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抱負,這個心理力量會使他將來完成偉大的事業。
智慧的語言能調動人的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活動,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表現,隨時隨刻都受情緒影響,我們的疾病和健康受情緒影響更大。我從年輕到現在所學到的,看到的,確實存在一句話害死人,一句話治好病的情況,可見語言的力量是很大的。語言力量大靠什麼?靠語言對人情緒産生的刺激。有智慧的語言,能夠調動人的情緒的語言,就直接影響人的生理,直接影響人的疾病和健康。
情緒用得不當,像把殺人的軟刀子
有些話往往會把病人氣死,生氣到底是什麼?就是情緒,情緒會把人殺死,使用不當,就像一把軟刀子,殺人不見血。我年輕時聽說,上海有個退休工人,因爲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在一個垃圾桶旁邊拍蒼蠅,結果被人說了一句諷刺的話,這個老工人當場就死了。因爲一句話而死掉的人很多啊。還有一次在公共汽車上,由于售票員服務態度不好,語言帶刺,坐在最後一排一個老年人聽完就不動了,到終點站,人都走光了,他仍然不起來,售票員還以爲他睡著了,一看,死掉了。
語言造成的創傷,是很難愈合的
語言是一種有力的武器,有人說語言的創傷是很難愈合的。語言把人家的心刺痛了,流血了,這個裂縫是很難彌補的。
氣量小的人,十年了還是冤家
人類生活中由于語言的作用而産生的情緒變化是很大的,鼓勵一個人,他心裏會覺得暖乎乎;諷刺一個人或者給人潑冷水,他心裏就是冰涼的。聽到一句話,氣量小的人四年都不會忘記,鄰居吵架,十年了還是冤家,可見由語言而引起的情緒波動厲害得很。
一句話治好病,一句話害死人
五十年代學習保護性醫療製度,特別強調語言的刺激作用,所以使用語言要特別注意。從醫案看到有這麼一件事:同廠的兩個人都到醫院去拍片檢查,一個本來有肺病,一個沒有肺病,醫生對有肺病的人說:“一切正常。”對沒有肺病的人說:“你的肺不太好。”就這麼簡單的話,這兩個人回去,前一個本來老覺得自己有肺病,要休息,要營養,連乒乓球都不敢打,聽了這句話大變樣,回去飯也吃得多,運動,打乒乓球什麼都來。後一個呢?也變樣了,變得經常憂愁、不樂,活動也不參加,飯也吃不下,總覺得我有肺病,我很疲勞,我要多休息。過了幾個月又去複查,醫生才發現上一次號對錯了,醫生講話的對象也錯了。可是這一次複查醫生發現以前有病的人確實好了,而這個原來沒病的人確實有病了。醫生一句話就把那個有病的人治好了,那個本來沒有病的,卻把他搞出病來了。那麼假如這兩個人都聽不懂醫生的話,這話就不起作用了,中國人聽中國話肯定聽得懂,所以起了作用。心理治療這門科學非但不是虛妄不實,而且人在現實生活裏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實,通過什麼力量起作用?通過情緒。①
(注①根據傅味琴講稿編,小標題爲編者所加,2001.4.13第四講未完)
人格心理學 (13)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精神上壓抑的人自我刺激很重
本次提要:
■ 不喜歡法的人根本不會覺悟的
■ 精神上壓抑的人自我刺激很重
■ 不逃避、靠奮鬥才能排除障礙
■ 學佛修行、弘法的主力一起來,會把什麼都忘記
不喜歡法的人根本不會覺悟的
學生也是如此,喜歡學,心在學習上,成績肯定好;不喜歡學,心在趕快回家打遊戲機上,這個學生學不好的。不是老師教學有偏心,老師講課,全班學生聽的是同樣的話,區別在本人的心理情緒。喜歡學,情緒安定,不想別的,肯定學得進去。拿修行人來說,喜歡法,喜歡禅定,喜歡過修行人的生活,這個修行人有希望。不喜歡聽法的人有耳朵也聽不進去,或者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人們稱爲心不在焉,心力渙散,心靈深處起不到一種悟的作用。何況還有種種的妄想執著,喜歡聽的接受,不喜歡聽的排斥,或者總放不下某件事情,放不下自己的家、自己的朋友、同學,乃至原來住的小廟,甚至起邪思,“學法幹啥呀?我又不想當法師。”這麼一想,意樂就發動不起來,情緒上一苦惱,學習成了負擔,非但學不進去,也不安心。
小時候我在學習上能逃則逃,能躲就躲,因爲我實在不歡喜。少年時體弱多病,形成人稱“繡房姑娘”的個性,這也許跟我六歲死了父親家庭貧困有關系。同學總欺負我,我最害怕體育課,跑步時我拼著命跑,旁邊同學給我鼓掌:“加油,加油”,我怎麼也跑不過人家,結果沒有榮譽的罪都怪在我身上。打排球,球還沒有碰到手,排球會這兒掉下去(衆笑)。一次兩次丟了臉,以後就害怕,所以星期六體育課,星期五我就開始發願(衆笑),願明天下雨(衆笑)。星期六天好,我就假裝生病,逃學。
精神上壓抑的人自我刺激很重
解放後我在工作崗位上經常逃避學習。後來我信佛了,這麼年輕信佛,同事們總有點奇怪,但是也不能說我思想不好,看成是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自由散漫。早晨上班前一個小時的政治學習我常遲到,其實我文質彬彬,老老實實,哪敢遲到?是躲在廁所裏。爲什麼躲起來?就因爲我說話結巴,怕人家取笑我,心裏愛面子,所以討論從不發言,精神上抑製得很,自我刺激很重,別人對我的刺激倒不大,自己對自己的刺激厲害!
