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不应该出现在我们佛门里。现在社会上的人拼命追求五欲,从中寻找快乐,喝酒、抽烟、赌博、唱世俗的歌、跳世俗的舞。我们国家主张人民要富起来,可也反对拜金主义和生活腐化呀,所以现在国家尽力在提倡道德教育。
欲望使人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
这儿说求五欲自娱的人,就好比为了解渴去喝咸水,越喝越渴,因为求五欲的人欲望越求越不能满足,越求欲望越高,欲望满足不了,他就感到不幸福,等到一满足,他欲望又提高了,他又不满足了,又想满足更高的欲望,那么再辛辛苦苦的去追求,所以他永远也得不到幸福。古人也说:欲壑难填,欲无止境,现在人也说:“欲望只有在追求时有点快乐,得到了你反而不快乐。”做生意赚了十万,想一百万,赚了一百万,他又要一千万了,直到老,也没有过一天安安稳稳的日子。赌博更是可怕,赌博的人全在追求欲望,总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人家口袋里的钱弄到我口袋里,这是很卑鄙的。可是他赢了也不满足,赢了还想赢,因为他认为自己在交好运,不再多赢一点我做傻瓜?可是输了又要翻本,没得个完,一直到输光了为止,家产卖光,老婆离婚,家庭破裂,真叫不到黄河心不死。世间上人追求欲望就是这样,从古以来的人都在追求名利享受,有谁能放得下不再追求的?追求也是老样子,苦也是老样子。
喜(58)
———————— 傅味琴 2002.4.18 ————————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
提要:
·抽烟、爱女人的出家人,在我们讲正法的地方待不住
·佛门是教育人的地方,四众弟子都应该听法
·坏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
·涅槃是进入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
·谁在制造末法时期,谁在进行灭法工作
抽烟、爱女人的出家人,在我们讲正法的地方待不住
所以不要贪五欲,贪里有毒,什么毒?你贪了以后你就放不下了。听说你们男众班有两个小和尚这儿待不住,前两天走了。一个是因为抽烟放不下,一个是外面有女朋友放不下。(笑声)这两件事最不好,出家人怎么能口里叼支烟呢?今天全世界都在提倡戒烟,出家人应该做精神文明的标兵。出家人口里叼了支烟,别人恭敬得起来吗?有说“没关系,我在房里偷偷地抽”,你偷偷地抽,人家因为你是出家人就恭敬你,你惭愧不惭愧啊?而且抽多了,一张嘴一股烟味气,一说话牙齿都是黑的,庄严吗?出家人是代表如来的形象,哪一尊佛是抽烟的?
一个听说外面有女朋友。国家法律规定婚姻自由,佛教也有个说法,你要结婚可以做居士,为什么要出家呢?你来当和尚还要找女人,就是以和尚身分在僧团里捣乱!贪烟酒,贪男女,从古以来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佛门是教育人的地方,四众弟子都应该听法
佛门是教育人的地方,我总是有这样一个想法,凡是进寺院门的,不论是来挂单的,还是常住的一律要学佛法,不准不学,佛门不是饭馆,也不是旅馆,是教育人的地方,能不听佛法吗?自由散漫,佛门还搞得好吗?我一下法座这个话就不说了,因为居士不管常住的事情,所以希望出家人要发心把佛门搞好,尤其要教育众生,教育佛弟子不能贪五欲。
坏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
“坏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井水是给人喝的,可是这个井坏了,或者井里有毒蛇,或者井水有毒,这个水就不能喝了,这是比喻五欲有毒,修行人绝不能去追求五欲,好比坏井毒蛇泉的水,喝了就要中毒。
“智者熟思之”,有智慧的人,对这种道理应该很熟悉,应该经常好好的去想。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涅槃界是非常清凉的,因为没有各种各样的热恼饥渴。
以前,我看过一本《中国通史》,在介绍佛教的思想时,竟然说:佛教徒追求涅槃就是追求死亡。这话很恶毒,说他不懂佛法吧?看看他写出来的东西也懂一点嘛。写书的人我记得是姓范,当然现在这个人早就死了,也许,这是因为当时时代潮流的关系,不过我想也免不了他本人有邪知邪见,据说他晚年为此而后悔。
世间上的人才是追求死亡呢,本来可以活得长寿,可是现在都很难长寿,因为自己糟塌自己,吃喝玩乐、贪享受、动瞋恨心、生活紧张、人生坎坷、互相斗争、妒忌,猜疑,弄得身心都不得安定,寿命也就越来越短,那岂不是在追求死亡吗?
