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20)
———————— 傅味琴 2001.6.6 ————————
有歡喜才有團結
本次提要:
·能從別人角度去想,心量就大了
·有歡喜才有團結
·不要把起煩惱看成小事
·解決矛盾的秘訣要多替別人著想
·世間上人很難放下個人利益
·進佛門是爲了提高自己
能從別人角度去想,心量就大了
歡喜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世間人能夠成就大的事業,也是從歡喜中來,歡喜的人腦子比較靈活。怄氣的時候想來想去想自己,不會替別人著想,心量非常小,所以人際關系搞不好,原因就是唯有愛自己,維護自己。如果從別人角度去想,心量就大了,心量大的人,哪怕吃虧一點,他也歡喜,所以說氣量越大,福氣越大,這是一個必然的反應。你氣量一大,經常替別人著想,別人一高興,你也高興。世間上的人尚且要搞好群衆關系,大家出力能辦大事,衆人拾柴火焰高,團結起來是一件好事情。
有歡喜才有團結
小學課本上就說:一根稻草丟不過圍牆,很多稻草捆起來,就丟過去了,這意思就是要團結,團結力量大。你以不歡喜的心去團結別人,是不大可能的,只有以歡喜心,處處替別人考慮,才能跟別人團結得起來。
不要把起煩惱看成小事
前幾天女衆部想培養一個居士學生負責廚房工作,有個同學很願意,可是她更願意聽法,這就有矛盾了。“我每天在廚房裏,有的課就聽不到了,”難免有點起煩惱,在別人看來這是小事情,我卻看成大事情,所以我馬上趕到女衆部去。我給你們講這個例子是提高你們處事的能力。
解決矛盾的秘訣要多替別人著想
最容易解決問題的秘訣,是處理問題時要替別人著想。女衆部的居士學生,都不收夥食費,不參加勞動培福,那不是消福氣了嗎?所以分配你什麼工作,必須歡歡喜喜地去做。如果覺得有難處,也要替別人考慮。學生喜歡聽法,不是一件壞事,要替她多考慮。怎麼解決?我看了一下課程表,我到女衆部去講課,上午只有一叁五有課,矛盾在上午,那不是很簡單嗎?爲了不影響她的聽法,一叁五不進廚房。這麼一說,皆大歡喜。我就告訴她們“這個矛盾你們這麼難解決?怎麼我一來就解決了?關鍵就在要替別人著想。”凡是好的心願,我們都要贊歎鼓勵,有難處,我們都要幫他。我們學了佛法以後,在自身方面:修養品德、思想境界都要提高。在處事方面,遇到矛盾多替別人著想。
世間上人很難放下個人利益
喜從法來,法就是佛法,世間也有法,世間上人按照世間法去發展事業,也會得到成功。世間上也有心胸寬大,理想很高,品德善良的人,我們佛弟子得到了佛法,遠遠要超過他們。世間上的人,當個人利益跟集體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很難放下個人利益。他也願意給你辦一點好事,可是他自己也要拿點好處,完全沒好處的事情,世間上人氣量再大也不肯幹,有句老話:“賠本生意不做。”即使賠點本,能給很多人利益,他也不做,做生意總要賺錢,將本求利啊。佛門不求名不求利,盡各人的力量做貢獻,所以佛門的弟子覺悟應該遠遠比世間上的人高,心胸應該比世間上人更寬大,否則進佛門就白進了。
進佛門是爲了提高自己
進佛門是爲了提高自己,人天乘的法,修得再好也不過做人生天,當然跟叁惡道比已經是提高了。出離乘的法,斷煩惱了脫生死,出離六道輪回,遠遠比人天乘的法高,能夠了脫生死的人是很大的成功,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人們一見羅漢像就起恭敬心。我年輕時聽法,或者居士之間的傳話,都說阿羅漢是自了漢,後來才明白阿羅漢不是不度衆生,度得少,心量小,不肯大規模地度,更不想再投生到世間繼續度衆生,他的目的就是要出離世間,出離叁界,在修出離乘的時候呢,他一心求自己出離,爲自己求解脫,所以發不起大心來。菩薩兩樣,菩薩滿胸懷裝著一切衆生,菩薩能做到自苦他安樂,甯願自己苦,但求別人安樂,就是菩薩的幸福,菩薩修圓滿了,就是佛的境界。
喜(21)
———————— 傅味琴 2001.6.6 ————————
片面發展會導致全面衰落
本次提要:
·沒有菩薩的行,怎能稱大乘佛教呢
·片面的發展會導致全面的衰落
·要把衆生利益放在第一位
·口說大乘實非大乘,很難圓滿大乘功德
·法喜起不來,修行沒基礎,只能隨業流轉
·用功法門不同,根本是戒定慧
·不要做自我欣賞的空架子
·不懂佛法盲修瞎練也會自得其樂
沒有菩薩的行,怎能稱大乘佛教呢
中國佛教一向稱爲大乘佛教,如果不發大乘心,沒有菩薩的行動,這個大乘怎麼能算數呢?修出離乘的人,至少也得到了脫生死的成就,所謂生死已了,重擔已下。可是在中國卻很少有人在學出離乘的法,所謂四谛法、十二因緣,尤其是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更談不上在修出離乘的法。大乘菩薩法也沒有學通,怎麼樣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人們也不知道。六度萬行的時髦話今天也無人提了,僅僅常聽人說:“你真是菩薩心腸”,“你在度衆生啊”,實際上只是把熟人親戚朋友引進佛門罷了。引進佛門幹什麼?初一月半燒香磕頭吃素唸佛,就到這一步爲止了。菩薩度衆生的境界難道就這麼樣淺近?菩薩的水平、菩薩的道路是要一步一步圓滿到成佛的地步。
