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不應該出現在我們佛門裏。現在社會上的人拼命追求五欲,從中尋找快樂,喝酒、抽煙、賭博、唱世俗的歌、跳世俗的舞。我們國家主張人民要富起來,可也反對拜金主義和生活腐化呀,所以現在國家盡力在提倡道德教育。
欲望使人沒有過一天安穩的日子
這兒說求五欲自娛的人,就好比爲了解渴去喝鹹水,越喝越渴,因爲求五欲的人欲望越求越不能滿足,越求欲望越高,欲望滿足不了,他就感到不幸福,等到一滿足,他欲望又提高了,他又不滿足了,又想滿足更高的欲望,那麼再辛辛苦苦的去追求,所以他永遠也得不到幸福。古人也說:欲壑難填,欲無止境,現在人也說:“欲望只有在追求時有點快樂,得到了你反而不快樂。”做生意賺了十萬,想一百萬,賺了一百萬,他又要一千萬了,直到老,也沒有過一天安安穩穩的日子。賭博更是可怕,賭博的人全在追求欲望,總想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把人家口袋裏的錢弄到我口袋裏,這是很卑鄙的。可是他贏了也不滿足,贏了還想贏,因爲他認爲自己在交好運,不再多贏一點我做傻瓜?可是輸了又要翻本,沒得個完,一直到輸光了爲止,家産賣光,老婆離婚,家庭破裂,真叫不到黃河心不死。世間上人追求欲望就是這樣,從古以來的人都在追求名利享受,有誰能放得下不再追求的?追求也是老樣子,苦也是老樣子。
喜(58)
———————— 傅味琴 2002.4.18 ————————
涅槃界清涼,無諸渴熱惱
提要:
·抽煙、愛女人的出家人,在我們講正法的地方待不住
·佛門是教育人的地方,四衆弟子都應該聽法
·壞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
·涅槃界清涼,無諸渴熱惱
·涅槃是進入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
·誰在製造末法時期,誰在進行滅法工作
抽煙、愛女人的出家人,在我們講正法的地方待不住
所以不要貪五欲,貪裏有毒,什麼毒?你貪了以後你就放不下了。聽說你們男衆班有兩個小和尚這兒待不住,前兩天走了。一個是因爲抽煙放不下,一個是外面有女朋友放不下。(笑聲)這兩件事最不好,出家人怎麼能口裏叼支煙呢?今天全世界都在提倡戒煙,出家人應該做精神文明的標兵。出家人口裏叼了支煙,別人恭敬得起來嗎?有說“沒關系,我在房裏偷偷地抽”,你偷偷地抽,人家因爲你是出家人就恭敬你,你慚愧不慚愧啊?而且抽多了,一張嘴一股煙味氣,一說話牙齒都是黑的,莊嚴嗎?出家人是代表如來的形象,哪一尊佛是抽煙的?
一個聽說外面有女朋友。國家法律規定婚姻自由,佛教也有個說法,你要結婚可以做居士,爲什麼要出家呢?你來當和尚還要找女人,就是以和尚身分在僧團裏搗亂!貪煙酒,貪男女,從古以來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佛門是教育人的地方,四衆弟子都應該聽法
佛門是教育人的地方,我總是有這樣一個想法,凡是進寺院門的,不論是來挂單的,還是常住的一律要學佛法,不准不學,佛門不是飯館,也不是旅館,是教育人的地方,能不聽佛法嗎?自由散漫,佛門還搞得好嗎?我一下法座這個話就不說了,因爲居士不管常住的事情,所以希望出家人要發心把佛門搞好,尤其要教育衆生,教育佛弟子不能貪五欲。
壞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
“壞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井水是給人喝的,可是這個井壞了,或者井裏有毒蛇,或者井水有毒,這個水就不能喝了,這是比喻五欲有毒,修行人絕不能去追求五欲,好比壞井毒蛇泉的水,喝了就要中毒。
“智者熟思之”,有智慧的人,對這種道理應該很熟悉,應該經常好好的去想。
涅槃界清涼,無諸渴熱惱
“涅槃界清涼,無諸渴熱惱”,涅槃界是非常清涼的,因爲沒有各種各樣的熱惱饑渴。
以前,我看過一本《中國通史》,在介紹佛教的思想時,竟然說:佛教徒追求涅槃就是追求死亡。這話很惡毒,說他不懂佛法吧?看看他寫出來的東西也懂一點嘛。寫書的人我記得是姓範,當然現在這個人早就死了,也許,這是因爲當時時代潮流的關系,不過我想也免不了他本人有邪知邪見,據說他晚年爲此而後悔。
世間上的人才是追求死亡呢,本來可以活得長壽,可是現在都很難長壽,因爲自己糟塌自己,吃喝玩樂、貪享受、動瞋恨心、生活緊張、人生坎坷、互相鬥爭、妒忌,猜疑,弄得身心都不得安定,壽命也就越來越短,那豈不是在追求死亡嗎?
