂,往生就穩當。假如只有一天的一心不亂功夫,這天偏沒走,第二天你定力支持不了,臨終時心還在起念,就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往生標准了。一心不亂就是不起一個妄念,這就是定力。
唸佛要修禅定,就能得定力
聽說聖訓大和尚十二歲出家,修行修得好,人們說他是專修唸佛,其實他還有隱藏的功德,聽說他天天修禅定。據說走時沒有痛苦,僅僅有些感冒,他跟侍者說:“你回去休息吧,我也要休息了。”問他要不要助唸,他說:“我自己會唸的。”
還有已經圓寂的青芝和尚曾說:“傅老師的學生個個有定力。”在他圓寂前的幾個月裏,他對居士們說“我要把真實的話講出來,因爲到時候了,我再不講,對不起人。”爲什麼一直不講?就因爲現在有些唸佛的人,只要你的觀點跟他們合不起來,就會把你看作排斥的對象,所以他也只能等到臨走時才說出真話:“唸佛如果不修禅定是唸不好的。”
無論什麼法門都離不開定,所以我們今天培養的個性要朝著菩提心的偉大,慈悲心的忍辱,更要培養我們的定心。
舉止要穩重,說話要講究音聲、速度和用詞
在日常生活裏,舉止要穩重,不要隨便亂動,話也不要隨便亂說,一個人說話的音聲、速度、用詞,就能聽出他心裏在高興還是著急慌亂。五十年代初我頭一次開課,聽課的人有這樣反映,說我慢條斯理的,聽起來挺不習慣。可是聽兩天就習慣了,再過兩天覺得這樣講話挺好聽。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問他:“有什麼事?”“沒什麼。”“沒什麼事情打長途電話幹什麼?”“好久沒有聽到傅老師講話了,所以特地打電話聽聽老師的聲音。”你去聽一般人講話:“這個,啊,現在,啊”(衆笑),一會兒慢,一會兒快,亂七八糟。從前有個人做傳達報告,開頭用足了力氣,我被他嚇了一跳(衆笑),後來越講越沒聲了。父母關心孩子總會說:“孩子啊,今天功課怎麼樣?”不會說:“孩子啊,向你問好,很慚愧我沒常來看你。”孩子也不會跟爸爸那麼講:“爸爸,你爲什麼要這麼喜歡我?”(衆笑)能把語言內容、語言速度、語言音調等等配合得都不錯,這就是智慧。可惜人們因爲夾雜貪瞋癡,說話亂七八糟養成了習慣。
生活作風要清淨、有禮貌,使人感到歡喜
修行人的生活作風要清淨,要穩定,舉止要穩重,頭腦要冷靜,要使人家感到歡喜,要有禮貌,要文雅,現代人說風度要好。我偶然坐了幾次飛機,空中小姐風度好,有禮貌,使人感覺很舒服。
眼睛不斜視,別去咬人家耳朵
眼睛不要斜視,說話跟人要保持距離,別去咬人家耳朵,如果你聽不見,你跟人家打個招呼:“你說得響一點。”咬耳朵嘁嘁啜啜,多不好看!鬼鬼祟祟的。
(2001.4.13第四講未完,小標題爲編者所加)
人格心理學 (17)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作風正派,盡管光明正大
本次提要:
■ 作風正派,盡管光明正大
■ 合衆最要緊,生活習慣也能改變
■ 孤獨、沈思、幻想,往往是心理發病的基礎
■ 人家不歡喜你,你不會改一改嗎
■ 過午不食也可開許,晚上不吃,中午要吃飽
作風正派,盡管光明正大
有人對我們的規章製度很不習慣,爲了…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