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明珠蒙尘)
天灾人祸
一片大好的山河,竟由于人祸而引起天灾,
弄得满目疮痍,这是为什么?
一九八六年,云南大火造成无数人的伤亡,使数万灾民无家可归。根据调查起火原因,是由于防火人员的疏忽所致——这组负责森林防火工作的人员巡视山区时,虽然看见一小区的森林起火燃烧,以为只是司空见惯的小火,而没有及时扑灭,大伙就离开现场,丝毫不加理会那不断蔓延的火势,甚至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烧掉一小片森林,又算得了什么!
一片大好的山河,竟由于人祸而引起天灾,弄得满目疮痍,造成民生疾苦。为什么说天灾起于人祸呢
我常常说「众生共业」,现在大陆的人民已自顾不暇,哪有办法去兼顾他人,所以在无形中就松懈了关照他人的心态,这就是共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争夺,难免埋没了内心良知而造成人祸、招感天灾。
台湾实在是一个福地,人人自由又丰衣足食,富有的人家可以兼顾贫困的众生。就以慈济志业而言,集合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力量,共创善良的福业,有善的共业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们应该持续努力,尽量启发人生的良知,这种启发必须依靠大家的爱心,才能遍及社会。
爱河与苦海
爱就是欲的追求,欲就是爱的浪涛;
切莫随着社会潮流,冲进爱河或苦海中浮沉不定。
社会上的物质越来越充足,人的心灵却越来越空虚,为什么呢
有句话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不论物质多丰富,欲念还是无穷尽的,所谓水涨船高,人的欲念无止境,求得一个满足后,后面又有永不满足的欲念推动着我们,水无尽期地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依靠,这种生活怎么会不痛苦呢
夫妻感情不睦,多数都发生在富有的家庭,在富有的家庭中,由于先生事业兴隆,应酬繁多,不能控制自我的色欲,就容易受女色引诱而另筑香巢或金屋藏娇。
对子女要求越高的人,苦恼也越多,什么样的人对子女的期待与希望特别高呢
也是富有的人家。因为有钱,所以贪爱名利,希望子女的学识配合其富有,以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结果逼得现在的学童苦不堪言。
爱就是欲的追求,欲就是爱的浪涛,我们莫随着社会的潮流,冲进爱河或苦海中浮沉不定,应该自觉自救。
爱之欲其生
有一种人,对自己所爱的人,便愿意无条件地付出。
世间有一种人,所爱的只是自己亲近的人,若不是自己亲近的人,就会将他排除;因此,有自己的和别人的孩子、自己所爱和讨厌的人之分别。
自己所爱的人,便愿意无条件地不断付出。就像一些为人父母的到佛寺时,跪在佛像前,一定都为自己的孩子祈祷,希望佛陀让孩子与自己所爱的人除去一切灾难。有些甚至在佛前祈求:「佛啊,我的孩子若有业,我的先生若有什么不如意,我愿意用我的身躯来负担他们的业;我的孩子病了,我愿意将寿命折给他。」
这种慈母心,对孩子有无限的开心,若不是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发出这分心,甚至对于有怨(上對下心)是非的人,就在佛前咀咒:「佛啊!那个人一再欺负我,不断占便宜,我已经忍无可忍,希望他能早日得到报应。」对自己所爱的人,舍了身命都希望能让他消灾增福;对于自己所讨厌的人,则希望他早日得到报应。这就是对于人的执着,而执着不除,烦恼就无穷无尽了!
青少年问题的省思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心理,会如此高涨呢?
因为社会的论调太多了,所以引起的问题也多。
有一则报导:一个十三岁的小孩杀死哥哥,这实在骇人听闻。
这宗命案的起因,是这个小孩带了一位女朋友回家,她一进门就占用电话,邀约朋友前来相聚。这时,那个小孩的祖母从外面回来,看到这个女孩子在打电话,不经意地对她说:「妳一直占用着电话,我打电话进来都无法接通……。」说了这个女孩几句话而已。
她的孙子认为祖母不给他面子,对他的女朋友不客气,因此恼羞成怒,抓起一把椅子就向祖母丢过去,幸好旁边有人拉住他,祖母也及时闪躲,没有被椅子丢伤。
这个小孩仍不知悔改,气冲冲地带着女朋友出去,直到凌晨才回家。他的大哥知道这件事之后,等弟弟回到家,就赶紧将他拉到房间里,指责他对年老的祖母无礼。
这个小孩不但不接受大哥的忠告,反而大声地顶嘴,大哥劝他音量放低,不可吵醒他人。不料他竟从袋子中拿出水果刀,往大哥的胸膛刺下去,一刀刺进心脏,送医急救已来不及了……。
这是一个青少年犯罪的悲剧。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心理会如此高涨呢
