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抱负,这个心理力量会使他将来完成伟大的事业。

  智慧的语言能调动人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表现,随时随刻都受情绪影响,我们的疾病和健康受情绪影响更大。我从年轻到现在所学到的,看到的,确实存在一句话害死人,一句话治好病的情况,可见语言的力量是很大的。语言力量大靠什么?靠语言对人情绪产生的刺激。有智慧的语言,能够调动人的情绪的语言,就直接影响人的生理,直接影响人的疾病和健康。

  情绪用得不当,像把杀人的软刀子

  有些话往往会把病人气死,生气到底是什么?就是情绪,情绪会把人杀死,使用不当,就像一把软刀子,杀人不见血。我年轻时听说,上海有个退休工人,因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一个垃圾桶旁边拍苍蝇,结果被人说了一句讽刺的话,这个老工人当场就死了。因为一句话而死掉的人很多啊。还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由于售票员服务态度不好,语言带刺,坐在最后一排一个老年人听完就不动了,到终点站,人都走光了,他仍然不起来,售票员还以为他睡着了,一看,死掉了。

  语言造成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

  语言是一种有力的武器,有人说语言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语言把人家的心刺痛了,流血了,这个裂缝是很难弥补的。

  气量小的人,十年了还是冤家

  人类生活中由于语言的作用而产生的情绪变化是很大的,鼓励一个人,他心里会觉得暖乎乎;讽刺一个人或者给人泼冷水,他心里就是冰凉的。听到一句话,气量小的人四年都不会忘记,邻居吵架,十年了还是冤家,可见由语言而引起的情绪波动厉害得很。

  一句话治好病,一句话害死人

  五十年代学习保护性医疗制度,特别强调语言的刺激作用,所以使用语言要特别注意。从医案看到有这么一件事:同厂的两个人都到医院去拍片检查,一个本来有肺病,一个没有肺病,医生对有肺病的人说:“一切正常。”对没有肺病的人说:“你的肺不太好。”就这么简单的话,这两个人回去,前一个本来老觉得自己有肺病,要休息,要营养,连乒乓球都不敢打,听了这句话大变样,回去饭也吃得多,运动,打乒乓球什么都来。后一个呢?也变样了,变得经常忧愁、不乐,活动也不参加,饭也吃不下,总觉得我有肺病,我很疲劳,我要多休息。过了几个月又去复查,医生才发现上一次号对错了,医生讲话的对象也错了。可是这一次复查医生发现以前有病的人确实好了,而这个原来没病的人确实有病了。医生一句话就把那个有病的人治好了,那个本来没有病的,却把他搞出病来了。那么假如这两个人都听不懂医生的话,这话就不起作用了,中国人听中国话肯定听得懂,所以起了作用。心理治疗这门科学非但不是虚妄不实,而且人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实,通过什么力量起作用?通过情绪。①

  (注①根据傅味琴讲稿编,小标题为编者所加,2001.4.13第四讲未完)

  人格心理学 (1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精神上压抑的人自我刺激很重

  本次提要:

  ■ 不喜欢法的人根本不会觉悟的

  ■ 精神上压抑的人自我刺激很重

  ■ 不逃避、靠奋斗才能排除障碍

  ■ 学佛修行、弘法的主力一起来,会把什么都忘记

  不喜欢法的人根本不会觉悟的

  学生也是如此,喜欢学,心在学习上,成绩肯定好;不喜欢学,心在赶快回家打游戏机上,这个学生学不好的。不是老师教学有偏心,老师讲课,全班学生听的是同样的话,区别在本人的心理情绪。喜欢学,情绪安定,不想别的,肯定学得进去。拿修行人来说,喜欢法,喜欢禅定,喜欢过修行人的生活,这个修行人有希望。不喜欢听法的人有耳朵也听不进去,或者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人们称为心不在焉,心力涣散,心灵深处起不到一种悟的作用。何况还有种种的妄想执着,喜欢听的接受,不喜欢听的排斥,或者总放不下某件事情,放不下自己的家、自己的朋友、同学,乃至原来住的小庙,甚至起邪思,“学法干啥呀?我又不想当法师。”这么一想,意乐就发动不起来,情绪上一苦恼,学习成了负担,非但学不进去,也不安心。

  小时候我在学习上能逃则逃,能躲就躲,因为我实在不欢喜。少年时体弱多病,形成人称“绣房姑娘”的个性,这也许跟我六岁死了父亲家庭贫困有关系。同学总欺负我,我最害怕体育课,跑步时我拼着命跑,旁边同学给我鼓掌:“加油,加油”,我怎么也跑不过人家,结果没有荣誉的罪都怪在我身上。打排球,球还没有碰到手,排球会这儿掉下去(众笑)。一次两次丢了脸,以后就害怕,所以星期六体育课,星期五我就开始发愿(众笑),愿明天下雨(众笑)。星期六天好,我就假装生病,逃学。

  精神上压抑的人自我刺激很重

  解放后我在工作岗位上经常逃避学习。后来我信佛了,这么年轻信佛,同事们总有点奇怪,但是也不能说我思想不好,看成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由散漫。早晨上班前一个小时的政治学习我常迟到,其实我文质彬彬,老老实实,哪敢迟到?是躲在厕所里。为什么躲起来?就因为我说话结巴,怕人家取笑我,心里爱面子,所以讨论从不发言,精神上抑制得很,自我刺激很重,别人对我的刺激倒不大,自己对自己的刺激厉害!

