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22岁听经,越听越欢喜,越欢喜越喜欢听,很快就法喜充满了。有两件事很难忘,那是52年的事,从前我身体很差白面书生,6岁死父亲,从没得到过什么享受玩乐,忧郁,苦闷,自卑感很重。可是学佛法以后,却整天欢欢喜喜。有什么喜事吗?一点也没有,应该说,这是从听经得到的喜,所以我特别喜欢听经,凡是有讲经我都喜欢去听。还有一件事,那时我一面听经,一面修禅定,觉得身心非常轻松,走路特别快。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人在欢喜的时候,两条腿就走得快了,比如好朋友在前面招呼你,“你快来呀!”你就跑得快了。夫妻常起烦恼。一个急性子,走路比较快,一个心里不高兴,走路慢吞吞,一个说:“你走快一点吧。”另一个说:“你不会走慢一点吗?”这是常有的事,所以修行人一欢喜,修行的路也走得快,成就也快。
喜(25)
———————— 傅味琴 2001.6.6 ————————
对法不起分别心就能圆满欢喜心
本次提要:
·一切法都是佛说,平等平等
·心起欢喜心,法就能相应
·对法不起分别心,就能圆满欢喜心
·讲法和听法都要欢喜
·喜从法来,是佛弟子应该追求的喜
一切法都是佛说,平等平等
但是这个喜,要从佛法来,不能从邪师邪说来,不能从颠颠倒倒来,不能从世俗上无聊的欢喜中来。能对任何法门皆生欢喜心,这个面就广了,一切法都是释迦佛讲的,平等平等。为什么对有的法欢喜,有的法不欢喜呢?是自己凡夫心态偏了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从前有句话:“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虽然九个儿子的脾气个性不同,可是为娘的却十指连心,每个儿子都会牵连着娘的心,这个儿子病了,娘为他担心;这个儿子听话学习成绩好,娘跟着他高兴。所以,法都是释迦佛讲出来的。我们怎么能够说这个法我欢喜,这个法我不欢喜?
心起欢喜心,法就能相应
上两个月,有个新生想进女众班,她要求早上不跟大众念经,不跟大众修禅定,也不参加讨论,也不帮厨,就是听傅老师讲法。我说其它时间你不参加干什么?“因为我有自己修的法,很相应。”像这样的要求也太过分了,咱们这个班岂不四分五裂啦。我启发她:“因为你对这个法起了欢喜心,所以相应,你对这个法还没有起欢喜心你就认为不相应,如果学学、修修,也起了欢喜心,你也就相应了。”
对法不起分别心,就能圆满欢喜心
所以在法上,不要起分别心,起了分别心,对法的欢喜心就不会圆满了,要对任何法皆生欢喜心。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们能从法上产生欢喜的力量,你的思想境界,你的胸怀,你的情感,你每天的生活都会有明显的改变。尤其是你们今天的条件,今天的年龄,今天的处境,幸福和欢喜是很容易来到的,问题在于你们没有投入。还有,受其他人的干扰,像男众部最近受到一个新来试讲的出家人的恶意攻击,破坏团结,或由于自己过去的习气太深,也会在法上不起欢喜心。
讲法和听法都要欢喜
论条件,论环境,论你们今天的身份,现在是最好的时光。因为你们是学生,没有心思。我做老师的,一天要处理很多事情,要解决矛盾,要计划,要发展,一切操心事,全堆在我身上,可是我有一个习惯,等到我一讲法了,我欢喜心就来了,你们是听法听得欢喜,我是讲法讲得欢喜,就连要操心的事情,也会抛置九霄云外,这是我深有体会的。
喜从法来,是佛弟子应该追求的喜
今天的女众部完全是法喜充满,同学跟同学之间,老师跟学生之间,已经达到消除任何隔阂距离,团结得非常好,现在没有一个女众想走,所以我每次在女众部讲法,越讲越欢喜,你们男众部同学年纪小,性格喜欢多动动,要你们不动,又绷得太紧,让你们动,又动得太厉害,还没有调整好,你们这么别扭,我也别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融洽,我希望同学们跟老师之间要缩短距离,学生是在学习,错误难免,烦恼难免。训话批评,也要恰到好处,别太过分了。假如我说“你到现在还在起烦恼!”学生要有话:“我没烦恼,到你老师那里来干什么?”就因为有烦恼来学的嘛,所以教育要不离开对学生的感情,要好好劝导,慢慢转变。学生要自觉,力求上进,不要把老师看成“你是你,我是我”,或者说,“你管我管得痛快,我受你管得苦,真叫我在此岸,你在彼岸。”(众笑)不能这么样理解啊。师生要增加感情,共同迈上一条喜的道路,安心学法,喜从法来,是佛弟子真正应该去追求的喜。下课。(第七讲完)
喜(26)
———————— 傅味琴 2001.6.20 ————————
喜从觉来
本次提要:
·希望大家喜欢法
·学佛法,要从苦恼走向欢喜
·佛弟子全成了苦恼人,法也不起作用了
·一天欢喜一天,这就是收获
·往生需一心不乱,观境明显,不谤法,不作五无间罪
希望大家喜欢法
前一个时期,总想多到你们男众部来几次,由于疲劳过度,眼睛出血,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好,所以这一次还是过了两个星期才来。这一次讲的心理导引主要希望达到一个目的,就是法喜充满。希望大家喜欢法,喜欢修行。喜,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今天我们讲“喜从觉来”。
