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理导引——喜(11~19)▪P2

  ..续本文上一页人一般不根据年龄的。有说年老的人经验丰富,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其实我们中国,年轻人干出大事情的多得很。中国古代,一个孩子照样能做官,除了他们有智慧外,还有一个特点:少年老成。如果人家了解你是有智慧,但你没有少年老成的样子,人家还是看不起你,不相信你:聪明是聪明,不过是一个孩子呀,事情别给他搞坏喽,他心里仍不放心。我看你们还是可以,女众的烦恼重,所以男众具足戒受250条,女众要受348条。为什么份量加重了?女众病重,为什么条文增多啊?女众病多。你们男众呢,我观察下来,在生活举止上还难免有一点没有学好。要学会少年老成,将来能够干大事情。

  极度悲哀和欢喜,有害身体

  我虽然在给大家讲喜的心理,调动大家热情高涨,欢欢喜喜,但不要喜得太过分了,浮躁了就不好。你们知道极度的悲哀对身体有伤害,但极度的欢喜对身体也是有伤害,凡事不能太过分。

  送终还有什么好福气

  从前有个皇帝到民间去走走,因为皇帝的生活并没有像人们描写的那么舒服,一直在皇宫里也闷死了。开始做皇帝还蛮得意,傲慢贡高,挺新鲜的,日子久了就没味道了。文武百官朝拜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天天喊就烦死了。所以有的皇帝一到内宫,常说免礼免礼,不要来烦我了。在皇宫里,你是皇上,尊贵得很,不能到处跑。真的要出来,还得小心刺客。所以一旦皇帝出去游玩,常打扮得像老百姓一样。有一次这个皇帝到民间去,看见门口坐着个老人在晒太阳,便问:“老先生,你今年多大了?”“我,刚过一百岁。”说:“老先生,你府上还有什么人啊?”“还有我爸爸。”说“你还有爸爸?”“哎。”“我可以进去看看你爸爸吗?”“可以,他就在里边。”看到里边他的爸爸,说“老先生,你多大了?”“哎呀,我记不得了,你到里边去问我爸爸吧。”(众笑)说你还有爸爸?结果问了两三个爸爸,最老的一个爸爸就请皇帝吃饭。皇帝很羡慕他,说你真是好福气啊,意思是说你的孙子的孙子已经100岁了,这个最老的爸爸也看出这个人是皇帝,一听到皇帝称赞他,他高兴得哈哈大笑,一笑死掉了(众笑)。笑死人,就是这个意思。民间就说这个老人好福气,皇帝送终,其实送终还有什么好福气。

  人生犹如调色,平衡最好

  人生犹如画家调颜色。拿油画来说,名画不光是他画得好,还有个重要的关键:会调色。画的技术再好,颜色不好,也不会成名画。人生就是调色,哪边太过分了,稍微减少一点,要达到平衡状态。我们修行人也就是要达到一个平衡,平衡最安全,平衡最舒适。所谓要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是叫你达到一个平衡。  

  佛弟子是幸福的王子

  释迦佛称“法王”

  释迦佛称“法王”

  下讲:“佛弟子是幸福的王子”,佛经上常有法王子这句话。其实释迦佛本身就是一个王子,他是净饭王的儿子,假如不出家他将来就能继承王位,而且看相的阿私陀仙人说,如果不出家,他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能统理四天下。可是释迦太子这个王子位子不要了,出家修行,还是登上了王位,叫法王,佛称法王。这些名称你们要懂,法王是佛,是释迦佛。假如有人称法王呢,可是他并没有成佛,这仅是赞叹话。

  有些人未老,竟然也被人称老

  比如他姓黄,就称他“黄老”,加一个老字表示尊称,带一点恭敬、赞叹的意思。比如说80岁,称“黄老”,70岁,“李老”,50岁,并不怎么老,有人也称“陈老”,这样全变了老了。有的人喜欢拍马屁,这个人40岁还不到,“季老”,这往往是客气话,不要以为他真的老了。再举一个例子,“你”是个人称,想对他恭敬一点,就加上一个心,“您”,表示恭敬。

  名称不要过大化、世俗化

  如今佛门里名称紊乱,有些人就利用这些名称来抬高某一个人,乃至抬高自己。比如“法师”是很受大众尊敬的,法师讲经,大和尚——方丈都要坐在法师座下听经,法师法座要高,因为他是代如来说法,这个名称已经够高的啦。凡是佛弟子,哪怕忙中忙的大和尚,至少也要听一天,头一天一定要来听,或者再加圆满的这一天。可是现在称法师的很少了,都改了。法师本人倒并没有这个意思,大都被别人改的。嫌法师还不够大,再大一点,所以叫大师。大师是谁啦?(下答:释迦佛)对,大师是佛。所以咱们只能对某些不妥当的称呼理解成是赞叹的话,可不能够真的以为称大师的就是佛、称法王的就是佛,现在有许多名称都搞错了。又如出家人,男众受了具足戒,应该是比丘僧,现在称和尚。和尚里边又分了大和尚小和尚,搞错了。一个寺院和尚只有一个,哪有这么多和尚?大寺院的领导才叫和尚,客气一点,尊称叫大和尚,至少没有小和尚,和尚还有小吗?我从前在佛学院,开会的地方发来请帖,都把佛学院的学生称某某法师。他来学法的,还是学生呀!怎么称法师呢?太夸大了就失去了真实。还有,比丘,男的;比丘尼,加一个“尼”,就是女的,比丘尼也是出家离开了世俗。佛教在中国民间花样多了,民间在尼后又加了个姑字,称“尼姑”(笑声),比丘尼跟姑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人把师父的师父称师爹,有些地方干脆称“阿爹”(众笑),连称呼都是这样世俗气,而且特别喜欢大,大居士,大护法,这样发展下去全是大了。

