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理導引——喜(11~19)▪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一般不根據年齡的。有說年老的人經驗豐富,能幹出一番事業來,其實我們中國,年輕人幹出大事情的多得很。中國古代,一個孩子照樣能做官,除了他們有智慧外,還有一個特點:少年老成。如果人家了解你是有智慧,但你沒有少年老成的樣子,人家還是看不起你,不相信你:聰明是聰明,不過是一個孩子呀,事情別給他搞壞喽,他心裏仍不放心。我看你們還是可以,女衆的煩惱重,所以男衆具足戒受250條,女衆要受348條。爲什麼份量加重了?女衆病重,爲什麼條文增多啊?女衆病多。你們男衆呢,我觀察下來,在生活舉止上還難免有一點沒有學好。要學會少年老成,將來能夠幹大事情。

  極度悲哀和歡喜,有害身體

  我雖然在給大家講喜的心理,調動大家熱情高漲,歡歡喜喜,但不要喜得太過分了,浮躁了就不好。你們知道極度的悲哀對身體有傷害,但極度的歡喜對身體也是有傷害,凡事不能太過分。

  送終還有什麼好福氣

  從前有個皇帝到民間去走走,因爲皇帝的生活並沒有像人們描寫的那麼舒服,一直在皇宮裏也悶死了。開始做皇帝還蠻得意,傲慢貢高,挺新鮮的,日子久了就沒味道了。文武百官朝拜喊萬歲萬歲萬萬歲,天天喊就煩死了。所以有的皇帝一到內宮,常說免禮免禮,不要來煩我了。在皇宮裏,你是皇上,尊貴得很,不能到處跑。真的要出來,還得小心刺客。所以一旦皇帝出去遊玩,常打扮得像老百姓一樣。有一次這個皇帝到民間去,看見門口坐著個老人在曬太陽,便問:“老先生,你今年多大了?”“我,剛過一百歲。”說:“老先生,你府上還有什麼人啊?”“還有我爸爸。”說“你還有爸爸?”“哎。”“我可以進去看看你爸爸嗎?”“可以,他就在裏邊。”看到裏邊他的爸爸,說“老先生,你多大了?”“哎呀,我記不得了,你到裏邊去問我爸爸吧。”(衆笑)說你還有爸爸?結果問了兩叁個爸爸,最老的一個爸爸就請皇帝吃飯。皇帝很羨慕他,說你真是好福氣啊,意思是說你的孫子的孫子已經100歲了,這個最老的爸爸也看出這個人是皇帝,一聽到皇帝稱贊他,他高興得哈哈大笑,一笑死掉了(衆笑)。笑死人,就是這個意思。民間就說這個老人好福氣,皇帝送終,其實送終還有什麼好福氣。

  人生猶如調色,平衡最好

  人生猶如畫家調顔色。拿油畫來說,名畫不光是他畫得好,還有個重要的關鍵:會調色。畫的技術再好,顔色不好,也不會成名畫。人生就是調色,哪邊太過分了,稍微減少一點,要達到平衡狀態。我們修行人也就是要達到一個平衡,平衡最安全,平衡最舒適。所謂要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叫你達到一個平衡。  

  佛弟子是幸福的王子

  釋迦佛稱“法王”

  釋迦佛稱“法王”

  下講:“佛弟子是幸福的王子”,佛經上常有法王子這句話。其實釋迦佛本身就是一個王子,他是淨飯王的兒子,假如不出家他將來就能繼承王位,而且看相的阿私陀仙人說,如果不出家,他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能統理四天下。可是釋迦太子這個王子位子不要了,出家修行,還是登上了王位,叫法王,佛稱法王。這些名稱你們要懂,法王是佛,是釋迦佛。假如有人稱法王呢,可是他並沒有成佛,這僅是贊歎話。

  有些人未老,竟然也被人稱老

  比如他姓黃,就稱他“黃老”,加一個老字表示尊稱,帶一點恭敬、贊歎的意思。比如說80歲,稱“黃老”,70歲,“李老”,50歲,並不怎麼老,有人也稱“陳老”,這樣全變了老了。有的人喜歡拍馬屁,這個人40歲還不到,“季老”,這往往是客氣話,不要以爲他真的老了。再舉一個例子,“你”是個人稱,想對他恭敬一點,就加上一個心,“您”,表示恭敬。

  名稱不要過大化、世俗化

  如今佛門裏名稱紊亂,有些人就利用這些名稱來擡高某一個人,乃至擡高自己。比如“法師”是很受大衆尊敬的,法師講經,大和尚——方丈都要坐在法師座下聽經,法師法座要高,因爲他是代如來說法,這個名稱已經夠高的啦。凡是佛弟子,哪怕忙中忙的大和尚,至少也要聽一天,頭一天一定要來聽,或者再加圓滿的這一天。可是現在稱法師的很少了,都改了。法師本人倒並沒有這個意思,大都被別人改的。嫌法師還不夠大,再大一點,所以叫大師。大師是誰啦?(下答:釋迦佛)對,大師是佛。所以咱們只能對某些不妥當的稱呼理解成是贊歎的話,可不能夠真的以爲稱大師的就是佛、稱法王的就是佛,現在有許多名稱都搞錯了。又如出家人,男衆受了具足戒,應該是比丘僧,現在稱和尚。和尚裏邊又分了大和尚小和尚,搞錯了。一個寺院和尚只有一個,哪有這麼多和尚?大寺院的領導才叫和尚,客氣一點,尊稱叫大和尚,至少沒有小和尚,和尚還有小嗎?我從前在佛學院,開會的地方發來請帖,都把佛學院的學生稱某某法師。他來學法的,還是學生呀!怎麼稱法師呢?太誇大了就失去了真實。還有,比丘,男的;比丘尼,加一個“尼”,就是女的,比丘尼也是出家離開了世俗。佛教在中國民間花樣多了,民間在尼後又加了個姑字,稱“尼姑”(笑聲),比丘尼跟姑有什麼關系呢?有的人把師父的師父稱師爹,有些地方幹脆稱“阿爹”(衆笑),連稱呼都是這樣世俗氣,而且特別喜歡大,大居士,大護法,這樣發展下去全是大了。

