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理导引——喜(60~69)

  喜(60)

  ———————— 傅味琴 2002.5.2 ————————

  糊涂到头发白,不知什么时候回如来家

  提要:

  ·站在出世的立场上,世俗道理就讲不通

  ·糊涂到头发白,不知什么时候回如来家

  ·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求水饮咸海,痴人亦如是

  ·五欲好比有毒蛇的泉水,喝了就会被毒死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

  站在出世的立场上,世俗道理就讲不通

  如果这些讲得有道理,那岂不等于说放弃世间上的一切,来到佛门做贡献的人,都没有道理?你们的道理我也可以点头,为什么点头?站在你的立场上点头,你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因为你要我认可,我只能跟你站在一块儿点头,“对、对对”,如果我站在出世的立场上呢?你的理由全不是理由,你怎么说也说不通。

  糊涂到头发白,不知什么时候回如来家

  有个在福鼎佛协文教部长期随学的同学,请假回去也不知道超假多少天了,竟然这样随便,自由散漫,按规定,请假半个月,如果有紧要事情可以续假半个月,他根本把这些规定都抛弃了。这次我到苏州,他来看我,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我老婆有心脏病。”我马上点头,“对,你老婆有心脏病,你好好照顾你老婆啊。”我再问:“那你什么时候回去啊?”他又回答我:“我老婆要跟我离婚。”我也点头:“你老婆不是两年前就要离婚了吗?你老婆又提出来,她已经不要你管了,你还留着干什么呢?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去啊?”他又说:“现在还没有离婚,(众笑)不过,我肯定要回去的。”我说:“我问你三次你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要照顾老婆,第二句老婆要跟你离婚,第三句肯定要回去的,你到底哪一句是回答我的?你说说清楚呢,你什么时候回去?”糊涂到头发全白了,仍然糊涂,连问题都讲不清楚。

  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半路出家的人哪个原先没老婆?年轻出家的人哪个没有父母?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困难,那么为佛教做贡献,一个人也没了。不想想“无常大鬼吞”!死亡一到,你不死也得死。总不见得你看到无常鬼了,“慢,我现在不能走,如果我走了,老婆要跟我离婚”。(众笑)修行人看不修行人,什么都没有理由,不修行人看自己,什么都有理由。

  求水饮咸海,痴人亦如是

  你不肯牺牲的是什么?无非是名利五欲,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无非是名利五欲。佛经上说,“求五欲自娱”的人,好比“求水饮咸海”,口渴了去饮很咸的海水,“由渴饮更多”,结果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求五欲自娱”,“痴人亦如是”啊,愚痴的人也是这样,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你辛苦一辈子到快死的时候欲望还是不能满足。我曾经举了个例子,一个老板,临死的时候遗憾,“我的厂还不够大,我的钱还赚得不够多”,还要叮嘱儿子们,“我这五个厂你们要好好发展”。我称这种叫棺材里伸出手来要钱,人要进棺材了,他还要伸手要钱。总是贪啊。

  五欲好比有毒蛇的泉水,喝了就会被毒死

  “坏井毒蛇泉,智者熟思之”,一口井坏了,里边的水是有毒的,或者泉水里边有条毒蛇,这里边的水都是不能喝的,贪五欲好比喝的是有毒的水,非但不能解渴,而且你还要被毒死,有智慧的人应该好好的去想。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到涅槃的彼岸,涅槃的彼岸无比清凉,清凉表示没有烦恼。烦恼称为热恼,冒起火来,有的人脸胀得通红,汗珠像黄豆那样滚下来,有的人头上还冒气呢,假如是饿鬼的话,冒气还不够,要冒烟啦,最后冒出火来了。身体虚弱的人有体会,稍微起点烦恼,马上虚火上升,人会发热的,所以烦恼又称为热恼。涅槃界是无比的寂静,无比的清凉。“无诸渴热恼”,没有渴表示没有欲望,有欲望的人如饥如渴。

  喜(61)

  ———————— 傅味琴 2002.5.2 ————————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

  提要: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

  ·求法要尊重法,远道求法,心易殷切

  ·拜师先要择师,要看善知识功德

  ·靠吹,吹出假,谁作证明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

  “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要想达到涅槃的境界,消灭各种烦恼的苦,你必须先要寻求到一个善知识。“寻求”也得有讲究,有的认为自己找到善知识了,或者认为自己有师父了,这个师父有的是自己说的:“你还没有归依啊?那就归依我吧”。还有的说:“我得到的是无上法,你就跟我学吧”。这就不是他自己寻求的,是送上门来的。善知识要你自己去找,诚心诚意去求,那才会有成就。

  求法要尊重法,远道求法,心易殷切

  从前我在医院里工作治心理病,有本市的病人,有全国各地来的病人,哪一种效果好?外地千里迢迢来求治的效果好,路越远效果越好。因为他们有个思想:我花了成千块钱的旅费,不好好听话,我钱白花啊?何况那个年代,有的农民,卖了两头猪才有钱出来求医,本市的病人最多花六块钱买一张坐公共汽车的月票。所以千里迢迢来求法的人,心就殷切,心诚则灵嘛。

