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9)▪P4

  ..续本文上一页师说明天有中学的大哥哥来看你们,“哼,又不是大学。”自己也不想想,你小学还没有进呢,还看不起一个中学生。

  小男孩学爸爸,那是闹着玩

  佛自己也说我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大乘啊。自了生死不肯度众生,叫小乘。心有大小法无高下啊。所以佛是先讲出离法,后讲菩萨乘。你出离法都没有学到,看看你自己到底长多大了,两个小孩闹着玩,男孩子总是学爸爸,女孩子总是学妈妈。男孩子把爸爸的礼帽一戴,围巾一围,把爸爸的一件大衣一穿,即使短大衣也拖到地上了,说“我是爸爸”,那是闹着玩,等他做爸爸的时候早哩,还是先去做小学生的好,现实一点。

  

  出家的目的是证阿罗汉果

  出家的目的是证阿罗汉果

  阿罗汉在了生死的话来说,已经究竟了。所以出家就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证阿罗汉果,没有别的目的。至于你将来树立法幢,弘扬佛法,广度众生,那是你担荷如来家务,继承如来的事业应尽的责任。释迦佛对出家弟子的要求和目的,就是了生死,证阿罗汉果。

  女众也能证阿罗汉果

  我再问你们,你们都是女众,比丘尼能不能证阿罗汉果啊?(答:能)哎,一样的,众生是平等的。佛做太子的时候,他的姨妈出家了还不是证阿罗汉果?连我们那次文艺演出,演出一个莲花女,后来经过佛的开导,修行也证阿罗汉果了。

  只有一种人不能证阿罗汉果

  你们说,证果到底是容易还是困难啊?可能你们认为,“哎呀,我不说别人,像我这样是没得希望的。”“像我这样,要证阿罗汉果,连铁树开花我都证不了。”这就不对了。只有一种人不能证阿罗汉果的,谁啊?就是《木偶奇遇记》里的老木匠拿几块木片做的木头人,只有神话小说里的人是不能证阿罗汉果的。

  证果是难还是容易啊

  你们说,为了求证阿罗汉果,你们思想中觉得难还是容易?(下沉默)都不说?说不出来,我干脆教你们一个办法,去学学那些好高骛远说大话说玄妙话的人“非难非易啊”,“亦难亦易啊”,(众笑)等于没说。佛法真实的东西没有学会了,这套倒学会了,尽挂在嘴上。你们出家几年了,还没有想过自己到底要拿到些什么,是不是只想拿到一个小庙?如果说容易,别说咱们当学生的,你这个老师,我问你有没有证阿罗汉果?如果说难,那么为什么有人在末法时期证了阿罗汉果?

  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如果说“对个别人是容易,对大多数人是不容易。”那为什么对大多数人不容易呢?我看要得到阿罗汉果是不难的。你们别想错了,这叫有困难,有希望,有办法。你会奇怪我讲得跟人家不一样,你到我这儿来学,当然应该要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话,听听我讲的对不对。

  佛最笨的弟子也证了阿罗汉果

  如果说证阿罗汉果难,你们看,佛到鹿野苑说四谛法,说了三次,五比丘个个证了阿罗汉果。后来呢,佛在广大的时间里讲法,证果的弟子更多了,连最笨最笨的,一个叫周利槃陀的也证阿罗汉果了。你怎么说难呢?你就根据自己修了这么多年,一点信息也没有,看他进佛门40年了,还是那个样子,那么根据你根据他,没有证阿罗汉果。你没有去分析,为什么证不到阿罗汉果?都茫然无知啊!

  说难,是人不是法的问题

  证果应该说是不难的,难就难在众生没有常心。我小时常听妈说,“仙人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这是老婆婆的话啊,因为我妈是文盲,她只会念“观世音菩萨”。

  你们在断烦恼的路上,要随时随刻检查,随时随刻纠正,进步就快一点。觉性来了,发觉自己错了,知道要改正,可是要不了半个小时,烦恼来了,仍然老样子。是这个原因使我们证不到阿罗汉果,这是人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如来当初在鹿野苑说四谛法,说的是苦集灭道,今天我们在经书看到或者听到讲四谛法,仍是苦集灭道,法可没有两样啊!是人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

  一会儿觉来一会儿迷,习惯养成没劲了

  人被烦恼拖住了,一会儿觉来一会儿迷,象高山上的天气,一会儿晴来一会儿雨。拖到后来没劲了,形成习惯了。有的出家人常说:“我没出家时,总以为出家好,现在出了家,我也明白了,就是这么回事。”这样就很难成就很难证果。①

  (注①根据傅味琴讲稿编,小标题为编者所加,2001.3.24第二讲未完)

  

  人格心理学 (7)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傅味琴

  佛教修行人亦分三格:

  二、断除烦恼   为彻底铲除苦的根源,修解脱道

  要进入圣人之流,要欢喜出离乘

  没阳光、不浇水,精神一萎,不死也枯

  花蕾保养得好,会一直往上升,一直到它开花为止;保养不好,花还没有开,已经萎了,软绵绵,没力气了,花蕊也竖不起来,没精神了,虽然没有死,也跟枯的差不多了。为什么不能证阿罗汉果?是由于佛弟子的萎靡不振,没有精神抖擞,软绵绵,软绵绵,连个头也竖不正。师父也不保护你,既不给你浇水,又不给你晒太阳。

