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篇(明珠蒙塵)

  中篇(明珠蒙塵)

  天災人禍

   一片大好的山河,竟由于人禍而引起天災,

   弄得滿目瘡痍,這是爲什麼?

   一九八六年,雲南大火造成無數人的傷亡,使數萬災民無家可歸。根據調查起火原因,是由于防火人員的疏忽所致——這組負責森林防火工作的人員巡視山區時,雖然看見一小區的森林起火燃燒,以爲只是司空見慣的小火,而沒有及時撲滅,大夥就離開現場,絲毫不加理會那不斷蔓延的火勢,甚至認爲中國地大物博,燒掉一小片森林,又算得了什麼!

   一片大好的山河,竟由于人禍而引起天災,弄得滿目瘡痍,造成民生疾苦。爲什麼說天災起于人禍呢

  我常常說「衆生共業」,現在大陸的人民已自顧不暇,哪有辦法去兼顧他人,所以在無形中就松懈了關照他人的心態,這就是共業;每個人都在爲自己爭奪,難免埋沒了內心良知而造成人禍、招感天災。

   臺灣實在是一個福地,人人自由又豐衣足食,富有的人家可以兼顧貧困的衆生。就以慈濟志業而言,集合這麼多愛心人士的力量,共創善良的福業,有善的共業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們應該持續努力,盡量啓發人生的良知,這種啓發必須依靠大家的愛心,才能遍及社會。

   愛河與苦海

   愛就是欲的追求,欲就是愛的浪濤;

   切莫隨著社會潮流,沖進愛河或苦海中浮沈不定。

   社會上的物質越來越充足,人的心靈卻越來越空虛,爲什麼呢

  有句話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不論物質多豐富,欲念還是無窮盡的,所謂水漲船高,人的欲念無止境,求得一個滿足後,後面又有永不滿足的欲念推動著我們,水無盡期地追求物質享受與精神依靠,這種生活怎麼會不痛苦呢

  

   夫妻感情不睦,多數都發生在富有的家庭,在富有的家庭中,由于先生事業興隆,應酬繁多,不能控製自我的色欲,就容易受女色引誘而另築香巢或金屋藏嬌。

   對子女要求越高的人,苦惱也越多,什麼樣的人對子女的期待與希望特別高呢

  也是富有的人家。因爲有錢,所以貪愛名利,希望子女的學識配合其富有,以滿足父母的虛榮心,結果逼得現在的學童苦不堪言。

   愛就是欲的追求,欲就是愛的浪濤,我們莫隨著社會的潮流,沖進愛河或苦海中浮沈不定,應該自覺自救。

   愛之欲其生

   有一種人,對自己所愛的人,便願意無條件地付出。

   世間有一種人,所愛的只是自己親近的人,若不是自己親近的人,就會將他排除;因此,有自己的和別人的孩子、自己所愛和討厭的人之分別。

   自己所愛的人,便願意無條件地不斷付出。就像一些爲人父母的到佛寺時,跪在佛像前,一定都爲自己的孩子祈禱,希望佛陀讓孩子與自己所愛的人除去一切災難。有些甚至在佛前祈求:「佛啊,我的孩子若有業,我的先生若有什麼不如意,我願意用我的身軀來負擔他們的業;我的孩子病了,我願意將壽命折給他。」

   這種慈母心,對孩子有無限的開心,若不是自己的孩子,就不能發出這分心,甚至對于有怨(上對下心)是非的人,就在佛前咀咒:「佛啊!那個人一再欺負我,不斷占便宜,我已經忍無可忍,希望他能早日得到報應。」對自己所愛的人,舍了身命都希望能讓他消災增福;對于自己所討厭的人,則希望他早日得到報應。這就是對于人的執著,而執著不除,煩惱就無窮無盡了!

   青少年問題的省思

   爲什麼青少年犯罪心理,會如此高漲呢?

   因爲社會的論調太多了,所以引起的問題也多。

   有一則報導:一個十叁歲的小孩殺死哥哥,這實在駭人聽聞。

   這宗命案的起因,是這個小孩帶了一位女朋友回家,她一進門就占用電話,邀約朋友前來相聚。這時,那個小孩的祖母從外面回來,看到這個女孩子在打電話,不經意地對她說:「妳一直占用著電話,我打電話進來都無法接通……。」說了這個女孩幾句話而已。

   她的孫子認爲祖母不給他面子,對他的女朋友不客氣,因此惱羞成怒,抓起一把椅子就向祖母丟過去,幸好旁邊有人拉住他,祖母也及時閃躲,沒有被椅子丟傷。

   這個小孩仍不知悔改,氣沖沖地帶著女朋友出去,直到淩晨才回家。他的大哥知道這件事之後,等弟弟回到家,就趕緊將他拉到房間裏,指責他對年老的祖母無禮。

   這個小孩不但不接受大哥的忠告,反而大聲地頂嘴,大哥勸他音量放低,不可吵醒他人。不料他竟從袋子中拿出水果刀,往大哥的胸膛刺下去,一刀刺進心髒,送醫急救已來不及了……。

   這是一個青少年犯罪的悲劇。爲什麼現在的青少年犯罪心理會如此高漲呢

  因爲社會不當的論調太多了,所以引發的問題也多;假如不是這些不健康的論說,社會也不會發生這麼多事情。家庭受社會影響,而社會則受世俗學識所影響,雖然說人需要教育,但若只在口頭上喊口號,對整個社會、家庭、人生根本沒有幫助。最重要的是要人人安分守己,隨分隨力去體解實行,智識固然要追求,但是真正地體解才重要,體解之後能真正實行則更可貴。

