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理导引——喜(60~69)▪P3

  ..续本文上一页考虑别人,只图自己安稳快乐,乃至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名上,把别人打下去,自己爬上去,人际关系充满着妒嫉、打击、排挤;利上,喜欢钞票,谁给我钞票,我就帮谁说话,我就帮谁办事。哪怕过去你帮过我,今天他给我钞票,我转过去帮他说话。为了图自己的安稳快乐,使人间失去了公道。如果人间没了公道,佛法就建立不起来了。佛法是建立在世间的善法基础上,不可能建立在世间的恶法基础上。烦恼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偶然也会做错点事情,可不能失去公道啊!所以只图自己的安稳快乐,这是很可怕的愚痴。

  贪与虚荣相结合,聪明反成愚蠢

  “现前皆如意”,想出各种办法谋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称心如意。

  “游玩衣食美”,现在旅游事业非常兴旺,听说五·一节这两天连火车票都买不着,多少人在忙着旅游啊,还有讲究穿,讲究吃,穿要穿得美,吃要吃得美。你们不妨去调查调查,看城市里的每条街,服装店有几家,酒家、饮食店有几家?开店的以卖吃跟穿的居多。你讲究吃穿,老板就用更好吃的东西,更漂亮的衣服来赚你的钱。开放以来最容易发财的就是服装店跟酒家,因为迎合了众生的贪欲。有钱人尽量地享受。从前就不一样,中国有种古风,生活非常朴素,有了钱他不肯乱用,最多盖房子留给子孙,他要保障子孙的生活啊。现在不一样,钱多了尽量享受,老板为什么会赚那么多钱?一方面迎合众生的心态,还利用众生的虚荣心。社会上的人,假如一件衬衣卖二十元,他不要,这件衣服卖两千元,他要,因为他觉得有面子。其实两千元钱的衣服成本可能一百元都不到,照样有人喜欢买。好像穿在身上,身份就提高了。真是笑话,你穿的衣服别人怎么知道它是两千元买来的,那还不如你用毛笔写上“两千元”。结合一个贪,结合一个虚荣,所以成了愚蠢。

  愚人自认为很正常,我们看来不正常

  解放初期,人们衣着都非常朴素,尤其是东北,男的都是人民装,女的都是列宁装。在江苏这一带,一般都是人民装。女的爱美,但是也不敢怎么样,只不过在衬衣领子上变变花样。据说有几十种的花样,什么香蕉领,圆角领,后来又出现一种和尚领。年轻的姑娘也爱美,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前面一个姑娘穿着裙子,屁股上亮晶晶的,走近一看,是裙子的纽扣,有机玻璃做的,很大。可想而知她是为了时髦,但也最多在裙子屁股上搞一个亮晶晶的纽扣罢了。看到这个现象,我想:她给谁看?给自己看,屁股上没眼睛(众笑);如果给路人看,我可不敢看得久,如果我真的盯着她看,她转过头来就要骂我:“你看什么看?”她是给虚荣心看,有钱人尽搞这些愚痴的事情。社会上人看见这认为是正常,当然看咱们是不正常。

  喜(65)

  ———————— 傅味琴 2002.5.7 ————————

  “不执着”并不等于可以自由散漫,

  形成僧不僧、俗不俗

  提要:

  ·美是一种学问,看你朝什么方向发展

  ·修行人的庄严是清净行的美、菩萨行的美

  ·讲享受的人,并不怕自己的福报渐渐在消失

  ·“不执着”并不等于可以自由散漫,形成僧不僧、俗不俗

  ·“出家人换衣服,如同扒了一层皮”

  美是一种学问,看你朝什么方向发展

  社会上人说爱美是正常的,这我也不敢反对。我也是年轻过来的人,而且我思想有点洋派。可是有各种不同的美啊,美是一种学问,看你朝什么方向发展,看你是怎么样表现的。

  修行人的庄严是清净行的美、菩萨行的美

  我经常在路上看见的一种人,特别喜欢美,她衣服破破烂烂,可是打扮得非常时髦,头上还插花,口里还唱流行歌曲,你们可能也看见过。这是疯子啦。我年轻时研究过美学。什么最美?保持距离最美。语言也要讲究美,现在专修班就在训练世界上最美丽动听的语言,因为我们也要讲美啊,可这是修行人的美,是学菩萨行的美,是清净的美,是庄严的美,与世间人两样的。

  讲享受的人,并不怕自己的福报渐渐在消失

  世间上人以游玩衣食为美,“不畏福渐尽”,他不怕自己的福报慢慢在消失。我们是佛弟子,要害怕。老一辈的修行人经常说:不能消福,要惜福。就是要爱惜自己的福报,不能浪费。从佛法来看,应该要懂得福报会用完的,对福报渐渐用完要害怕,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有福报的人,你知道你有多少福报?连算命的也算不出来,也许已经到了快要用完的时候呢?