涅槃是进入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
涅槃是进入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了脱生死,怎么叫追求死亡呢?涅槃不等于死亡呀。烦恼断尽,证阿罗汉果了,就到彼岸了。彼岸是清凉,没有诸渴热恼,难道死亡了才到彼岸?佛在世的时候这么多的阿罗汉全是活人啊,在佛经里边证阿罗汉果的,全会说话的,没听说过有鬼阿罗汉。咱们修行就是要修在活着的时代进入涅槃的境界,进入烦恼断尽一片清凉的境界。
谁在制造末法时期,谁在进行灭法工作
平时不修行,烦恼泛滥,对佛讲的话也不相信,一到临命终时,那还来得及吗?真叫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你贪瞋痴泛滥能到彼岸吗?心不清净怎么到净土?你没有智慧心怎么清净?你不学佛法又哪来的智慧?法本来可以不灭的,是谁制造了末法时期?就是邪师邪说,五欲泛滥,这种情况就出现了末法时期。
要随着般若智慧去修行
提要:
·“寻求善知识”是为了学法
·哪有一个不为众生讲法的善知识
·“随行般若教”要随着般若智去修行
“寻求善知识”是为了学法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想要出离世间种种烦恼的苦,得到彼岸涅槃的清凉,就应该 “寻求善知识”。善知识是指具有正法的善知识。这个人很好,是个好人,他有一颗善心,这个人有知识、他会弹古琴、会画画,写毛笔字,拉手提琴,懂七国外语,这些都不是佛教里的善知识。佛教里的善知识是指有正法的知识和戒定慧的功德,这样的善知识你还得去寻求,现在人不是去寻求,而是看见谁,只要对他有好感,就称他善知识,这是凭感情盲目的做法。如今善知识有真有假,不能单凭有顶帽子,什么 “大法师” 、“大居士”、“大师”就叫“善知识”。时代在进步,可是假的也在发展,所以找善知识首先要知道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善知识有十种功德,要以功德的标准去寻找善知识。有了善知识你还要去求,求他给你法。如果你找到了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只是关起门来自己修,那你只好在门口等。如果你在他身边已经一两年了,一个法也没有给你,你在这个善知识身边有什么利益呢?忙着照顾他生活,充其量也不过是培培福。亲近善知识,不是叫你亲近拖地板、倒尿桶。培福是应该的,可是求智慧才是你的本分,善知识不肯把法教给你,你白寻求了,所以寻求善知识重要的是要去求法。
哪有一个不为众生讲法的善知识
现在人有了善知识却既不求法,也不求慧,光求福,看见善知识就供养,这一包那一包,从苹果一直到人参,从糖果一直到蜜饯。供养的东西这么多,你叫善知识咋办呢?叫他听法:“哎呀,我实在忙,我要走了。”说句风趣话,假如有个学生经常来看我:“老师,你最近身体好吗?这两包奶粉,给你增加营养。”过了几天又两包苹果,再过几天又是桂圆、红枣,我就要说话“你别走!留下来,听我讲法”。你不想听法,我还要训你,我给你讲法我有功德,我吃你东西我消我的福气,(众笑)哪有一个不给众生讲法的善知识?要是给众生讲邪法就更糟糕了,那是魔加持。
“随行般若教”要随着般若智去修行
“随行般若教”,听了法以后要法随法行,随着法义去修行,最最重要的是修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讲起来话比较多,明天再讲。(第十四讲完)
喜(59)
