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理导引——喜(20~29)

  喜(20)

  ———————— 傅味琴 2001.6.6 ————————

  有欢喜才有团结

  本次提要:

  ·能从别人角度去想,心量就大了

  ·有欢喜才有团结

  ·不要把起烦恼看成小事

  ·解决矛盾的秘诀要多替别人着想

  ·世间上人很难放下个人利益

  ·进佛门是为了提高自己

  能从别人角度去想,心量就大了

  欢喜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世间人能够成就大的事业,也是从欢喜中来,欢喜的人脑子比较灵活。怄气的时候想来想去想自己,不会替别人着想,心量非常小,所以人际关系搞不好,原因就是唯有爱自己,维护自己。如果从别人角度去想,心量就大了,心量大的人,哪怕吃亏一点,他也欢喜,所以说气量越大,福气越大,这是一个必然的反应。你气量一大,经常替别人着想,别人一高兴,你也高兴。世间上的人尚且要搞好群众关系,大家出力能办大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是一件好事情。

  有欢喜才有团结

  小学课本上就说:一根稻草丢不过围墙,很多稻草捆起来,就丢过去了,这意思就是要团结,团结力量大。你以不欢喜的心去团结别人,是不大可能的,只有以欢喜心,处处替别人考虑,才能跟别人团结得起来。

  不要把起烦恼看成小事

  前几天女众部想培养一个居士学生负责厨房工作,有个同学很愿意,可是她更愿意听法,这就有矛盾了。“我每天在厨房里,有的课就听不到了,”难免有点起烦恼,在别人看来这是小事情,我却看成大事情,所以我马上赶到女众部去。我给你们讲这个例子是提高你们处事的能力。

  解决矛盾的秘诀要多替别人着想

  最容易解决问题的秘诀,是处理问题时要替别人着想。女众部的居士学生,都不收伙食费,不参加劳动培福,那不是消福气了吗?所以分配你什么工作,必须欢欢喜喜地去做。如果觉得有难处,也要替别人考虑。学生喜欢听法,不是一件坏事,要替她多考虑。怎么解决?我看了一下课程表,我到女众部去讲课,上午只有一三五有课,矛盾在上午,那不是很简单吗?为了不影响她的听法,一三五不进厨房。这么一说,皆大欢喜。我就告诉她们“这个矛盾你们这么难解决?怎么我一来就解决了?关键就在要替别人着想。”凡是好的心愿,我们都要赞叹鼓励,有难处,我们都要帮他。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在自身方面:修养品德、思想境界都要提高。在处事方面,遇到矛盾多替别人着想。

  世间上人很难放下个人利益

  喜从法来,法就是佛法,世间也有法,世间上人按照世间法去发展事业,也会得到成功。世间上也有心胸宽大,理想很高,品德善良的人,我们佛弟子得到了佛法,远远要超过他们。世间上的人,当个人利益跟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很难放下个人利益。他也愿意给你办一点好事,可是他自己也要拿点好处,完全没好处的事情,世间上人气量再大也不肯干,有句老话:“赔本生意不做。”即使赔点本,能给很多人利益,他也不做,做生意总要赚钱,将本求利啊。佛门不求名不求利,尽各人的力量做贡献,所以佛门的弟子觉悟应该远远比世间上的人高,心胸应该比世间上人更宽大,否则进佛门就白进了。

  进佛门是为了提高自己

  进佛门是为了提高自己,人天乘的法,修得再好也不过做人生天,当然跟三恶道比已经是提高了。出离乘的法,断烦恼了脱生死,出离六道轮回,远远比人天乘的法高,能够了脱生死的人是很大的成功,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人们一见罗汉像就起恭敬心。我年轻时听法,或者居士之间的传话,都说阿罗汉是自了汉,后来才明白阿罗汉不是不度众生,度得少,心量小,不肯大规模地度,更不想再投生到世间继续度众生,他的目的就是要出离世间,出离三界,在修出离乘的时候呢,他一心求自己出离,为自己求解脱,所以发不起大心来。菩萨两样,菩萨满胸怀装着一切众生,菩萨能做到自苦他安乐,宁愿自己苦,但求别人安乐,就是菩萨的幸福,菩萨修圆满了,就是佛的境界。

  喜(21)

  ———————— 傅味琴 2001.6.6 ————————

  片面发展会导致全面衰落

  本次提要:

  ·没有菩萨的行,怎能称大乘佛教呢

  ·片面的发展会导致全面的衰落

  ·要把众生利益放在第一位

  ·口说大乘实非大乘,很难圆满大乘功德

  ·法喜起不来,修行没基础,只能随业流转

  ·用功法门不同,根本是戒定慧

  ·不要做自我欣赏的空架子

  ·不懂佛法盲修瞎练也会自得其乐

  没有菩萨的行,怎能称大乘佛教呢

  中国佛教一向称为大乘佛教,如果不发大乘心,没有菩萨的行动,这个大乘怎么能算数呢?修出离乘的人,至少也得到了脱生死的成就,所谓生死已了,重担已下。可是在中国却很少有人在学出离乘的法,所谓四谛法、十二因缘,尤其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更谈不上在修出离乘的法。大乘菩萨法也没有学通,怎么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人们也不知道。六度万行的时髦话今天也无人提了,仅仅常听人说:“你真是菩萨心肠”,“你在度众生啊”,实际上只是把熟人亲戚朋友引进佛门罢了。引进佛门干什么?初一月半烧香磕头吃素唸佛,就到这一步为止了。菩萨度众生的境界难道就这么样浅近?菩萨的水平、菩萨的道路是要一步一步圆满到成佛的地步。