学佛法,要从苦恼走向欢喜
我们已经明白,既然做人是欢喜的事,再去苦恼,那岂不是颠倒了吗?佛法并不是叫你从欢喜走向苦恼,佛法是使你从苦恼走向欢喜。如果这个道理颠倒了,佛法的价值就不存在了。信了佛,快乐的人变了苦恼,那还有谁信,还有谁来修行呢?我们学佛法、修行,乃至弘法,千万不能颠倒。如果你不颠倒,佛法才会兴旺起来,如果你一颠倒,佛法就会越来越衰落,人家不感兴趣了。
佛弟子全成了苦恼人,法也不起作用了
尤其是末法时代,人们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没好处学它干什么?当然你也不会这样回答:“学了佛法以后,你就成为一个没有智慧的人,迷迷茫茫的人。”如果说“现在末法众生,佛弟子全是苦恼人,业障深重,自己没有办法,只有靠唸佛。”那么大家都不听法了,法没有作用了嘛,法不能使我幸福,法不能使我欢喜,法没有使我得到好处,我学什么法呀?而且年轻人信佛也是苦恼,老太太信佛也是苦恼,那么我学什么佛呀?只要初一月半烧香磕头就可以了,听什么法呀?这种好像普普通通的话,却容易使人接受,传布很广,作用却很不好。
一天欢喜一天,这就是收获
进了佛门,如果你一天欢喜一天,这就是收获。如果你一天苦恼一天,没有收获反而赔本了。
世间上人烦恼了、苦恼了,还可以拉开喉咙唱唱歌,游山玩水,走一走,抽抽烟,喝喝酒,也会痛快一下子。假如进了佛门只有苦恼,那么到后来只有老太太进佛门,年轻人都不进来了,“我还是跑到别处去找快乐吧!”老太太为什么进佛门?因为老了,想到死了怎么办?着急了,所以佛门里边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人去教堂了,那一些像太阳快要西沉的老年人,都跑到佛门里来。
往生需一心不乱,观境明显, 不谤法,不作五无间罪
我们不是看不起老太太,她们能信佛、唸佛,唸到一心不乱往生净土也很好啊!但我们不敢说临终唸佛的人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万人念万人去”那句话就不错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句话就有点夸大了,不符合事实。
我说个笑话,我耳朵上面有洞,是生下来就有的,所以大人就说我过去是一个女身。而且我两只大拇指第一节长得不同,有一个大拇指头是扁的,人家就说我过去是唸佛老太太,整天拨念珠,把右手大拇指拨扁了。当然用不着去研究是真是假,仅仅是启发启发,至少我过去世也有善根,有可能我前世也是唸佛的,那我今天怎么又做人呢?也没有往生嘛。
从历史来看,近几百年来,唸佛求往生的人多多少少,怎么今世又做人了?因为前世是唸佛的,所以今世就特别喜欢唸佛。就好比前世练气功,今世就会往练气功那边跑,物以类聚。以前无锡有个老太太跟我说:“奇怪,既然万人念万人去,怎么今世还有这么多人唸佛,前世怎么没去呢?”
但是也不能说一个也没有往生,谁知道?假如能达到一心不乱标准,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修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能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得起来,一生不犯五无间罪,不谤法,如果这个人不往生,岂不是如来打妄语了?够标准还不往生吗?
喜(27)
———————— 傅味琴 2001.6.20 ————————
没有法上的喜,能获得智慧吗
本次提要:
·快乐的地方人喜欢去
·佛教不要变成老太太教
·佛教的希望要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不要给别人笼罩阴暗面
·没有菩提心的喜,就顶不住别人的诽谤与打击
·一怄气就不高兴,这种苦恼日子咋过
·没有法上的喜,能获得智慧吗
·不管好自己,将来怎么当师父
快乐的地方人喜欢去
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到教堂去?因为那边有快乐。彼此见面都非常亲密,人死了,教友们都笑嘻嘻地向死人告别。连死了人还要高兴,哈哈笑:“升天堂喽,升天堂喽!”有没有升天堂啊?这个就不谈了。但至少他们是讲究快乐的,所以很吸引人,因为他们那儿有快乐。
佛教不要变成老太太教
怎么进了佛门全讲苦恼呢?即使老太太肯来,耳聋眼花,经书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脑子记不住,只会唸阿弥陀佛,老太太能活几年呢?说这一批老太太死了,后一批老太太又来了,那么佛教变成老太太教了。当年释迦佛是不是也到老年才出家成佛,成了佛以后专门度老太太,佛教是这样吗?
佛教的希望要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所以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是年轻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有雄心壮志,将来做一番大事业,老头老太已挑不起重担。我们应该说,老年…
《心理导引——喜(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