因爲結巴常受人取笑,比啞巴痛苦。你看啞巴見人從不低頭,也不苦惱,不會說話卻“啊啊啊”啊得起勁。結巴怕說話,頭低著,你朝他看看臉就紅。硬是要他說話,擠眼睛,拍屁股,跺腳,轉身子,種種奇形怪狀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真好像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恨不得牆上有條縫鑽進去。我後來就想逃到廟裏當和尚去,後來發現廟裏也要學習,連和尚也不敢當了。
不逃避、靠奮鬥才能排除障礙
後來我不逃了,靠奮鬥跟語言障礙拼命。媽很慈愛,我每次回去吃現成飯,媽都給我煮好留著,也不問我到哪裏去。我天天在公園裏練朗讀,從早練到晚,還有一個公園是我找小朋友講故事的地方,就這麼樣練出來的。後來學了文殊法,天天念《文殊法》,聽說能海上師有次在講經的時候還提到:“上海有個傅居士學修《文殊法》後講話非常好,還有辯才。”這就是說我啦。我靠文殊菩薩加被和我自己爲了克服語言障礙而産生的這股精神力量,雖然奮鬥了幾年,卻從不灰心,摔倒又爬起來。我從自身的經驗和聽法的智慧中,得到了堅韌的力量,我始終能爬起來,最後還是成功了。1956年那一年,我開始講課,以前做夢也不敢想我會講課。靠的就是年輕的一股沖力,有理想,朝氣蓬勃,所以年輕時代是黃金時代。
學佛修行、弘法的主力一起來,會把什麼都忘記
如今到了老年,我也有體會,投入到工作中去還好一點,空下來也會想:“年齡不饒人,我沒幾年了。”我從小神經脆弱,身體虛弱,可是有個特點:精神力量很大。雖然我也有精神力量很差的時候,但過了一個短時間,我心理力量又會沖出來。事業上我想幹就拿得起來,我學佛法、修行、弘法,這個主力一起來,我會把什麼都忘記,而且人家怎麼說也沒用。
(2001.4.13第四講未完,小標題爲編者所加)
人格心理學 (14)
—— 學佛智慧,圓滿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學 ~ 包括人的情緒、個性、作風、生活習慣、思想意識。
有高必有下,還不如急流勇退
本次提要:
■ 有高必有下,還不如急流勇退
■ 對發菩提心弘法度衆生的人要幫助他
■ 要從人間的角度來完成一個完美的人格
■ 個性也能改變
■ 凡夫強調一切,還是起源于凡夫知見
■ 個性改一改,也能合得來
■ 不是不能改,是不願意改
有高必有下,還不如急流勇退
我當年在醫院裏工作,簽了兩年合同。兩年到了,領導留我,從利上跟我說:“可以實行承包”;從名上跟我說:“只要你不走,下次爲你拍全療程的電視。”可是我沒有接受,他們很生氣,想不通我會這麼頑固,爲什麼不接受他們的好意呢?就是爲了要學法這個心願,人爬到了最高點,你不下來也得下來,還不如自己下來好,這叫急流勇退。
對發菩提心弘法度衆生的人要幫助他
一個修行人,哪怕是居士,要不受世間名利的迷惑,靠的也是心理力量。當我的情緒在原有的名利雙收的事業上産生了低沈,學法、弘法,這個情緒就升上去了。幾十年來,受盡誹謗、排擠、打擊,都沒有垮掉,我說我是個不倒翁。對一個發菩提心弘法度衆生的人,只能幫助,不要打擊,否則這種罪是很重的。
要從人間的角度來完成一個完美的人格
既然學佛了,我們的目的是要完成一個佛陀希望我們完成的人格。我們因爲生活在人間,有人的身體,人間的心理,所以要從人間的角度來完成一個完美的人格。首先,我們要培養一個穩定的情緒,穩定最要緊。修行就是修一個穩,穩得住,不會退,穩住了才能鞏固,鞏固就是生根,不要經常鬧情緒,那是衆生的習氣。修行證果的人還有沒有情緒作用呢?除非死人,活人都有情緒作用,我們修行人必須脫離凡夫的情緒而進入修行人的情緒。修行人也有喜怒哀樂,看到衆生覺悟了我們歡喜;看到衆生愚癡顛倒我們就難受;看到佛門清淨,正法弘揚,僧團和合,我們就歡喜;佛門搞得一團糟,歪風邪氣,邪知愚癡,我們心裏就難過,這種情緒是出于修行人的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修行不是把感情修掉,像根枯木頭,而是調整我們的情緒,要有這樣的轉變,“超凡入聖”,就是超出凡夫的情緒,而進入聖人的心態。
個性也能改變
再講個性,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是不是能改變呢?情緒本身也是無常,當然個性也能改變,世間上既找不出一個人一直是維持高漲的情緒,也找不到一個人一直維持低沈的情緒。人總是一會高興,一會又生氣了,一會兒…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