涅槃是進入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
涅槃是進入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是了脫生死,怎麼叫追求死亡呢?涅槃不等于死亡呀。煩惱斷盡,證阿羅漢果了,就到彼岸了。彼岸是清涼,沒有諸渴熱惱,難道死亡了才到彼岸?佛在世的時候這麼多的阿羅漢全是活人啊,在佛經裏邊證阿羅漢果的,全會說話的,沒聽說過有鬼阿羅漢。咱們修行就是要修在活著的時代進入涅槃的境界,進入煩惱斷盡一片清涼的境界。
誰在製造末法時期,誰在進行滅法工作
平時不修行,煩惱泛濫,對佛講的話也不相信,一到臨命終時,那還來得及嗎?真叫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你貪瞋癡泛濫能到彼岸嗎?心不清淨怎麼到淨土?你沒有智慧心怎麼清淨?你不學佛法又哪來的智慧?法本來可以不滅的,是誰製造了末法時期?就是邪師邪說,五欲泛濫,這種情況就出現了末法時期。
要隨著般若智慧去修行
提要:
·“尋求善知識”是爲了學法
·哪有一個不爲衆生講法的善知識
·“隨行般若教”要隨著般若智去修行
“尋求善知識”是爲了學法
“尋求善知識,隨行般若教”,想要出離世間種種煩惱的苦,得到彼岸涅槃的清涼,就應該 “尋求善知識”。善知識是指具有正法的善知識。這個人很好,是個好人,他有一顆善心,這個人有知識、他會彈古琴、會畫畫,寫毛筆字,拉手提琴,懂七國外語,這些都不是佛教裏的善知識。佛教裏的善知識是指有正法的知識和戒定慧的功德,這樣的善知識你還得去尋求,現在人不是去尋求,而是看見誰,只要對他有好感,就稱他善知識,這是憑感情盲目的做法。如今善知識有真有假,不能單憑有頂帽子,什麼 “大法師” 、“大居士”、“大師”就叫“善知識”。時代在進步,可是假的也在發展,所以找善知識首先要知道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
善知識有十種功德,要以功德的標准去尋找善知識。有了善知識你還要去求,求他給你法。如果你找到了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只是關起門來自己修,那你只好在門口等。如果你在他身邊已經一兩年了,一個法也沒有給你,你在這個善知識身邊有什麼利益呢?忙著照顧他生活,充其量也不過是培培福。親近善知識,不是叫你親近拖地板、倒尿桶。培福是應該的,可是求智慧才是你的本分,善知識不肯把法教給你,你白尋求了,所以尋求善知識重要的是要去求法。
哪有一個不爲衆生講法的善知識
現在人有了善知識卻既不求法,也不求慧,光求福,看見善知識就供養,這一包那一包,從蘋果一直到人參,從糖果一直到蜜餞。供養的東西這麼多,你叫善知識咋辦呢?叫他聽法:“哎呀,我實在忙,我要走了。”說句風趣話,假如有個學生經常來看我:“老師,你最近身體好嗎?這兩包奶粉,給你增加營養。”過了幾天又兩包蘋果,再過幾天又是桂圓、紅棗,我就要說話“你別走!留下來,聽我講法”。你不想聽法,我還要訓你,我給你講法我有功德,我吃你東西我消我的福氣,(衆笑)哪有一個不給衆生講法的善知識?要是給衆生講邪法就更糟糕了,那是魔加持。
“隨行般若教”要隨著般若智去修行
“隨行般若教”,聽了法以後要法隨法行,隨著法義去修行,最最重要的是修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講起來話比較多,明天再講。(第十四講完)