  拿现实来看,现在交通很发达,你们从苏州,上海来,也不算太远,你们至少天天在听我讲法,游客呢?这儿有讲经,“我去听听看”,坐不了几分钟要走了。如果你们心里想:糟了,我跟傅老师学法,我是本地人,路近效果一定不好,我得先坐火车到哈尔滨去,再从哈尔滨坐回来,千里迢迢来听法。(众笑)也没有必要,主要是对听法要有千里求法那样难能希有的心,要殷切尊重。

  拜师先要择师,要看善知识功德

  没有殷重就很难学得好,好比送上门的宝在你看来不一定是宝,千里迢迢去求的宝,在你看来才会是真正的宝。何况佛教择师法规定要看善知识的功德,要看他到底有多少功德,不能凭他两片嘴唇吹一吹,你了解也不了解,看也没有看到,就认他为师。

  靠吹,吹出假,谁作证明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气功热。我很奇怪,这些所谓的气功师到底凭什么本事,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去学气功?后来才明白,他们什么本事也没有,两片嘴唇吹,从前有个气功师,跟别人说,别人又传给我听:“如果傅老师肯照我的办法做,一定会出名,可是我不想找他谈,我知道傅老师的脾气,他绝不会用我的办法”,什么办法?就是吹啊,我是第几代的传人,我是第几代的掌门人,这样胡扯。现在佛门里也学会了,所以出现了很多假和尚、假活佛,有的还说他是弥勒佛下生,某位菩萨应化,谁做证明啊?

  有一次有个年轻人到我这儿来学禅定,他告诉我,他参加过一百多个气功班,只要有气功师来开班他就参加,钱全花在这上面。这些气功班有的收一两百块的学费,人家还要挤进去,苏州还出现过,几个人一起去听几次课,要花几万块钱。说句笑话,假如我被美国的富翁请去,也不知道他会给我一个小时几万美金的讲课费,就因为我们讲正法不要钱,却很少有人来。

  那些搞气功出名的人有的坐牢了,报上给他登了一副漫画:有一只鸟飞到铁窗外面,在问他:“大气功师,你怎么现在没有特异功能了呢?”苏州有个同学,对某个大气功师非常了解,说他全是被学气功的人捧出来的。有一次路上碰到,这个同学就拍拍他的肩膀:“哎,你还认得我吗?”那个大气功师满脸堆笑,很客气,就怕把他的底牌戳穿。据说他能在台上一发功铁杆子就会动,我说真有这么回事?这个同学告诉我,“那个时候我就在台上,而且扶住这根铁杆的就是我,台下人都说动了动了动了,我看得清清楚楚,一动都没有动。”我听了奇怪:“根本没有动,怎么会说动了?”“这里边有奥妙,远距离本来就看不清楚,而且他一说:“大家把外气发出来,增加气场,功德无量啊”,这么多气功师就发气,再加上气会动的,又是远,像迷雾那样,所以台上的铁杆到底真动假动谁也看不清,只要有人说:“好像动了嘛”,另一个人就说,“哎,动了动了。”大家全说动了。就是这么回事。”

  还举个例子。因为那个时候把气功看成是锻炼身体的,在山东有一个部队的排长,带了一排人去听香功的带功报告,排长当场就问:“香不香?”大家一看领导支持,都说:“香香,香。”(众笑)其实那个人跟这个排长是熟人。

  喜(62)

  ———————— 傅味琴 2002.5.2 ————————

  广大菩提城,般若能为导

  提要:

  ·拜外道为师,犯了皈依戒

  ·善知识离不开般若智慧,教你在般若智慧里圆满

  ·广大菩提城,般若能为导

  ·千盲等亿劫,终不能得至

  ·瞎子相亲穿新衣,忘了对方也是个瞎子

  ·引导靠慧眼,成道靠般若

  拜外道为师,犯了皈依戒

  更严重的是,佛弟子去拜外道为师,这就犯了皈依戒,佛教皈依戒规定:“不皈依天魔外道”。如果你听佛的话,你就不应该练气功啊,他就不同意,“我是居士,我不过学学气功,我仍然是三宝弟子啊”,这岂不要佛承认他没有错。

  善知识离不开般若智慧,教你在般若智慧里圆满

  “随行般若教”,随着善知识修行,首先要接受般若的教导。善知识安排你什么法,有步骤地让你一步步学上去,你自己要随着法去修行,这叫法随法行。真正的善知识无论教你什么法,都离不开般若的智慧,因为他懂得般若的道理。你遵照步骤一步步学上去,学到最后,仍然在般若里圆满,这就叫“悉地安排作伴随”。我讲的法也都在般若智慧的范围里,不过有次第罢了。来初学的人,你学的法已包含着般若智慧的第一步,后来,你就学到了般若智慧的第二步,第三步,要这样学上去。咱们这个法流就是讲的大般若。所以能海上师一再申明:“我们不是密宗,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宗,也只能说我们是大般若宗。”因为密宗仅仅是一个宗派,我们是教证二法,显密二教全圆满。

  广大菩提城,般若能为导

  …

《心理导引——喜(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