———————— 傅味琴 2002.5.2 ————————
要得到修行的快乐,就得牺牲世俗上的追求
提要:
·此身如聚沫,无常大鬼吞
·想到死,就会想到修行没修好
·在修行上面获得快乐,这就是“慧乐”
·聪明人为了保住命,他懂得牺牲
·要得到修行的快乐,就得牺牲世俗上的追求
此身如聚沫,无常大鬼吞
上次讲到,欢欢喜喜学佛法,学佛法是一件欢喜的事情,你学了以后就能得到快乐,得到什么快乐呢?就是慧乐,是智慧上的快乐。上次讲了“人生实难得,正法尤难遇”,今天接下去讲“此身如聚沫,无常大鬼吞”,人体本来就是由很多的泡泡组成的,科学家也是这么说,叫细胞。细胞随时随刻都会死亡,乃至每到七天,细胞就要更新,所以佛法里就用泡沫来作比喻,人随时随刻都会死亡,就像水泡那样,一碰它就要爆掉,不碰它,它自己也会爆掉。
“无常大鬼吞”,我们跟无常大鬼是讲不通的,你即使烧红包包给他,也不见得不会把你吞掉,多少财富也买不到长生不死。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寿命无量,为什么长寿啊?阿弥陀佛没有咱们这个皮肉的身体,所以寿命无量,佛的身体哪有四大所成的?我们是皮肉的身体,怎么能得无量寿呢?
想到死,就会想到修行没修好
人生时间有限得很,你们苦恼的时候我就觉得奇怪,你苦恼什么呀?你们快乐的时候我也觉得奇怪,你快乐什么呀?我不知道你们苦恼什么,你们又快乐什么?我也有快乐,也有苦恼,我知道我苦恼什么,我快乐什么。每天早晨醒来,由于晚上做梦,做得现实生活也一时想不起来了,所以把一切都忘了,这时很容易冒出一个念头,我快要死了,修行没修好,很苦恼。
在修行上面获得快乐,这就是“慧乐”
可是我也有快乐的时候,我唸经的时候快乐,修禅定的时候快乐,给你们讲法的时候快乐。我全靠这样的快乐过日子,如果没有这些快乐,我看可能很早就死掉了。因为年轻时有些朋友给我算命,算来算去,说我早该死。能够在修行上谋取快乐,这就是慧乐,知道无常的苦恼,马上去追求修行上的快乐,这就是有智慧的快乐。
聪明人为了保住命,他懂得牺牲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被人家偷了一头小牛,他就向神祈祷:“如果神能够保佑我,找到偷我小牛的那个贼,我愿意用一只羊来献给你。”他愿意牺牲一只羊祭神,后来他果然找到了偷小牛的贼,是谁啊?一头狮子,正在吃他的小牛。他一看见狮子就害怕了,又祈祷:“偷小牛的贼我找到了,如果我能保住命,我非但愿意牺牲一头小牛,我还愿意贡献一头大公牛。”意思是说这个人是聪明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他懂得牺牲。
要得到修行的快乐,就得牺牲世俗上的追求
你们懂不懂牺牲啊?不要做一个愚痴的人,不肯牺牲光想拿,有这种可能吗?你要买一件新衣服,就得牺牲你的钱,你要使同学之间非常和合,就得牺牲你的脾气,家庭也是如此,你要使太太把你照顾得好,就要牺牲你打太太耳光的习气,哪有一面打她耳光,一面叫她对你好的事?如果你想得到修行的快乐,就得牺牲你在世俗上的追求。既要在世间上追求名和利,种种五欲享受,又想到佛门来抓佛法,行吗?如果行释迦佛何必逾城出家呢?说得那么轻巧,“在家也能修得好”,简直是在谤佛当年逾城出家的愚蠢。如果一个人去理发,要理发师把头发剪短,又不肯牺牲自己的头发,“头发是我的,你不能使我的头发离开我”,这头发怎么剪呢?又想成佛,又不肯跳出生死流转,这到底算什么啊?种种绮梦幻想,也不知道你将来的白骨葬在什么地方。
《心理导引——喜(50~5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