   【社會傳真】

   臺灣的學子,總是背著笨重的大書包,一大清早就從家裏到學校,晚上又從學校回到家裏,有的學童甚至沒有回家就直接去補習班,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清晨,又無法與昨夜應酬至深夜才回家的父母碰面,得不到他們一點溫馨的愛,就趕著去上學,等到晚上回來,還是一樣不能與外出應酬的父母碰面,雖然是住在同一個家庭裏,卻罕有見面的機會。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緣與教

   每個人都有種種心理病態,所以要有良好的教育,

   用種種方式來調伏。

   衆生都有種種心理病態,所以要教育再教育。有的人要溫柔善順地去親近他、教育他,有的人卻需要以怒目瞋視的形象去製伏,也有人必須以欲擒故縱的形態……,總而言之,要用種種方式來調伏。

   佛陀對衆生也自歎有叁種不能:無緣的衆生,縱然與佛同世並聽佛說法,卻無法體會佛陀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不但不能接受佛陀的教法,反而起來反抗。

   難度無緣人

   提婆達多領導的五百弟子,就是反叛佛陀的群衆。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弟,而且也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以愛心教育他,但是他卻唆使僧團背叛佛陀,而僧團中,竟然有一愚昧無知者,跟著提婆達多搬弄是非、破壞僧團、擾亂秩序。

   至高無上的佛陀,由他親自教育的人都有這種情形,何況是末法時代,有這麼多剛強的衆生。以我們凡夫的發心,哪有辦法隨心所欲,把每個衆生都教導得很好呢

  

   有時候面對剛強難以調伏的人,雖然也會有挫折感,但是若想起佛陀,就會自我安慰:佛陀都會遇到這種事,何況是我

  佛陀有無緣的衆生不能度,所以我們也難免會遇到不能調伏的衆生,還會碰到毀謗、破壞、反抗的人,這就是業,彼此的共業啊!

   障礙與助力

   所以說「未成佛前,先結人緣」、「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如果在過去生中沒有和人結怨因,今日就不會得到惡果。有怨才有惡,如果互相不怨恨,就不會有阻礙、毀謗的惡果。

   而菩薩爲了救度衆生,一定要來來回回與衆生結緣,追隨衆生、引導衆生,在此之間難免和衆生結緣。當他領導衆生時,果報也會顯現于前,有阻礙也有助緣——大家能隨從響應,就是種善因得善果;受到阻礙,就是種惡因得惡果——菩薩應以智慧加以化解。

   淨化社會人心的教育要實現,談何容易呢

  但盡管人事如此艱難,我們也必須努力守住自己的崗位,對我們的理想抱著無窮的希望,心甘情願地獻出一分愛心,淨化人間。如果能歡喜地做,即使再多、再艱難的折磨,道心也不會退轉。

   高爾夫精神

   喜歡打球的人,再忙、再累,

   即使在大太陽底下,也覺得其樂無窮。

   現在流行打高爾夫球,生活富裕、地位較高的人都很有興趣。在高爾夫球場所見到的大多是社會中上階層的人士,即使事業再忙碌、人再疲累,仍然情願在大太陽底下打球,而且覺得其樂無窮。

   有一位關心兒子的母親,兒子是位董事長,整天爲事業忙碌、身心疲累,但是兒子無論如何疲倦,回家後仍然換上運動服去打球。甚至常常一大清早就背了球袋往高爾夫球場跑,即使烈日當空,汗流浃背,他還是樂此不疲,每次都曬得滿臉通紅地回家。

   做母親的一看便非常心疼地說:「兒子啊!你不要那麼辛苦地去打球嘛!拿錢請人家去打就好了。」

   這就是沒有興趣的人所不能體會的地方,有興趣打球的人甘心付出很多金錢,就只爲了——他喜歡打球。但是爲人母親的不能了解其中的快樂,他看兒子這麼辛苦,實在非常心疼,所以會說這些話。同樣的,我們若能拿出這些打球人士的奮勇精神,一杆打不進,兩杆……一直練習,直到一杆進洞,則任何困難皆難不倒我們。

   【有感而發】

   我們若能夠發大歡喜心,爲衆生做事,即使分分秒秒不得休息,或時時刻刻都在勞動中,也會覺得歡喜,沒有絲毫辛苦之念。

   英雄何必氣短

   「願」一定要靠「力」來推動,才能夠達到目標。

   我們常提到「願力」這兩個字,做事若只是發願仍然不足,還必須加上力量,也就是推動的意思。盡管發大願、立大志,如果欠缺一分推動的力量,則永遠不能達成志願,所以要願與力相配合,相輔相成。

   「力」就是身體力行,除了以歡喜心去做,還必須站起來邁步向前,才能夠達到目標。因此,有「願」一定要靠「力」來推動。

   順利的陷阱

   願力的推動還必須配合「定」,因爲有願無「定」則力不從心。

   「定」就是定心,使心不動搖。起步與目標的距離非常遙遠,在人生路上難免會有一些挫折及坎坷;面對著這麼多的考驗,就必須有「定心」。

   例如一輛車子行駛于道路上,如果周圍都…

《中篇(明珠蒙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下篇(塵盡光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