  象身大,喜歡人在它身上拍叁下

  外道氣功個個稱大氣功師,沒有一個小氣功師。衆生裏身體最大的是象,象的身體可比人要大幾倍,身體越大越傲慢。你去印度旅遊,去騎象,象只要身子一抖,就把你抖下來,因爲它不願意給你騎。有經驗的人會告訴你,你只要在象背上拍叁下,它就願意給你騎。拍叁下的意思就是“你最大”,“你最大”,“你最大”。它高興了:“我最大”(衆笑)。這個象愚蠢,即使最大了,你還是給人騎呀。

  不懂佛法哪能稱“大”

  佛門裏最犯忌的就是傲慢貢高,好誇張,好虛名,這都是不清淨的!1956年我剛剛開始講心理治療課。中間休息時有個病人叫我:“傅老師,來、來、來。”我過去說:“啥事啊?”他從皮夾子裏拿出一張小紙條:“你看看。”我看了紙上寫的話:“我最偉大的丈夫某某人。”“我太太寫給我的,她說我最偉大,稱我偉大的丈夫”(衆笑)。他還作解說:“老師啊!現在就要大、大、大,現在到處都講大。”後來才明白他有精神病(衆笑)。我不是說笑話,是真的精神病,所以他太太安慰他,讓他高興高興。

  你再大,也大不過法,你別一天到晚想大大大,不懂佛法,大什麼呀?一切都有邊,法力才無邊,不懂佛法還稱大啦?!

  皈依法的佛弟子只跟法走

  之所以會引起這樣的混亂,是由于末法時期衆生的心態喜歡崇拜,誰的帽子越高,誰的名稱越大,就越崇拜誰,這叫盲目崇拜,個人迷信。我們皈依法的人,我們只崇拜法,我們只跟法走,不要跟一頂高帽子走。

  釋迦佛說法從未離開戒定慧原則

  釋迦佛之偉大,他不做人間的君王,而要成佛做徹底覺悟的法王。法王的意思,于法自在,也就是他的智慧的法極其圓滿,他講經說法非常自在。釋迦佛49年說法,初中後一貫,開頭說的,中間說的,後面說的,都沒有矛盾,像一根線那樣穿通的。釋迦佛對機說法,方便善巧,但從未離開過戒定慧,這麼說也好,那麼說也好,無論從哪個角度說,無論對什麼人說什麼法,都沒有離開過戒定慧原則。

  文殊菩薩稱“法王子”

  經書裏有個名詞,叫“法王子”,法王子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在一切菩薩中爲上首,釋迦佛講法時,文殊菩薩總是坐在上首。其實呢,文殊師利菩薩早就成佛了,因爲釋迦佛成佛了,他發心來輔助釋迦佛,廣度衆生,所以到娑婆世界來化現成菩薩。一般大菩薩都是已成佛的,人們稱他們是倒駕慈航。我們今天稱“佛子”,法王是佛,從廣義來講,我們也能算法王子。

  經書裏講的法王子是文殊師利菩薩,因爲文殊師利菩薩具足成佛的智慧,文殊菩薩又是七佛之師。也就是說,如果你要成佛,必須以文殊菩薩的智慧才能成就。彌勒菩薩現在是最後一生,這一生完了,他就要從兜率天下生到娑婆世界來成佛了,現在誰是他老師呢?就是文殊菩薩。

  喜 ⑿

  傅味琴

  顯密二教,先顯後密

  本次提要:

  ■ 顯密二教,先顯後密

  ■ 不能不按水平亂教

  ■ 不能隨隨便便當金剛上師

  ■ 金剛比喻能破一切煩惱的智慧

  ■ 不可能有個搗亂佛

  ■ 般若劍象征以般若智慧斷煩惱快

  ■ 將來決定成佛的人

  顯密二教,先顯後密

  佛教有顯、密二教,佛弟子不學顯教,密教安立不上去。現在有個風氣,一開始就想學密教,學得上去嗎?如果不需要顯教的話,佛爲什麼要講四十九年法呢?比如一部《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些文字意思很明顯,叫顯,可以公開講。密是秘密法,密教不能輕易顯露。如《心經》的最後幾句,“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這是密教的咒,一般人不懂什麼意思。如果學密教不用先學顯教,那麼《心經》何必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開始?很明顯,顯教在前面,密教在後面,顯教學好了,最後才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不能不按水平亂教

  有的人想,我好不容易得到密教的法,我就先學密教,學完密教我再學顯教。這等于說拖鼻涕的小孩跑到大學裏不肯出來,要先上大學再上小學,社會上的大學根本不會收你,但如今佛門卻常不按學生水平亂教。

  不能隨隨便便當金剛上師

  密教上師具足金剛智慧,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金剛上師的。寺院裏放焰口大都采用密教儀軌,可是主持焰口的只會唱念,也不懂怎麼觀想,號稱金剛上師的只會舉杵搖鈴。密教沒有那麼簡單,鈴杵只是…

《心理導引——喜(11~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