片面的發展會導致全面的衰落
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宗派以後,逐漸向片面發展,發心也看重個人的成就,引導衆生也偏于弘揚自宗,說的法也不著重四十九年的教法,到如今已導致佛法全面的衰落。
要把衆生利益放在第一位
且不說宗派之間的排斥、打擊、誹謗所造的惡業,就說很多年代來,各宗派的修行人大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沒有把衆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的出家人在叢林不擔任任何工作,利生事情少管爲妙。他認爲當了管水、火、飯的頭,一天到晚要操心,唸佛唸不好了,所以他什麼工作也不幹,大家也不計較,讓他往生極樂世界吧。
口說大乘實非大乘,很難圓滿大乘功德
如今修大乘法門的人,大都沒有大乘心,也沒有大乘的行動,一心爲自己。娑婆世界苦,趕快走,既不照大乘法去做,又不照小乘法去修,不斷煩惱,不懂得怎麼出離生死,也不願生到天上去,知道天道不究竟,也不願在娑婆世界做人,那麼到底算是什麼乘?大小在心而不在于法,像這樣人的心,其實是口說大乘,實非大乘,很難圓滿大乘功德。
法喜起不來,修行沒基礎,只能隨業流轉
不懂佛法的人,法喜起不來,關起門來也悶氣,出來走走又盡跟人鬧矛盾,到80歲唸佛還打妄想,一心不亂遙遙無期。彼岸不去,因爲沒得出離法,天上不要,再在娑婆世界做人呢,又不幹,究竟到哪裏去呢?只能隨業流轉了,因爲你什麼基礎都沒有嘛。
用功法門不同,根本是戒定慧
宗派的宗字,是用功修行的意思。禅宗參話頭;一心念佛,或持名號;密宗修儀軌,或念密咒,所有的法門都有用功的方法,但各個法門的根本用功方法是修好戒定慧,任何的用功都不能脫離戒定慧的基礎,各種法門都不脫離修戒定慧的道路,在這個基礎上你用什方法都可以。
禅宗參話頭,你參“念佛是誰”,他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用功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必須要以佛法爲基礎,佛49年的教法,歸納在戒定慧裏。
不要做自我欣賞的空架子
不管修什麼法門,不聽佛法,不懂佛法,做不到依教奉行,就把自己架空了,成了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自我欣賞的空架子,現在很多人的心態就是這樣,總認爲我修的宗非常好,可是真的修起來了嗎?連佛法都沒有深入,到老仍然這樣的固執,不肯學,只重修,過去有的法師也有這樣觀點。
不懂佛法盲修瞎練也會自得其樂
我年輕時候蘇州有位法師到上海,他給我寫了封信,我就去看他,他就跟我聊幾句,“你經常說法,度衆生是很好的,以後多說說怎麼用功的方法。”講經說法使大家懂得教理,也要多講用功的方法,這就圓滿了,如果有人認爲,“那是批評你講經說法有什麼用?應該多講用功的方法才是。”這麼理解就偏掉了,佛法不懂,豈不成了盲修瞎練?盲修瞎練的人也會出歡喜,因爲他自得其樂。
喜(22)
———————— 傅味琴 2001.6.6 ————————
愚癡的人高興可沒有智慧
本次提要:
·唱歌哼小調也會笑嘻嘻
·愚癡的人高興可沒有智慧
·唸經不要唱戲調
·說話不要用歌調
·以文代話最好解說一下能懂
·佛教形成了精神寄托
唱歌哼小調也會笑嘻嘻
社會上當歌星的人,練歌很辛苦,一旦出名了,請的地方多啦,報酬大,又發財,即使累死了他也快樂,因爲榮耀啊,他以自己的名聲、以自己的成功爲高興,還有一種人,沒有歌星的水平,倒比歌星還得意,一個人在空地上唱,走路也常笑嘻嘻哼小調,所以他也有喜。
愚癡的人高興可沒有智慧
連魯迅筆下的阿Q傻裏傻氣的,喝了酒走路搖搖晃晃,也喜歡唱幾句京戲,“我手執鋼鞭把你打”。阿Q打架打不過人家,就說“兒子打老子”,他也高興。魯迅是諷刺有些愚癡的人,常用精神勝利來自我安慰。後來村裏人發現,這個阿Q有很多不知哪裏來的衣服在賣,原來有家大戶被偷,他是幫手,把偷到的東西從狗洞裏遞出來,他分到了一點衣服,真正的強盜沒抓到,先把他抓到了,縣老爺就問,你叫什麼名字?他沒有名字,剛好打了個噴嚏,一聲“啊啾”,“哦?你叫阿Q”,縣老爺看他傻裏傻氣,爲了趕快了案,就叫他看自己的招供,阿Q不識字,就叫他畫一個圈,他拿起筆,沒畫好,遺憾地說:“畫得一點也不圓。”他不懂得,這一畫下去就要砍頭啊!他還以畫圓圈爲光榮,愚癡到被綁出去砍頭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看熱鬧的人就喊:“唱幾句,唱幾句。”他也不知道唱啥,旁邊人又…
《心理導引——喜(20~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