喜(59)
———————— 傅味琴 2002.5.2 ————————
要得到修行的快樂,就得犧牲世俗上的追求
提要:
·此身如聚沫,無常大鬼吞
·想到死,就會想到修行沒修好
·在修行上面獲得快樂,這就是“慧樂”
·聰明人爲了保住命,他懂得犧牲
·要得到修行的快樂,就得犧牲世俗上的追求
此身如聚沫,無常大鬼吞
上次講到,歡歡喜喜學佛法,學佛法是一件歡喜的事情,你學了以後就能得到快樂,得到什麼快樂呢?就是慧樂,是智慧上的快樂。上次講了“人生實難得,正法尤難遇”,今天接下去講“此身如聚沫,無常大鬼吞”,人體本來就是由很多的泡泡組成的,科學家也是這麼說,叫細胞。細胞隨時隨刻都會死亡,乃至每到七天,細胞就要更新,所以佛法裏就用泡沫來作比喻,人隨時隨刻都會死亡,就像水泡那樣,一碰它就要爆掉,不碰它,它自己也會爆掉。
“無常大鬼吞”,我們跟無常大鬼是講不通的,你即使燒紅包包給他,也不見得不會把你吞掉,多少財富也買不到長生不死。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壽命無量,爲什麼長壽啊?阿彌陀佛沒有咱們這個皮肉的身體,所以壽命無量,佛的身體哪有四大所成的?我們是皮肉的身體,怎麼能得無量壽呢?
想到死,就會想到修行沒修好
人生時間有限得很,你們苦惱的時候我就覺得奇怪,你苦惱什麼呀?你們快樂的時候我也覺得奇怪,你快樂什麼呀?我不知道你們苦惱什麼,你們又快樂什麼?我也有快樂,也有苦惱,我知道我苦惱什麼,我快樂什麼。每天早晨醒來,由于晚上做夢,做得現實生活也一時想不起來了,所以把一切都忘了,這時很容易冒出一個念頭,我快要死了,修行沒修好,很苦惱。
在修行上面獲得快樂,這就是“慧樂”
可是我也有快樂的時候,我唸經的時候快樂,修禅定的時候快樂,給你們講法的時候快樂。我全靠這樣的快樂過日子,如果沒有這些快樂,我看可能很早就死掉了。因爲年輕時有些朋友給我算命,算來算去,說我早該死。能夠在修行上謀取快樂,這就是慧樂,知道無常的苦惱,馬上去追求修行上的快樂,這就是有智慧的快樂。
聰明人爲了保住命,他懂得犧牲
有一個故事,一個人被人家偷了一頭小牛,他就向神祈禱:“如果神能夠保佑我,找到偷我小牛的那個賊,我願意用一只羊來獻給你。”他願意犧牲一只羊祭神,後來他果然找到了偷小牛的賊,是誰啊?一頭獅子,正在吃他的小牛。他一看見獅子就害怕了,又祈禱:“偷小牛的賊我找到了,如果我能保住命,我非但願意犧牲一頭小牛,我還願意貢獻一頭大公牛。”意思是說這個人是聰明人,爲了保住自己的命,他懂得犧牲。
要得到修行的快樂,就得犧牲世俗上的追求
你們懂不懂犧牲啊?不要做一個愚癡的人,不肯犧牲光想拿,有這種可能嗎?你要買一件新衣服,就得犧牲你的錢,你要使同學之間非常和合,就得犧牲你的脾氣,家庭也是如此,你要使太太把你照顧得好,就要犧牲你打太太耳光的習氣,哪有一面打她耳光,一面叫她對你好的事?如果你想得到修行的快樂,就得犧牲你在世俗上的追求。既要在世間上追求名和利,種種五欲享受,又想到佛門來抓佛法,行嗎?如果行釋迦佛何必逾城出家呢?說得那麼輕巧,“在家也能修得好”,簡直是在謗佛當年逾城出家的愚蠢。如果一個人去理發,要理發師把頭發剪短,又不肯犧牲自己的頭發,“頭發是我的,你不能使我的頭發離開我”,這頭發怎麼剪呢?又想成佛,又不肯跳出生死流轉,這到底算什麼啊?種種绮夢幻想,也不知道你將來的白骨葬在什麼地方。
《心理導引——喜(50~5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