因为社会不当的论调太多了,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多;假如不是这些不健康的论说,社会也不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家庭受社会影响,而社会则受世俗学识所影响,虽然说人需要教育,但若只在口头上喊口号,对整个社会、家庭、人生根本没有帮助。最重要的是要人人安分守己,随分随力去体解实行,智识固然要追求,但是真正地体解才重要,体解之后能真正实行则更可贵。
【社会传真】
台湾的学子,总是背着笨重的大书包,一大清早就从家里到学校,晚上又从学校回到家里,有的学童甚至没有回家就直接去补习班,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清晨,又无法与昨夜应酬至深夜才回家的父母碰面,得不到他们一点温馨的爱,就赶着去上学,等到晚上回来,还是一样不能与外出应酬的父母碰面,虽然是住在同一个家庭里,却罕有见面的机会。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缘与教
每个人都有种种心理病态,所以要有良好的教育,
用种种方式来调伏。
众生都有种种心理病态,所以要教育再教育。有的人要温柔善顺地去亲近他、教育他,有的人却需要以怒目瞋视的形象去制伏,也有人必须以欲擒故纵的形态……,总而言之,要用种种方式来调伏。
佛陀对众生也自叹有三种不能:无缘的众生,纵然与佛同世并听佛说法,却无法体会佛陀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不但不能接受佛陀的教法,反而起来反抗。
难度无缘人
提婆达多领导的五百弟子,就是反叛佛陀的群众。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而且也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以爱心教育他,但是他却唆使僧团背叛佛陀,而僧团中,竟然有一愚昧无知者,跟着提婆达多搬弄是非、破坏僧团、扰乱秩序。
至高无上的佛陀,由他亲自教育的人都有这种情形,何况是末法时代,有这么多刚强的众生。以我们凡夫的发心,哪有办法随心所欲,把每个众生都教导得很好呢
有时候面对刚强难以调伏的人,虽然也会有挫折感,但是若想起佛陀,就会自我安慰:佛陀都会遇到这种事,何况是我
佛陀有无缘的众生不能度,所以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不能调伏的众生,还会碰到毁谤、破坏、反抗的人,这就是业,彼此的共业啊!
障碍与助力
所以说「未成佛前,先结人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如果在过去生中没有和人结怨因,今日就不会得到恶果。有怨才有恶,如果互相不怨恨,就不会有阻碍、毁谤的恶果。
而菩萨为了救度众生,一定要来来回回与众生结缘,追随众生、引导众生,在此之间难免和众生结缘。当他领导众生时,果报也会显现于前,有阻碍也有助缘——大家能随从响应,就是种善因得善果;受到阻碍,就是种恶因得恶果——菩萨应以智慧加以化解。
净化社会人心的教育要实现,谈何容易呢
但尽管人事如此艰难,我们也必须努力守住自己的岗位,对我们的理想抱着无穷的希望,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分爱心,净化人间。如果能欢喜地做,即使再多、再艰难的折磨,道心也不会退转。
高尔夫精神
喜欢打球的人,再忙、再累,
即使在大太阳底下,也觉得其乐无穷。
现在流行打高尔夫球,生活富裕、地位较高的人都很有兴趣。在高尔夫球场所见到的大多是社会中上阶层的人士,即使事业再忙碌、人再疲累,仍然情愿在大太阳底下打球,而且觉得其乐无穷。
有一位关心儿子的母亲,儿子是位董事长,整天为事业忙碌、身心疲累,但是儿子无论如何疲倦,回家后仍然换上运动服去打球。甚至常常一大清早就背了球袋往高尔夫球场跑,即使烈日当空,汗流浃背,他还是乐此不疲,每次都晒得满脸通红地回家。
做母亲的一看便非常心疼地说:「儿子啊!你不要那么辛苦地去打球嘛!拿钱请人家去打就好了。」
这就是没有兴趣的人所不能体会的地方,有兴趣打球的人甘心付出很多金钱,就只为了——他喜欢打球。但是为人母亲的不能了解其中的快乐,他看儿子这么辛苦,实在非常心疼,所以会说这些话。同样的,我们若能拿出这些打球人士的奋勇精神,一杆打不进,两杆……一直练习,直到一杆进洞,则任何困难皆难不倒我们。
【有感而发】
我们若能够发大欢喜心,为众生做事,即使分分秒秒不得休息,或时时刻刻都在劳动中,也会觉得欢喜,没有丝毫辛苦之念。
英雄何必气短
「愿」一定要靠「力」来推动,才能够达到目标。
我们常提到「愿力」这两个字,做事若只是发愿仍然不足,还必须加上力量,也就是推动的意思。尽管发大愿、立大志,如果欠缺一分推动的力量,则永远不能达成志愿,所以要愿与力相配合,相辅相成。
「力」就是身体力行,除了以欢喜心去做,还必须站起来迈步向前,才能够达到目标。因此,有「愿」一定要靠「力」来推动。
顺利的陷阱
愿力的推动还必须配合「定」,因为有愿无「定」则力不从心。
「定」就是定心,使心不动摇。起步与目标的距离非常遥远,在人生路上难免会有一些挫折及坎坷;面对着这么多的考验,就必须有「定心」。
例如一辆车子行驶于道路上,如果周围都…
《中篇(明珠蒙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