  象身大,喜欢人在它身上拍三下

  外道气功个个称大气功师,没有一个小气功师。众生里身体最大的是象,象的身体可比人要大几倍,身体越大越傲慢。你去印度旅游,去骑象,象只要身子一抖,就把你抖下来,因为它不愿意给你骑。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你只要在象背上拍三下,它就愿意给你骑。拍三下的意思就是“你最大”,“你最大”,“你最大”。它高兴了:“我最大”(众笑)。这个象愚蠢,即使最大了,你还是给人骑呀。

  不懂佛法哪能称“大”

  佛门里最犯忌的就是傲慢贡高,好夸张,好虚名,这都是不清净的!1956年我刚刚开始讲心理治疗课。中间休息时有个病人叫我:“傅老师,来、来、来。”我过去说:“啥事啊?”他从皮夹子里拿出一张小纸条:“你看看。”我看了纸上写的话:“我最伟大的丈夫某某人。”“我太太写给我的,她说我最伟大,称我伟大的丈夫”(众笑)。他还作解说:“老师啊!现在就要大、大、大,现在到处都讲大。”后来才明白他有精神病(众笑)。我不是说笑话,是真的精神病,所以他太太安慰他,让他高兴高兴。

  你再大,也大不过法,你别一天到晚想大大大,不懂佛法,大什么呀?一切都有边,法力才无边,不懂佛法还称大啦?!

  皈依法的佛弟子只跟法走

  之所以会引起这样的混乱,是由于末法时期众生的心态喜欢崇拜,谁的帽子越高,谁的名称越大,就越崇拜谁,这叫盲目崇拜,个人迷信。我们皈依法的人,我们只崇拜法,我们只跟法走,不要跟一顶高帽子走。

  释迦佛说法从未离开戒定慧原则

  释迦佛之伟大,他不做人间的君王,而要成佛做彻底觉悟的法王。法王的意思,于法自在,也就是他的智慧的法极其圆满,他讲经说法非常自在。释迦佛49年说法,初中后一贯,开头说的,中间说的,后面说的,都没有矛盾,像一根线那样穿通的。释迦佛对机说法,方便善巧,但从未离开过戒定慧,这么说也好,那么说也好,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无论对什么人说什么法,都没有离开过戒定慧原则。

  文殊菩萨称“法王子”

  经书里有个名词,叫“法王子”,法王子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在一切菩萨中为上首,释迦佛讲法时,文殊菩萨总是坐在上首。其实呢,文殊师利菩萨早就成佛了,因为释迦佛成佛了,他发心来辅助释迦佛,广度众生,所以到娑婆世界来化现成菩萨。一般大菩萨都是已成佛的,人们称他们是倒驾慈航。我们今天称“佛子”,法王是佛,从广义来讲,我们也能算法王子。

  经书里讲的法王子是文殊师利菩萨,因为文殊师利菩萨具足成佛的智慧,文殊菩萨又是七佛之师。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成佛,必须以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成就。弥勒菩萨现在是最后一生,这一生完了,他就要从兜率天下生到娑婆世界来成佛了,现在谁是他老师呢?就是文殊菩萨。

  喜 ⑿

  傅味琴

  显密二教,先显后密

  本次提要:

  ■ 显密二教,先显后密

  ■ 不能不按水平乱教

  ■ 不能随随便便当金刚上师

  ■ 金刚比喻能破一切烦恼的智慧

  ■ 不可能有个捣乱佛

  ■ 般若剑象征以般若智慧断烦恼快

  ■ 将来决定成佛的人

  显密二教,先显后密

  佛教有显、密二教,佛弟子不学显教,密教安立不上去。现在有个风气,一开始就想学密教,学得上去吗?如果不需要显教的话,佛为什么要讲四十九年法呢?比如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些文字意思很明显,叫显,可以公开讲。密是秘密法,密教不能轻易显露。如《心经》的最后几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密教的咒,一般人不懂什么意思。如果学密教不用先学显教,那么《心经》何必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开始?很明显,显教在前面,密教在后面,显教学好了,最后才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不能不按水平乱教

  有的人想,我好不容易得到密教的法,我就先学密教,学完密教我再学显教。这等于说拖鼻涕的小孩跑到大学里不肯出来,要先上大学再上小学,社会上的大学根本不会收你,但如今佛门却常不按学生水平乱教。

  不能随随便便当金刚上师

  密教上师具足金刚智慧,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金刚上师的。寺院里放焰口大都采用密教仪轨,可是主持焰口的只会唱念,也不懂怎么观想,号称金刚上师的只会举杵摇铃。密教没有那么简单,铃杵只是…

《心理导引——喜(11~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