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不能真正體會佛陀的教法;只知道佛法非常深奧,卻不知道實行佛法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其實,「佛學」是很複雜的,然而「學佛」真的很簡單,只要有一分心念,無所求地奉獻,爲一切衆生修養自己的言語行動,就是學佛。本來是一項很簡單的修行方法,卻變得複雜化,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體會。時日、身心都不斷在遷流變化中,能夠透徹此事,我們的思想自然能系念于法,也自然會利用時間、發揮功能,將同樣會遷流的功能智力集中于行動造作中。
若是凡夫就會隨著「行」而耗費時間,因時間累積而增長惡業;若能透徹佛法的精神,就會善用時間成就功德。總而言之,學佛必須透徹根源,這就是行蘊的道理,若能體會了解,就要善加把握時間,調伏自己心猿意馬的意志,使一切行動轉爲功德的修養。莫把「佛學」複雜化,應該將學佛簡單化,更要身體力行,不可口頭虛論;言談虛論只是佛學,身體力行才是真正的學佛。
同樣是微細的行動,遷流之間,善于造作者就是功德,不會把握的就是造業無量了。
談心說「識」
與外在境界接觸會合時,心中生分別就是「意識」
識是分別的意思。
一般人所謂的第六感,在佛教中稱爲六識,也就是意識——與外在境界接觸會合時,心中生分別之心即是「意識」。「識」就是分別的意思。例如我們面對面而坐,你們的眼睛〔即眼根〕接觸到我的形象之時,就會産生意識去分別;我講話的聲音或時鍾敲響的聲音與你們的耳根接觸,你們的意識也會分別。鍾聲與我的話同樣是聲音,音量卻不同,爲什麼不是耳朵分別,而是意識在分別呢
有的人眼睛張著,卻對眼前的境界視而不見;耳朵正常,卻沒有聽到外面的聲音,耳根雖然安好但耳神經已損壞,眼睛雖然安好但視神經已損壞,所以識就是感觸、感官、意的分別。在佛教中有五根、五塵,六根、六塵。所謂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再加一個「意」就是六根;五塵是指色、聲、香、味、觸,若再多一個「法」就是六塵。
一般學術上的心理學、物理學或醫學,所能分析的也僅止于此;但是佛法能更深一層地分析。除了六識之外,還有七識、八識,乃至九識。例如想蘊,「想」也是一種意識的分別,就是我們的身體接觸外在的境界後,心生出相,所以稱爲「想」。「識」與此意相同,但是「想」屬于第六識。
是誰在造作
佛法中還有第七識,就是離開境界之後,心中還會回顧、盤旋、計劃,此稱爲「思」,「思」與「想」雖然二字常合稱思想,其實應該分別清楚,「想」是心緣外境時所接觸到的直接感受,稱爲第六識:「思」是離開形象後,心的造作。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上有一畦田,田包含耕耘之義,只要有一顆種子播種下田,農夫就會去造作耕耘。
例如今日某人對我很好,在接受之時就會産生感恩之情,認爲對方如此善待我、幫助我,將來我一定要知恩圖報,這就是一個善緣福種放入田裏,這畦田就是心田;將此種子之因好好地種植于心田上,就會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回報對方,此即是思。
善事如此,壞事亦如此。例如有人受到欺壓,常會想:如果我有成功之日,一定要找他報複。惡的種子同樣種在心田上,不斷記挂著如何報複、報仇……,此亦是思。曾看過一篇報導,報上的標題明顯地寫著:「二十二年前的恩怨,二十二年後的報複」,所以發生這一件傷害重案,即是二十二年前的冤仇種子埋藏在心田裏,一直不斷地計晝如何報複,終于有一天,種子現形,冤冤相報,罪業難逃。這也是一種思惟,稱爲第七識,就是離開外在境界後,常常于心中思惟、計劃。
凡夫常種下恩怨的種子,造成「思」的煩惱,而學佛的人卻能勤思發願、堅定意志。一個人立志成賢成聖,也需要有這種思想和思維,善加思考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事必須堅定自己的意志以達到理想,內心一定要有這種堅定的信念,才能夠達到聖人的境界。
所以,此「思」字對凡夫而言,是不斷地造業,對賢人而言則是不斷地精進,這都屬于第七識。第七識會令人造作惡業,種下墮落地獄的種子,也可以使人成就功德,獲至聖果。因此,這個「思」字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夠時時系心于法,這個法的種子就會在心田中不斷地耕作。
人的思想、思維從來不曾停歇或止息,不是向善就是向惡發展,善惡之間都是依循我們思維的方向而決定。
是誰在記錄
除了第七識之外,還有第八識。種子播種在心田上需要人的耕作,第七識就是耕作。而第八識則是種子的藏識;任何種子播撒下去都留在心田中,也就是在藏識之中。第七識、第六識與前五識在人生中,是有了形體之後,才開始現形造作;而第八識是「先來後去」的藏識,是一個主使者,稱爲業識。在六道中都不離開業識,不論爲善或爲惡,都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你上天堂或下地獄,第八識就有這種無形的力量。
例如水,世間上不只是人的身體不能脫離水分,宇宙間沒有水的地方就沒有生靈。水還包括泡、沫……,一灘水在無風無浪時,澄澈如鏡,這就是水的本質;水若清澈無雜質,便可從水面見到水底,水清如鏡,但是風一刮起,水一動蕩,就會産生水沫。若有更大的風浪,還會産生水泡、水花、波浪……等各種不同的形態,就會有不同的名相,但是其本質還是一樣,仍是原來的水。
除了水之外,地球上還有一股無形的霧氣,例如宇宙間的水一遇到熱,就會形成蒸氣向上蒸發,升到空中溫度降低,就會凝結爲水氣,直到愈結愈多,就會形成雨水落到地面上;雨也是水,露也是水,它從地面無形地升上天空,又有形地落回地面,同樣是水卻不斷地循環。
水就如同第八識一樣,沒有行動,原來就是一泓靜止如鏡的水,因爲有外在種種的因緣與境界,使其不斷輪轉,變成波浪、泡沫、蒸氣、雨水……等種種形態。所以從八識而七識、六識,再往上推至五識,自性本來是靜止不動的,因爲有衆生的這些煩惱,才造成業力。
第八識也可以說是我們平常所言的靈魂。普通人所說的靈魂叫做執意——舍了身體之後,意還執著不舍,在六道中輪回不息,就是第八識。
佛教還可以分析到第九識,第九識就如「熱能」,它是完全清淨的,到達佛的境界,已經沒有煩惱,成爲宇宙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衆生都是有形、有識、有煩惱的,若能達到佛的境界,就能無形、無識、無煩惱,可以來去自如,不受業力的牽動,這就是第九識。世間法只能解釋到第八識,到了第九識的境界,就已經是佛、菩薩的階段,可以自如倒駕慈航,不受業力所牽引。
我們若能善加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動、感受、思想,善加注意身體及外在境界時時刻刻不斷地生、滅、變、異,就能覺悟透徹真理。
《上篇(人間苦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