  我从前碰到一个年老的出家人,有点不大讲卫生,可是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年前的四川成都昭觉寺破破烂烂,他们硬是把清定上师请去昭觉寺,说“唯有清定上师,才能把昭觉寺修起来。”那时斋堂里边还是泥土地,有一天,我旁边坐了一位外来的出家人,也在过堂,巡堂的不小心,有几粒米饭掉在碗的外面,这位老修行就把桌子上的米粒吃了,可是有一两粒掉在泥土里了,老修行又要弯下身去抓这一两粒米饭来吃,我就挡住了“师父啊,这个不卫生,不能吃啊。”他就不高兴地把手一挥,也不跟我说话,两只眼睛瞪起来朝我看,意思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释迦佛希望每个佛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都能快快成就,所以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福报,修行就要福慧双修啊。

  “不执着”并不等于可以自由散漫,形成僧不僧、俗不俗

  如果好好学法修行,你们的将来很了不起。你们今天已经跟外面人不同了。昨天我收到一篇稿件,是这次五·一节来小住的翁居士写的,信上说他在附近的草坪上散步,来了一个人自己说自己是出家人,非常傲慢,对小和尚毫无礼貌。也许是爱美,穿的是在家人衣服,还戴了一顶帽子。翁居士就跟他聊聊,聊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戴帽子啊?”他马上回答:“大地众生都有如来德相,你又何必如此执著?”又讲了一番不要执著的道理。翁居士说:“我看你比我还执著,我仅仅问你一句,你就说了这么一大堆,你不是比我还执著吗?你不妨直说,因为我爱美。”

  “出家人换衣服,如同扒了一层皮”

  像这样的人,不知道他是真出家还是假出家。出家是有标准的,如来规定出家人都要染衣舍俗,不准穿在家人衣服,只有假和尚或者当演员的例外。演员要演戏了,有的头发都没有剃光,就戴一顶像头皮那样的帽子,把和尚衣服穿起来,一副很庄严的样子,“善哉善哉”。等到戏演完了,换上西装、皮鞋。这个“出家人”在做佛事时,肯定是和尚衣服穿起来,一完了,又换上在家人衣服,再戴顶帽子,这岂不是假和尚?几年前我小女儿在隆莲法师那儿学法,隆莲法师经常跟她谈起十年动乱时的事,那时要叫她把和尚衣服换掉,还对她说:“如果你不换衣服,就不给你发生活费。”隆莲法师仍然不换,他们拿她没有办法。隆莲法师跟我小女儿说:“师父曾经说过”,师父就是能海上师,“出家人换衣服,就好比身上扒了一层皮那样痛。”

  从我刚才讲的事情来看,你们今天接受了法的教育,已经跟外面的这种情况不同了,一方面你们不能再受这种不好的影响,你们还要有勇气抵制纠正这种错误现象。

  喜(66)

  ———————— 傅味琴 2002.5.7 ————————

  要纯粹是佛法才能称宝,

  僧要走证果的道路,贤圣才称僧宝

  提要:

  ·要纯粹是佛法才能称宝

  ·僧要走证果的道路,贤圣僧称宝

  ·愚者诽谤三宝,方法虽不同,性质一样

  ·佛门里的人也有谤三宝的,不过换了一个方式

  ·把局部说成整体,善知识都被谤光

  ·谤戒说是束缚人,谤定说是要着魔

  要纯粹是佛法才能称宝

  “谤三宝戒定”,谤佛谤法谤僧,这叫谤三宝。佛法僧为什么称宝?如来出世难能希有,当然称宝。法能使我们脱离生死轮回,也是希有难得,老话讲“佛法难闻”,当然也称宝。再补充一句,如果把佛理解错了,宝也就不存在了。譬如,你把佛看作神,把佛教看成神教,像信神那样去信佛,神能称宝吗?如果法里掺杂了一些杂的东西,也不能称宝了。譬如,一块白玉没有黑点就价值连城,只要有一个黑点就不值钱,也不能称宝了。所以佛法里边不能夹杂世俗观念,以及老子的、其他宗教的、封建儒教的东西,一加进去就等于几个黑点,要完完全全是佛法才能称宝。

  僧要走证果的道路,贤圣僧称宝

  僧宝呢?按照佛经上规定,贤圣僧才称宝。圣,已经证果了,贤,他走的路是一条证果的路,他正走在路上,朝向证果方向努力,但还没有证果,这称贤。因为他走上这条路,将来决定证果,一个人能了脱生死,解脱六道轮回而证阿罗汉果,这是非常珍贵,希有难得的。从自身来说,烦恼断尽,完全清净,这当然能称宝了。就不讲这个“宝”字,只讲“僧”字吧。僧是以清净为体,如果这位出家人走的路是清净道,内心是清净心,受了戒律能够清净不犯,即使偶然犯了也能够忏悔还净,这就是僧的标准,像这样一个修行人你一个凡夫俗子能诽谤吗?哪怕你是一个佛弟子,不管你是一个居士,还是一个出家人,你只能恭敬赞叹不能诽谤。

  愚者诽谤三宝,方法虽不同,性质一样

  可是愚痴的人偏要凭着自己的知见进行诽谤。世间上人有世间人的诽谤方法,邪师邪说有邪师邪说的诽谤方法,佛门里边无知的人有无知人的诽谤方法。方法不同,可全在进行诽谤,也许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呢。譬如社会上的人说佛是偶像,法是迷信,和尚是寄生虫,这是世间上人的诽谤。邪教曾经讲过;“释迦佛不是最高的”,这话意思当然是说他就是最高的,还说“你看看这些和尚,他们连自己都度不了,还能度你吗?”这是邪教对三宝的诽谤。

  佛门里的人也有谤三宝的,不过换了一个方式

  佛门里边,也有种种的诽谤,不过换了一个方式。比如叫你不要听释迦佛的,只听他的,那意思就是说释迦佛比他低。94年我在隆昌寺时,南京的居士特地起早赶火车来告诉我,他在听某人磁带,听到里边有…

《心理导引——喜(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