  片面的发展会导致全面的衰落

  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宗派以后,逐渐向片面发展,发心也看重个人的成就,引导众生也偏于弘扬自宗,说的法也不着重四十九年的教法,到如今已导致佛法全面的衰落。

  要把众生利益放在第一位

  且不说宗派之间的排斥、打击、诽谤所造的恶业,就说很多年代来,各宗派的修行人大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没有把众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的出家人在丛林不担任任何工作,利生事情少管为妙。他认为当了管水、火、饭的头,一天到晚要操心,唸佛唸不好了,所以他什么工作也不干,大家也不计较,让他往生极乐世界吧。

  口说大乘实非大乘,很难圆满大乘功德

  如今修大乘法门的人,大都没有大乘心,也没有大乘的行动,一心为自己。娑婆世界苦,赶快走,既不照大乘法去做,又不照小乘法去修,不断烦恼,不懂得怎么出离生死,也不愿生到天上去,知道天道不究竟,也不愿在娑婆世界做人,那么到底算是什么乘?大小在心而不在于法,像这样人的心,其实是口说大乘,实非大乘,很难圆满大乘功德。

  法喜起不来,修行没基础,只能随业流转

  不懂佛法的人,法喜起不来,关起门来也闷气,出来走走又尽跟人闹矛盾,到80岁唸佛还打妄想,一心不乱遥遥无期。彼岸不去,因为没得出离法,天上不要,再在娑婆世界做人呢,又不干,究竟到哪里去呢?只能随业流转了,因为你什么基础都没有嘛。

  用功法门不同,根本是戒定慧

  宗派的宗字,是用功修行的意思。禅宗参话头;一心念佛,或持名号;密宗修仪轨,或念密咒,所有的法门都有用功的方法,但各个法门的根本用功方法是修好戒定慧,任何的用功都不能脱离戒定慧的基础,各种法门都不脱离修戒定慧的道路,在这个基础上你用什方法都可以。

  禅宗参话头,你参“念佛是谁”,他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用功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必须要以佛法为基础,佛49年的教法,归纳在戒定慧里。

  不要做自我欣赏的空架子

  不管修什么法门,不听佛法,不懂佛法,做不到依教奉行,就把自己架空了,成了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空架子,现在很多人的心态就是这样,总认为我修的宗非常好,可是真的修起来了吗?连佛法都没有深入,到老仍然这样的固执,不肯学,只重修,过去有的法师也有这样观点。

  不懂佛法盲修瞎练也会自得其乐

  我年轻时候苏州有位法师到上海,他给我写了封信,我就去看他,他就跟我聊几句,“你经常说法,度众生是很好的,以后多说说怎么用功的方法。”讲经说法使大家懂得教理,也要多讲用功的方法,这就圆满了,如果有人认为,“那是批评你讲经说法有什么用?应该多讲用功的方法才是。”这么理解就偏掉了,佛法不懂,岂不成了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人也会出欢喜,因为他自得其乐。

  喜(22)

  ———————— 傅味琴 2001.6.6 ————————

  愚痴的人高兴可没有智慧

  本次提要:

  ·唱歌哼小调也会笑嘻嘻

  ·愚痴的人高兴可没有智慧

  ·唸经不要唱戏调

  ·说话不要用歌调

  ·以文代话最好解说一下能懂

  ·佛教形成了精神寄托

  唱歌哼小调也会笑嘻嘻

  社会上当歌星的人,练歌很辛苦,一旦出名了,请的地方多啦,报酬大,又发财,即使累死了他也快乐,因为荣耀啊,他以自己的名声、以自己的成功为高兴,还有一种人,没有歌星的水平,倒比歌星还得意,一个人在空地上唱,走路也常笑嘻嘻哼小调,所以他也有喜。

  愚痴的人高兴可没有智慧

  连鲁迅笔下的阿Q傻里傻气的,喝了酒走路摇摇晃晃,也喜欢唱几句京戏,“我手执钢鞭把你打”。阿Q打架打不过人家,就说“儿子打老子”,他也高兴。鲁迅是讽刺有些愚痴的人,常用精神胜利来自我安慰。后来村里人发现,这个阿Q有很多不知哪里来的衣服在卖,原来有家大户被偷,他是帮手,把偷到的东西从狗洞里递出来,他分到了一点衣服,真正的强盗没抓到,先把他抓到了,县老爷就问,你叫什么名字?他没有名字,刚好打了个喷嚏,一声“啊啾”,“哦?你叫阿Q”,县老爷看他傻里傻气,为了赶快了案,就叫他看自己的招供,阿Q不识字,就叫他画一个圈,他拿起笔,没画好,遗憾地说:“画得一点也不圆。”他不懂得,这一画下去就要砍头啊!他还以画圆圈为光荣,愚痴到被绑出去砍头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看热闹的人就喊:“唱几句,唱几句。”他也不知道唱啥,旁边人又…

《心理导引——喜(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