  要进入圣人之流,要欢喜出离乘

  我今天讲法,要从法上给你们讲话,把事情搞好也是人,搞坏也是人;干事情干得快也是人,干得慢也是人;考100分的也是学生,考10分的也是学生。末法时期的众生不能很快地证阿罗汉果,到底是佛的问题还是法的问题,还是你这个学生的问题?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要修行人进入圣人之流,我们不是培养佛学专家,我们的培养是高标准高要求的。所以通过刚才的讲话,希望你们能欢喜出离乘。

  声闻乘不等于度不了众生

  修声闻乘的人并不是等于说度不了众生,也不等于说一个众生也不肯度。我年轻时候由于听人讲法把阿罗汉说成是自了汉,自了生死,不管别人,其实不全对。如果不管别人,为什么东南亚国家被我们称为小乘国家,可是他们信佛的人,占人口比例有的要到90%以上;我们中国自称大乘,可是信佛的人有多少,我看5%也没有。他们认真啊,咱们自由散漫,而且连自己都难度。所以小乘不是不肯度众生,是不肯发广大菩提心。

  发大乘心,世世常行菩萨道

  菩萨发广大心,所以叫大乘。佛叫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死了,因为有缘的众生还未度了,再来人间度。而且大菩萨更伟大:非但要来人间度众生,六道都愿去度众生,宁愿投到牛胎马胎里去,因为过去的父母就在牛里,我必须要去度他们。哪有只管自己的菩萨,哪有只管自己的大乘?

  出家在家都要出离生死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在声闻乘、出离乘的基础上来发大心。没有声闻乘的基础,在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那等于空中楼阁,等于人天培福了。能海上师称这种叫“鸡毛菩萨”,吹吹得很高,没基础很快掉下来,所以我根据《菩提道次第》的下士、中士、上士来分三格,希望你们今天听了第二格呢,不论出家在家都要出离生死。下课。

  

  要爱护自己的人格

  不清净的钱供养,当师的不要

  我们把人格心理学结合佛学来讲,也可以分成三格,这是以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来分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中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士就是人。如果够下士道人格的话,他能够保持在人天乘里。培植人天乘的标准,主要是止恶修善,不止恶,修善是修不起来的。好比你去偷了人家东西来到佛菩萨面前,功德箱丢些钱,这怎能叫好事?严格说来,对社会上或者居士的供养,真正当师父的首先要了解清楚这个钱清净不清净,如果不清净是不要的。

  止恶不修善,这个人没有福气的。不培植人天乘福气,人天乘也就没有你的资格。

  宗教劝人为善,了不脱生死

  止恶修善能修起来,也不过是人天乘的资格,人天乘当然了不脱生死。所以拿社会上的好人来说,仅仅是人道里的好人,福气大了生天。宗教就是这样,它有好的一面,劝人为善,可是他了不脱生死。以前,听说上海有这样一位老太太,每天下午熬大锅的稀粥,送到医院去,分给病人吃,她每天是如此,我们看起来这叫培福。

  要爱护自己的人格

  那么人天乘都不够资格,下三恶道的事情咱们就不讲了。人没有人格,死后肯定做不到人,因为人这一格,他排不进去。所以我们最起码要能够争取到不要下三恶道,要爱护自己的人格。

  五戒保人身

  佛说“五戒保人身”,所以你要走人道,就要根据五个标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呢,社会上人贪吃,杀生是很厉害的。拿佛弟子修行人来说,小至虫蚁都不杀。不妄语呢,古今中外,不管什么朝代都是有共同的观点:说假话是卑鄙的。佛弟子不能说假话,妄语是犯戒的,也就是说你不喜欢别人来骗你,你也不应该去骗别人。凡是能够做得到就做,做不到就不要勉强,不要用妄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没有人格的人做的事情。不偷盗,不论怎样穷或者等钱用也不能偷盗,至于说别人帮助你这是可以的,但是帮助要自发的。不邪淫,出家人是不能结婚的,也不能到某个地方去什么卡拉OK,抱女人,这是犯根本戒的。我从前到某个名山道场教学,有人告状到佛教协会,佛教协会就把这个犯戒的出家人调走了。大和尚告诉我说:“老师啊,这种事情比犯淫戒更严重。”什么事情?现在有个名字叫同性恋,就是同样是男性,同样是女性,两人发生了一种分不开的感情,乃至于发展到有某种行动。这位大和尚说这比男女之间的邪淫罪还要严重,可能是下了地狱就永无出期了。据我知道,出家人有个规定:一张床不能睡两个人。还有一条,不饮酒,那是放逸戒。修大乘菩萨法尚能开戒,但是酒戒不能开,“开中唯除酒”,酒这个刺激容易使人糊涂,使人兴奋控制不住,什么坏事都干。所以简单明确地讲,所谓人格,按照佛门的规矩,至少这五条要做到,叫五戒。五戒一条都不能少,才能保人身,五戒就是培养你做人的人格,…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