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篇(人间苦相)▪P5

  ..续本文上一页却不能真正体会佛陀的教法;只知道佛法非常深奥,却不知道实行佛法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佛学」是很复杂的,然而「学佛」真的很简单,只要有一分心念,无所求地奉献,为一切众生修养自己的言语行动,就是学佛。本来是一项很简单的修行方法,却变得复杂化,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体会。时日、身心都不断在迁流变化中,能够透彻此事,我们的思想自然能系念于法,也自然会利用时间、发挥功能,将同样会迁流的功能智力集中于行动造作中。

   若是凡夫就会随着「行」而耗费时间,因时间累积而增长恶业;若能透彻佛法的精神,就会善用时间成就功德。总而言之,学佛必须透彻根源,这就是行蕴的道理,若能体会了解,就要善加把握时间,调伏自己心猿意马的意志,使一切行动转为功德的修养。莫把「佛学」复杂化,应该将学佛简单化,更要身体力行,不可口头虚论;言谈虚论只是佛学,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学佛。

   同样是微细的行动,迁流之间,善于造作者就是功德,不会把握的就是造业无量了。

   谈心说「识」

   与外在境界接触会合时,心中生分别就是「意识」

   识是分别的意思。

   一般人所谓的第六感,在佛教中称为六识,也就是意识——与外在境界接触会合时,心中生分别之心即是「意识」。「识」就是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面对面而坐,你们的眼睛〔即眼根〕接触到我的形象之时,就会产生意识去分别;我讲话的声音或时钟敲响的声音与你们的耳根接触,你们的意识也会分别。钟声与我的话同样是声音,音量却不同,为什么不是耳朵分别,而是意识在分别呢

  

   有的人眼睛张着,却对眼前的境界视而不见;耳朵正常,却没有听到外面的声音,耳根虽然安好但耳神经已损坏,眼睛虽然安好但视神经已损坏,所以识就是感触、感官、意的分别。在佛教中有五根、五尘,六根、六尘。所谓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再加一个「意」就是六根;五尘是指色、声、香、味、触,若再多一个「法」就是六尘。

   一般学术上的心理学、物理学或医学,所能分析的也仅止于此;但是佛法能更深一层地分析。除了六识之外,还有七识、八识,乃至九识。例如想蕴,「想」也是一种意识的分别,就是我们的身体接触外在的境界后,心生出相,所以称为「想」。「识」与此意相同,但是「想」属于第六识。

   是谁在造作

   佛法中还有第七识,就是离开境界之后,心中还会回顾、盘旋、计划,此称为「思」,「思」与「想」虽然二字常合称思想,其实应该分别清楚,「想」是心缘外境时所接触到的直接感受,称为第六识:「思」是离开形象后,心的造作。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上有一畦田,田包含耕耘之义,只要有一颗种子播种下田,农夫就会去造作耕耘。

   例如今日某人对我很好,在接受之时就会产生感恩之情,认为对方如此善待我、帮助我,将来我一定要知恩图报,这就是一个善缘福种放入田里,这畦田就是心田;将此种子之因好好地种植于心田上,就会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回报对方,此即是思。

   善事如此,坏事亦如此。例如有人受到欺压,常会想:如果我有成功之日,一定要找他报复。恶的种子同样种在心田上,不断记挂着如何报复、报仇……,此亦是思。曾看过一篇报导,报上的标题明显地写着:「二十二年前的恩怨,二十二年后的报复」,所以发生这一件伤害重案,即是二十二年前的冤仇种子埋藏在心田里,一直不断地计昼如何报复,终于有一天,种子现形,冤冤相报,罪业难逃。这也是一种思惟,称为第七识,就是离开外在境界后,常常于心中思惟、计划。

   凡夫常种下恩怨的种子,造成「思」的烦恼,而学佛的人却能勤思发愿、坚定意志。一个人立志成贤成圣,也需要有这种思想和思维,善加思考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事必须坚定自己的意志以达到理想,内心一定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念,才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所以,此「思」字对凡夫而言,是不断地造业,对贤人而言则是不断地精进,这都属于第七识。第七识会令人造作恶业,种下堕落地狱的种子,也可以使人成就功德,获至圣果。因此,这个「思」字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够时时系心于法,这个法的种子就会在心田中不断地耕作。

   人的思想、思维从来不曾停歇或止息,不是向善就是向恶发展,善恶之间都是依循我们思维的方向而决定。

   是谁在记录

   除了第七识之外,还有第八识。种子播种在心田上需要人的耕作,第七识就是耕作。而第八识则是种子的藏识;任何种子播撒下去都留在心田中,也就是在藏识之中。第七识、第六识与前五识在人生中,是有了形体之后,才开始现形造作;而第八识是「先来后去」的藏识,是一个主使者,称为业识。在六道中都不离开业识,不论为善或为恶,都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你上天堂或下地狱,第八识就有这种无形的力量。

   例如水,世间上不只是人的身体不能脱离水分,宇宙间没有水的地方就没有生灵。水还包括泡、沫……,一滩水在无风无浪时,澄澈如镜,这就是水的本质;水若清澈无杂质,便可从水面见到水底,水清如镜,但是风一刮起,水一动荡,就会产生水沫。若有更大的风浪,还会产生水泡、水花、波浪……等各种不同的形态,就会有不同的名相,但是其本质还是一样,仍是原来的水。

   除了水之外,地球上还有一股无形的雾气,例如宇宙间的水一遇到热,就会形成蒸气向上蒸发,升到空中温度降低,就会凝结为水气,直到愈结愈多,就会形成雨水落到地面上;雨也是水,露也是水,它从地面无形地升上天空,又有形地落回地面,同样是水却不断地循环。

   水就如同第八识一样,没有行动,原来就是一泓静止如镜的水,因为有外在种种的因缘与境界,使其不断轮转,变成波浪、泡沫、蒸气、雨水……等种种形态。所以从八识而七识、六识,再往上推至五识,自性本来是静止不动的,因为有众生的这些烦恼,才造成业力。

   第八识也可以说是我们平常所言的灵魂。普通人所说的灵魂叫做执意——舍了身体之后,意还执着不舍,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就是第八识。

   佛教还可以分析到第九识,第九识就如「热能」,它是完全清净的,到达佛的境界,已经没有烦恼,成为宇宙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生都是有形、有识、有烦恼的,若能达到佛的境界,就能无形、无识、无烦恼,可以来去自如,不受业力的牵动,这就是第九识。世间法只能解释到第八识,到了第九识的境界,就已经是佛、菩萨的阶段,可以自如倒驾慈航,不受业力所牵引。

   我们若能善加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动、感受、思想,善加注意身体及外在境界时时刻刻不断地生、灭、变、异,就能觉悟透彻真理。

  

《上篇(人间苦相)》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中篇(明珠蒙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