  因为结巴常受人取笑,比哑巴痛苦。你看哑巴见人从不低头,也不苦恼,不会说话却“啊啊啊”啊得起劲。结巴怕说话,头低着,你朝他看看脸就红。硬是要他说话,挤眼睛,拍屁股,跺脚,转身子,种种奇形怪状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真好像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恨不得墙上有条缝钻进去。我后来就想逃到庙里当和尚去,后来发现庙里也要学习,连和尚也不敢当了。

  不逃避、靠奋斗才能排除障碍

  后来我不逃了,靠奋斗跟语言障碍拼命。妈很慈爱,我每次回去吃现成饭,妈都给我煮好留着,也不问我到哪里去。我天天在公园里练朗读,从早练到晚,还有一个公园是我找小朋友讲故事的地方,就这么样练出来的。后来学了文殊法,天天念《文殊法》,听说能海上师有次在讲经的时候还提到:“上海有个傅居士学修《文殊法》后讲话非常好,还有辩才。”这就是说我啦。我靠文殊菩萨加被和我自己为了克服语言障碍而产生的这股精神力量,虽然奋斗了几年,却从不灰心,摔倒又爬起来。我从自身的经验和听法的智慧中,得到了坚韧的力量,我始终能爬起来,最后还是成功了。1956年那一年,我开始讲课,以前做梦也不敢想我会讲课。靠的就是年轻的一股冲力,有理想,朝气蓬勃,所以年轻时代是黄金时代。

  学佛修行、弘法的主力一起来,会把什么都忘记

  如今到了老年,我也有体会,投入到工作中去还好一点,空下来也会想:“年龄不饶人,我没几年了。”我从小神经脆弱,身体虚弱,可是有个特点:精神力量很大。虽然我也有精神力量很差的时候,但过了一个短时间,我心理力量又会冲出来。事业上我想干就拿得起来,我学佛法、修行、弘法,这个主力一起来,我会把什么都忘记,而且人家怎么说也没用。

  (2001.4.13第四讲未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格心理学 (1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有高必有下,还不如急流勇退

  本次提要:

  ■ 有高必有下,还不如急流勇退

  ■ 对发菩提心弘法度众生的人要帮助他

  ■ 要从人间的角度来完成一个完美的人格

  ■ 个性也能改变

  ■ 凡夫强调一切,还是起源于凡夫知见

  ■ 个性改一改,也能合得来

  ■ 不是不能改,是不愿意改

  有高必有下,还不如急流勇退

  我当年在医院里工作,签了两年合同。两年到了,领导留我,从利上跟我说:“可以实行承包”;从名上跟我说:“只要你不走,下次为你拍全疗程的电视。”可是我没有接受,他们很生气,想不通我会这么顽固,为什么不接受他们的好意呢?就是为了要学法这个心愿,人爬到了最高点,你不下来也得下来,还不如自己下来好,这叫急流勇退。

  对发菩提心弘法度众生的人要帮助他

  一个修行人,哪怕是居士,要不受世间名利的迷惑,靠的也是心理力量。当我的情绪在原有的名利双收的事业上产生了低沉,学法、弘法,这个情绪就升上去了。几十年来,受尽诽谤、排挤、打击,都没有垮掉,我说我是个不倒翁。对一个发菩提心弘法度众生的人,只能帮助,不要打击,否则这种罪是很重的。

  要从人间的角度来完成一个完美的人格

  既然学佛了,我们的目的是要完成一个佛陀希望我们完成的人格。我们因为生活在人间,有人的身体,人间的心理,所以要从人间的角度来完成一个完美的人格。首先,我们要培养一个稳定的情绪,稳定最要紧。修行就是修一个稳,稳得住,不会退,稳住了才能巩固,巩固就是生根,不要经常闹情绪,那是众生的习气。修行证果的人还有没有情绪作用呢?除非死人,活人都有情绪作用,我们修行人必须脱离凡夫的情绪而进入修行人的情绪。修行人也有喜怒哀乐,看到众生觉悟了我们欢喜;看到众生愚痴颠倒我们就难受;看到佛门清净,正法弘扬,僧团和合,我们就欢喜;佛门搞得一团糟,歪风邪气,邪知愚痴,我们心里就难过,这种情绪是出于修行人的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修行不是把感情修掉,像根枯木头,而是调整我们的情绪,要有这样的转变,“超凡入圣”,就是超出凡夫的情绪,而进入圣人的心态。

  个性也能改变

  再讲个性,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是不是能改变呢?情绪本身也是无常,当然个性也能改变,世间上既找不出一个人一直是维持高涨的情绪,也找不到一个人一直维持低沉的情绪。人总是一会高兴,一会又生气了,一会儿…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